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本考察——基于与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民本思想的比较研究

2015-08-15乐君兰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价值

乐君兰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430072)

目前,学界关于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有了一些研究,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必要性,通过解析传统文化的概念要素、价值功能,梳理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系,进而探讨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的基础地位和源泉作用等方面。但是目前的研究对两种价值观之间何以可能发生关系的思考却稍有欠缺,两种价值观之所以能够发生沿脉承续的联系不是“本应如此”的,而是有其深层次原因的,这就是根植于两种价值观共通的人本价值旨向。但是“以民为本”和“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及其实践结果却有很大差异,“以民为本”实现的人的发展是有限制的,是不自由、不全面的人的发展;“以人为本”则在多方面实现了对“以民为本”理念价值的发展创新和辩证扬弃,最终臻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所以,以人本旨向为切入视角,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承续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核心主线,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是对传统文化价值观“以民为本”核心价值的辩证扬弃,就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理论工作了。本文即拟从这一视角做尝试性探析。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传承与升华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传统文化价值观中汲取精神滋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华文化绵延发展数千年,在其发展过程中,以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为最核心因素,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价值体系,构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1]10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继承、创新和升华。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决不可抛弃,必须加以传承和弘扬,如果“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2]33。2014年5月4日,他在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讲话中,再次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3]。

从历史和现实的实然状态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传承和升华既有必要性也有必然性,习近平指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从某种角度看,与中国古代历来所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蕴含的国家、社会、个人的理念层次是一致的[3]。由此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和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传承与升华,这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之事。

(二)人本旨向是两种价值观沿脉承续的根本基点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3]无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传统文化价值观,在马克思主义语境中都属于文化的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是具有变动性,具有历史性特点的。马克思指出:“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4]33,“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这难道需要经过深思才能了解吗?”[5]291而两种价值观之间关系更深、更根本的问题恰恰便在于此,建立在不同经济基础之上、作为异质文化且具有变动性的二者,是何以可能发生承续关系的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传统文化价值观沿脉而来是何以可能的呢?固然,作为社会意识、社会文化的上层建筑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特点,其发展变化并不总是与社会存在、与经济基础保持一致和平衡,中国传统文化“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这些思想和理念,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3],这为两种价值观实现承续对接提供了可能性。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传统文化价值观哪一点“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上实现对其的承续对接和辩证扬弃呢?不难发现,二者沿脉对接的基点便是两种价值观内含的核心价值,即是其人本的价值旨向。

二、人本旨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续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根本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核心价值是“以民为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以追求实现人的价值为基点,由“民”到“人”,由传统到现代,两种价值观在历史沿脉中实现了承续对接和演进升华。

(一)“以民为本”是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核心价值

以民为本,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一以贯之的重要内容和核心价值,在中国数千年的宗法社会中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中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民惟邦本”。以人民大众为本最早出现在《管子·霸言》中,“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这一思想指出了贵民重人是维护国家稳定的重要方略。《晏子·春秋》中,也有很多反映以民为本的思想言论,充满了对以民为本的深刻思考。“卑而不失尊,曲而不失正者,以民为本也。”[6]203即地位卑下不失尊严,行事委屈不失道义,最重要的是要把人民看做根本,明确提出了“以民为本”的概念。孟子也讲:“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其提出的“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7]75,即是对后世影响极大的“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思想。在漫长的历史文化积淀中,传统文化逐渐形成了“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8]145的民本思想。

第二,“民贵君轻”。“民贵君轻”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孟子在历史上首次对人民、国家和统治阶级三者之间的关系、地位作了明确阐述。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7]252这是传统文化价值观中“民贵君轻”思想的最著名论断。孟子思想关注的重点不是君王的威严,而是民众的意志;不是统治者的权益,而是民众的命运。它在政治上突出了统治者实行“仁政”的必要性,在道义上肯定了民众反抗、推翻暴君的正义性。这就充分表达出了尊民、贵民、重民、以民为本的思想。荀子对民重君轻亦有十分经典的表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9]252这都体现出传统文化价值观中以民为本的核心价值。

第三,“爱民恤民”。爱民、养民、恤民,是传统文化观中重要的价值特征。老子提出“爱民治国”的政治主张,认为君主当“以百姓心为心”[10]246。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7]99统治者要保持政治稳定,必须爱民恤民,保证民众的基本生活条件。孟子还针对“民至憔悴于虐政”的情况,提出了减刑薄税的思想。这些思想都彰显了传统文化爱民、忧民、为民的理论特征和思想价值。

(二)“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价值

第一,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看,其价值旨向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经典理论表征,“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质的规定性,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1]93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崇高理想,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通过消灭产生经济剥削与政治压迫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实现劳动人民的解放,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主线,也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根本命题或最高价值。”[11]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根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最终价值旨向与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

第二,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身内涵的价值旨向看,以人为本是其核心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身内涵有三大层次,即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追求,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追求以及公民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追求。这三个层面的价值理念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层层递进,国家强盛为人的发展提供支撑保证,社会和谐为人的发展提供平台环境,人的幸福则又是人的发展的具体表现,概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身内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实现人的幸福、人的发展。同时,由国家强盛至社会和谐,再至人民幸福,这也与马克思关于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理论是一致的。

第二,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导向看,其凝聚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力量,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追求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凝练出的核心理念,是凝聚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支柱,能够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能够汇聚起实现“中国梦”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习近平指出:“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实现中国梦,必须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而这‘三个自信’需要我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定作支撑。”[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实践导向,能为最终实现中国人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现实支撑。

概而言之,人本旨向是传统文化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通的核心价值,也是这两种在不同历史时代、不同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异质价值观能够实现承续对接的根本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建立在别的基点之上,而是建立在传统文化价值观之上,建立在人本价值的理念之上。也正是在这一点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否定超越和辩证扬弃。

三、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传统文化价值观“以民为本”核心价值的辩证扬弃

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以民为本”,从其产生基础、服务旨向、最终效果等各方面来看,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以人为本”理念有着诸多不同,它的理论本质与践行效果存在诸多限制,并不能也无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际遇和现实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实现了对传统文化民本价值观的辩证扬弃,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现实条件。

(一)“以民为本”理念及其实践是有限制的

第一,“以民为本”是手段不是目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中的民本思想,“以民为本”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财货以事其上者也。”以民为本乃是支撑统治的基础,并没有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内容,“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财货以事其上,则诛。”显然,传统文化价值观里的民本价值理念,重视民众生计的最终目的,是要以此为手段达到夺取政权或稳固封建地主自身的统治。马克思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隶属于这个阶级的。”[5]98在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封建社会,普通民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等结构中都是隶属于统治阶级的,并无真正主体地位而言,也没有真正能够实现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因而,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民本思想”从本质上来说是封建地主阶级治国牧民的意识形态,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方略。

第二,以“民”为本不是以“人”为本。传统文化价值观中的“以民为本”主要是从官本位的意义上来讲的,这一思想明确把人分为不平等的两部分:上官下民。普通民众实际上是统治阶级实现其目的的工具,在“以民为本”的口号中失去了自己作为目的性存在的意义,其存在的全部价值就在于“载舟”,而不是为自己、为自我、为“人”而存在。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以民为本”价值理念,并没有真正从“人”的意义上来理解,也没有真正提升到人人平等、尊重个性、保障人权和注重个人价值和尊严的高度来以民为本[12]110。

第三,“以民为本”是无法实现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中的“以民为本”更多是从观念意义上来说的,在实践中是不能也是无法实现的。在以地主土地私有制为经济基础的封建社会,在经济基础不予变动的条件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现实生活中,仅寄希望于通过文化理念做到以民为本,实现普通民众的发展是根本不可能的,“只要生产的规模还没有达到不仅可以满足所有人的需要……就总会有支配社会生产力的统治阶级和贫穷的被压迫阶级。”[13]684自先秦至近代,民本思想始终难以真正贯彻到底,人民始终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被压迫、被剥削、被奴役的地位,就可以完全看出来了。

(二)“以人为本”实现了对 “以民为本”内在价值的辩证扬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以人为本”价值理念在全新的理论基础、经济基础和价值旨向方面实现了对传统民本价值理念的否定超越和辩证扬弃,既继承了其合理、积极、有益的思想因子,又摒弃了其内在的弊端和不合理的部分。

第一,“以人为本”既是手段也是目的。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解放和发展的学说,其高度重视“个人”的价值,“对于各个个人来说,出发点总是他自己”,“个人总是也不可能不是从自己本身出发的”[14]86。作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表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所蕴含的“以人为本”理念,最高境界和终极追求便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而在这一目标实现过程中,已经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5]243,作为“现实的个人”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每个人的发展不再以牺牲他人的发展为前提,而是为他人的发展创造条件;同样他人的发展也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条件。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将会是一个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294。

第二,“以人为本”真正做到了以民为本。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大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15]103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的“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正是建立在群众史观基础之上的,是以确认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创造者、作为国家和社会主人翁的地位为前提的,这与传统文化价值观把“民”作为统治基础截然不同。正如习近平所说:“我们的方向就是让每个人获得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的机会,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16]102因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本原则,其实践指向就是牢固树立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和创造才能,切实实现、维护、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真真正正做到了以广大人民为本。

第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可以实现的。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高价值。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在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道路上稳步迈进,正如习近平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1]27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是极其重要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的精神凝练,是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兴国之魂,是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支柱,为切实实现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了引领旗帜和现实可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从多方面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以民为本”价值理念进行了辩证扬弃,实现了创新升华。当下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不断“根”,不丢“魂”,“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3],既不厚古薄今,也不厚今薄古,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养分,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3]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4,(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晏子春秋[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7]孟子[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

[8]孟子集注[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3.

[9]荀子[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10]陈鼓应.道德经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1]俞可平.努力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3).

[12]韩庆祥.论以人为本:从物到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5]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16]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价值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