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顾炎武的崇俭抑奢思想及其现实借鉴意义
2015-08-15高亮
高 亮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241)
作为在政治学、哲学、语言学、文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颇有建树的一代思想家,当前学界对顾炎武的历史发展观、礼俗观与廉政思想等方面研究较多,而对与三者具有一定联系的崇俭抑奢思想却鲜有涉及。笔者以顾氏集中论述的国家、社会、家庭与个人三大层面为主体框架,分析其意义及具体特色,以求对当下在全社会树立提倡节约、反对浪费的新风尚提供一定积极的现实借鉴意义。
一、从历史语境的深度剖析中分析崇俭抑奢的现实意义
作为一代博雅大儒,受明末清初以史为鉴、实学兴邦等思潮的影响,顾炎武在思考现实问题时,往往倾向于由客观历史语境出发,在详细罗列并深度梳理这些问题历史源流的基础上,以儒家传统思想价值评判为标准,采用画龙点睛的议论方式,似轻实重地对其所论述的现实问题进行点拨式的总结。以对崇俭抑奢问题的研究与思考为例,顾氏即以先秦儒家修齐治平的思路为理据,充分结合相关历史事例,分别从国家、社会、家庭与个人三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节俭的多重现实意义。
(一)国家层面
顾炎武认为,崇俭抑奢思想关系到国家的兴替治忽,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国势能否日臻强盛,国力能否保持强大,崇俭抑奢是一个重要考量因素。《日知录·駉》条下云:“鲁僖公俭以足用,宽以爱民,务农重谷,而有坰牧之盛。卫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务材训农,通商惠工,敬教劝学,授方任能,而有騋牝三千之多。”[1]172《黄金》条下云:“《太祖实录》言:‘上出黄金一锭,示近臣曰:此表笺袱盘龙金也。令宫人洗涤销熔得之’。呜呼,俭德之风远矣!”[1]645鲁僖公、卫文公皆以崇俭得民,而使国家日益昌盛;明太祖作为明朝开国之君,更是以勤俭节约、励精图治著称,奠定了史家所谓“永宣盛世”的基础。然而反观那些败亡之君,如南齐东昏侯、隋炀帝之流,极尽奢靡浪费之能事。《日知录·黄金》条引《南齐书·东昏侯本纪》谓东昏侯萧宝卷:“‘后宫服御,极选珍奇,府库旧物,不复周用。”[1]644以至于“贵市民间金银宝物,价皆数倍。京邑酒租皆折使输金,以为金涂,犹不能足”[1]644。至于隋炀帝穷奢极欲的“水殿龙舟”之事,则成为促使其罪行“罄竹难书”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些败亡之君的府库私藏金银宝货无数,生活奢豪侈靡,一掷千金,但最终国衰身亡,结局凄凉,常为后人所耻。这就以历史治乱兴亡的鲜明对比昭示出崇俭抑奢对于国家兴衰存亡的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始终坚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以俭为政、以廉治国。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曾引《管子·八观》篇中“国奢则用费,用费则民贫”[2]之语,告诫各级政府机关与企事业单位公务人员:“要切实改进工作作风,牢固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力戒奢靡之风,坚决反对大手大脚、铺张浪费,以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2]又援引唐代李商隐《咏史》诗“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3]一联,认为“能不能坚守艰苦奋斗精神,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3]。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正是在借鉴历史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坚持不懈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为原则,才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用护,一步步由弱到强,战胜诸多强敌,推翻 “三座大山”,最终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根本性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并在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过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所有这一切丰功伟绩的实现,都离不开对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的深刻理解和坚决贯彻。
(二)社会层面
节俭问题关系到整个社会风俗的厚薄,崇俭抑奢的局面能否形成,与全社会是否形成提倡节约、反对浪费的风尚密切相关。在顾炎武看来,只有抑制不切实用、急用而纯粹追求奢靡浮华、好逸恶劳的不良社会风气,才能使全社会养成追求俭约、拒绝浪费的新风尚,进而完成实现扶贫救困、富国强民的历史任务。他引用三国时吴国学者华核的上书为例,认为:“美貌者不待华采以崇好,艳姿者不待文绮以致爱。有之无益,废之无损,何爱而不暂禁,以充府库之急乎!”[1]613强调此为“救乏之上务,富国之本业。”[1]613对养成崇俭抑奢的社会风气意义重大。另一方面,顾氏又引陆深《河汾燕闲录》云:“世间糜费,惟黄金最多……装饰之侈靡,已数倍于上下之制用。凡金作箔,皆一往不可复者。”[1]1890以社会对金箔等装饰品的过度需求导致实际流通领域的货币量不足为例,实际上是严厉批判晚明时期充斥于江南社会中的奢靡之风对当时作为先进生产方式的资本主义萌芽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阻碍。在他看来,这种奢靡攀比之风对整个社会有机体特别是社会经济秩序的侵蚀与扰乱,要对明代末年国家衰亡、社会动荡和经济萧条、秩序混乱的现实惨状负一定的责任。这是顾炎武根据亲身经历明末衰败颓况给社会带来的切肤之痛后,在反思中所总结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价值,同时也对理解在当今社会培养崇俭抑奢精神的必要性具有一定启发和激励作用。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节俭之风的倡导与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华社《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一文的批示中讲道:“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4]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则更进一步呼吁:“‘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勤俭是我们的传家宝,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掉。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3]只有使全社会形成崇俭抑奢的风气,才能更有效地促进节约精神的发扬,将节俭工作落到实处,有效避免奢靡浪费的风气对社会的腐蚀。
(三)家庭与个人层面
家庭是社会的有机细胞,个人是社会的最小元素。在家庭内部培养节俭之风,使每个公民都树立节俭之美德,对于促进社会形成崇俭抑奢的风气,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而一旦全社会形成了节俭风气,则对每个家庭与个人发扬崇俭抑奢的精神也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社会节俭风气的弘扬与巩固。三者互相作用、彼此制约,任何一方功能的缺失,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另两者的实现。在这种背景下,如何促进三者互动、互补,就成为全面培养崇俭抑奢之风的关键因素之一。
儒家素以重视治家与修身著称。《礼记·大学》明确指出:“身修而家齐,家齐而国治,国治而天下平”[5]3631的修齐治平指导方针,认为“一家人,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5]3634顾氏继承这一观点,并举晋国贤臣范武子之例云:“夫以一人家事之理而致晋国之霸,士大夫居家岂细行乎”[1]796,即欲实现强国之愿,必须重视家庭管理与个人修养,身体力行。为了更有效地劝导节俭之风的形成,顾炎武特别指出,家庭与个人崇俭抑奢的做法不但不会使家人贫困,反而会因俭而致富。《日知录·家事》条云:“《史记》之载宣曲任氏曰:‘富人争奢侈而任氏折节为俭,力田畜……富者数世。然任公家约:非田畜所出,弗衣食;公事不毕,则身不得饮酒食肉,以此为闾里率。故富而主上重之。’《汉书》载张安世曰:‘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夫人自纺织……内治产业,累积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光。’《后汉书》载樊宏父曰:‘世善衣稼,好货殖……三世共财,子孙朝夕礼敬,常若公家。其营理产业,物无所弃……故上下戮力,财利岁倍。’今士大夫知此者鲜,故富贵不三四传而衰替也。”[1]796相反,不能躬行节俭,而以奢侈自恃,则必使天下家国趋于败亡。所谓“戎王听女乐而牛马半死……成帝宠黄门名倡丙强、景武之属,而汉业以衰。玄宗造霓裳衣羽之曲,而唐室遂乱”[1]797-798,并结合当时实际即明朝灭亡之教训,痛心疾首地指出:“今日士大夫才任一官,即以教戏唱曲为事……国家安得不亡?身安得不败?”[1]798骄奢淫逸以致败身祸国者,史不绝书。通过这种历史事实的巨大反差,足见躬行节俭,反对奢靡腐化对全社会的重要意义所在。
我国当下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从整体上看,各地经济发展尚不平衡,有些地区在完成脱贫致富任务方面还有一定距离。在这种背景下,促使每个公民、每个家庭切实养成崇俭抑奢的价值观并付诸实践,对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乃至最终实现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势必具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二、针对不同层面提倡崇俭抑奢的具体途径与措施
顾炎武崇俭抑奢思想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但对提倡节约、反对浪费的重要意义作出了较详尽的阐释,而且在国家与社会、家庭与个人等不同层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崇俭抑奢的具体途径与措施。在当今社会背景之下,这些途径与措施仍然有其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国家与社会层面
顾氏认为:“国奢示之以俭,君子之行宰相之事也……夫惟君子之能以身率物者如此,是以居一官而化一邦,在朝廷而化天下。”[1]781-782即从政者须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才能使国家有尚约之气,社会有崇俭之风。习总书记在提倡节约、反对浪费的重要批示中指出:“各级党政军机关、事业单位、各人民团体、国有企业,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率先垂范,严格执行公务接待制度,严格落实各项节约措施,坚决杜绝公款浪费现象。”[3]中共中央办公厅在2013年1月20日发出通知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狠刹浪费之风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采取有力措施落实好习近平同志重要批示。”习总书记的批示即旨在强调党员干部在勤俭节约问题上要发挥表率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促进全社会崇俭抑奢风尚的形成。
在顾炎武看来,为政者率先垂范,力倡节俭之风,其积极影响会很快体现出来,故而对国家、社会养成提倡节约、反对浪费的良好风气具有十分有效的鼓励、引导、推进作用。他举史例云:“汉汝南许劭为郡功曹,同郡袁绍公族豪侠,去濮阳令归,车徒甚盛。入郡界,乃谢曰:‘吾舆服岂可使许子将见之?’遂以单车归家……李僧伽修整笃业,不应辟命。尚书袁叔德来候,僧伽先減仆从,然后入门,曰:‘见此贤令,吾羞对轩冕’。”[1]782感叹“夫惟君子之能以身率物者如此”[1]782。又云:“魏武帝时,毛蚧为东曹掾,典选举,以俭率人,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人,舆服不敢过度……(杨)绾质性贞廉,车服俭朴,居庙堂未数日,人心自化。御史中丞崔宽……家富于财,有别墅在皇城之南,池馆台榭,当时第一,宽即日潜遣毁撤。”[1]782顾氏指出,倘若为官者厉行节俭,垂范天下,则全社会就能易于形成崇俭抑奢的风气,起到立竿见影之效果,“此则禁郑人之泰侈,奚必于三年;变洛邑之矜夸,无烦乎三纪。”认为为官者只要能做到“修之身,行之家,示之乡党”[1]782-783,则“道不远人”,崇俭抑奢的良好社会风气就会很快实现。
习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一文中讲道:“今天,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6]“大量事实证明,一个地方的工作,成在干部作风,败也在干部作风;一个地方的事业,兴在干部作风,衰也在干部作风。”[6]在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崇俭抑奢”新风尚时,需要通过发挥领导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身先士卒践行节俭思想,积极引领并带动全社会共同参与,为进一步实现“中国梦”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二)家庭与个人层面
顾炎武认为,在家庭中,每位成员都须切实树立崇俭抑奢的价值规范,将节约落到细处,才能有效地杜绝浪费奢侈之风在社会上蔓延。顾氏以封建社会家庭生活的中心之一——丧葬为例,详细阐述了其崇俭抑奢的节葬思想,以此作为在家事活动中提倡节俭、反对浪费的准则。对于自古就盛行于民间的传统侈葬之风所产生的弊端,《日知录》一针见血地指出:“愈侈其葬,则心非为乎死者虑也,生者以相矜尚也。侈靡者以为荣,节俭者以为陋。不以便死为故,而徒以生者之诽誉为务,此非慈亲孝子之心也。”[1]787认为过分厚葬并非以孝敬之心善待先人为目的,其本质上乃是“生者”借机炫耀财富与权势的一种手段,其动机并不合乎正确的礼仪规范。这就从根本上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来侈葬之风的虚伪本质。社会上长期形成的攀比厚葬之风,于国于家于民,皆是有百害而无一利。“是故先王以俭节葬死也,非爱其费也,非恶其劳也,以死者为虑也。”[1]879-880真正尊重先人者,必须在丧葬方面以节俭为本,只要孝子心意诚恳即可,并不必一味追求厚葬的形式。当下有些地方奢侈丧葬之风大有抬头之势,在诸如豪车送丧、天价墓地等徒求外在形式的奢靡攀比丧葬行为屡见不鲜的背景下,顾炎武的俭葬思想无异于当头棒喝,对解决此类问题可提供积极的现实反思意义。
总之,顾炎武关于崇俭抑奢的思想观点对现实社会具有多重借鉴意义,除去其中由于时代因素而包含的历史局限性内容外,大部分观点和建议还是很值得今人反思。“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正得失。”[7]3880有效借鉴诸如顾炎武等进步学者的思想观点,对解决当今社会存在的奢侈浪费问题、培养崇尚节俭的社会文明风尚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
[1]黄汝成.日知录集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党建网 http://www.wenming.cn/djw/szxxpt/ywxj/201308/t20130806_1391230.shtml.2012-12-15.
[3]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EB/OL].党建网http://www.wenming.cn/djw/szxxpt/ywxj/201308/t20130806_1391230.shtml.2013-01-22.
[4]习近平.在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材料上的批示[N].人民日报,2013-01-29.
[5]孔颖达.礼记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9.
[6]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EB/OL].党建网http://www.wenming.cn/djw/szxxpt/ywxj/201308/t20130806_1391230.shtml.2013-01-05.
[7]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