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始末及对中国战略影响的再审视
2015-08-15卢保婷刘雪莹
卢保婷 刘雪莹
(中州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450044)
一、厘清朝鲜战争始末的现实意义
自二战结束以来的60多年间,朝鲜半岛已经打下了深深的中国烙印。其中20世纪50年代初的“抗美援朝”,不论是对朝鲜半岛问题本身还是对中国的内政外交都是最具战略影响的重大事件。因此,厘清朝鲜战争的始末,对于透析长期以来并将继续存在的朝鲜半岛问题及其对中国的战略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以对中国的战略影响为着眼点,来考察朝鲜战争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代表性的观点可概括为以下两点得失:一方面通过战胜美军打出了几十年的周边和平;另一方面则是失去了收复台湾的难得良机。然而,随着中国的崛起以及台海局势的逐步缓和,以当前的眼光再审视之,其对中国的战略影响无疑更为深远,对此可概括为以下两点:一是朝鲜半岛作为中、美之间战略缓冲地带的确立;二是台海地区作为美、中之间战略缓冲地带的确立。
二、大国博弈下朝鲜战争
一方面是极为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另一方面却是相对狭小的生存空间和与大国强邻不可同日而语的综合实力,这注定了朝鲜半岛必将成为大国博弈的前沿阵地,而朝鲜战争正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点。
(一)冷战初期的国际环境与朝鲜南北政权的形成
1945年初,雅尔塔会议召开,达成了由美国、英国、苏联、中国四大国“共同托管”朝鲜的协议。1945年7月,菠茨坦会议又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1]。当然,由几个大国协商来安排朝鲜半岛未来的举措也预示着朝鲜半岛可能成为日后大国争夺利益的牺牲品。此后不久,由于日本投降前以北纬38度线为界线,以北部队划归关东军指挥,以南划归直属大本营的第17方面军指挥,就使得1948年8月苏、美先后进驻朝鲜后按照作战任务的划分以三八线为界进行军事占领。同时,为了遏制对方阵营的扩张,美苏双方都极力扶持朝鲜亲己政权的建立。实际上,当时的朝鲜半岛存在着多股政治势力,但在美苏干预下最终在北方建立了极左的金日成政权和在南方建立极右的李承晚政权。由于领导人的野心以及各自利益集团的压力,加之背后存在泾渭分明的庞大国际势力,南北的激烈对抗也就在所难免。
(二)朝鲜半岛的战略价值与南北内战的国际化
南北双方诉诸武力以图半岛的统一,是各方意料之中的,但美国和中国的直接军事介入显然是任何一方都没有想到的。这其中的原因固然十分复杂,但朝鲜半岛的地缘战略价值无疑是其关键所在。无论何方占领该地,均可上制中、苏,下望日本。因此,从朝鲜战争的整个历程来看,维持南北实力的均衡始终是美苏的底线所在。这也是为什么一开始南方占优,中苏则为北方提供人员装备,而待北方突破三八线长驱直入时,美国则干脆集合联合国军直接仁川登陆围歼金日成的军队使得形势瞬时发生逆转,于是就有了后来在苏联默许下中国的抗美援朝之举,并最终在苏联及其他国家的调停下以三八线为界停火谈判。到此境地,朝鲜的内战显然已经超出了南北双方可以控制的范围,成为中美之间的直接对话,并牵涉苏联、英国、日本等各大国。可以说,战争已经不仅仅是南方或北方的胜利可以表达,更在于是日本还是中国的地缘战略利益得到保障,进而意味着是美国还是苏联阵营能够获得对半岛事务的主导权,并最终在东亚区域乃至全球的意识形态对抗中占据优势地位。
(三)朝鲜战争的结束与半岛政治统一进程的搁置
随着中国的出兵将联合国军压制到三八线以南,战争的双方便开始了漫长的谈判之旅。其间军事对抗与外交博弈相结合的马拉松进程,显示出无法妥协亦很难快速终结的两难困境。其中原因很多,但主要集中在两点上:其一,是处于相对优势的北方集团中的金日成力主武力统一全境,中苏亦存在幻想;其二,则是美国因遭受史无前例的溃败而无法全身而退,西方阵营亦不愿看到苏联势力的扩张。这种情况直到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才有所转变。一方面,苏联为了稳住社会主义阵营的大局希望尽早结束朝鲜战争,使得金日成也在美军组织强烈反扑中逐步意识到维持现状更为可行,再就是不愿长期陷入对峙的新中国则顺水推舟作出妥协;另一方面,美国因战局不利面临巨大的国内反战压力,西方盟友担心战争扩大危及欧洲安全而产生的分化压力,以及李承晚政权可能在民主选举中丧失执政地位的可能性。应该说,以三八线为界停战并转道致力于政治统一进程的日内瓦国际会议,是朝鲜半岛内外势力都可以接受的结果。首先是中国基本实现了出兵确保东北战略安全的目的,其次是美苏也都可以做到在朝鲜半岛的军事存在而避免在东亚的均势失衡,最后,朝鲜半岛南北双方在国际形势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也不得不接受妥协的事实。不幸的是,美国自信于自身的实力而对这一安排十分不满,便有了在与会各方最终表决被寄予厚望的朝鲜半岛问题决议时离场而去,使得朝鲜问题政治解决的最后一线希望破灭了。
三、朝鲜战争对中国战略影响的再审视
朝鲜战争对中国的战略影响,概言之,可归为两个方面:一是朝鲜半岛作为中、美之间战略缓冲地带的确立;二是台海地区作为美、中之间战略缓冲地带的确立。如果说朝鲜战争本身确立了新中国在现代意义上世界大国的地位,那么时间则让这种大国地位得到强化。
(一)朝鲜半岛作为中、美之间战略缓冲地带的确立
考虑到朝鲜半岛的地缘战略价值,它对中、美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不妨作出两个极端但并非不可能的假设:若是金日成政权统一了朝鲜,日本本土就会直接受到来自社会主义阵营的威慑,这显然会使意识形态对抗中的美国在东亚处于不利地位;但若是李承晚政权统一了朝鲜,不仅中国东北重工业基地受到美国威胁,存在爆发冲突的潜在风险,进而影响新政权的稳定,苏联也会在远东地区受到牵制,进而在东亚地区的意识形态对抗中处于不利。显然,这些是都无法满足双方意愿的,而朝鲜战争则产生了一个双方均可接受的结果,即朝鲜半岛作为中、美之间战略缓冲地带的确立。
所谓“战略缓冲地带”,指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降低甚至避免双方直接和全面冲突的区域[2]。这意味着在一定时期内以中美矛盾为代表的美苏在东亚区域的意识形态对抗将以朝鲜半岛为平台、以南北政权互动为形式来展开。对新中国而言,以此取代与美国的直接对抗,无疑是一种更为现实的选择。这种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战略,避免了本土战争可能对国内政局稳定与经济建设的巨大破坏力。毕竟经历百年落后局面,尤其是八年抗日战争和五年的内战之后,中国已不能再经受大规模战争的摧残。加之整个冷战时期,美苏以朝鲜半岛为平台进行的战略博弈给中国带来的安全红利,也算是其作为中美之间战略缓冲地带作用的一种体现。
至于冷战结束后,中国取代苏联成为美国的主要战略对手,朝鲜半岛作为两国之间战略缓冲地带就变得更加名副其实了。这在关于朝鲜核问题举行的数次多边会谈上,中美以此进行的多重较量可见一斑。更为明显的是,在中美战略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朝核问题乃至朝鲜半岛统一进程,都将成为两国战略博弈的核心议题之一。
只是与以往有所不同,如果说冷战时期朝鲜半岛作为中美之间的战略缓冲地带为中国赢得良好的国际环境作了很大贡献,那么后冷战时代的这一战略影响,对于中国的和平崛起将发挥更为明显的建设性作用。具体来看,在朝鲜半岛统一之前,共同确保半岛无核化从而避免区域核竞赛将推动中美之间的战略合作,有助于大大减少中国崛起的国际障碍;而在朝鲜半岛统一之后,一个独立自主的中等强国则有助于减弱中国来自美日的压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包括中国在内的非西方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话语权。
(二)台海地区作为美、中之间战略缓冲地带的确立
作为朝鲜战争的副产品,台湾问题的搁置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朝鲜战争中中国军力的体现和社会主义政权北朝鲜的建立,凸显了台湾作为美国威慑中国的前沿阵地进而遏制社会主义扩展的战略价值;二是新中国一穷二白的现实,加之在朝鲜战争中的巨大消耗,已经难以与国民党及其背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进行军事对抗。如果说朝鲜半岛作为中美之间战略缓冲地带的确立是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的一种胜利,那么,由此造成的台海地区作为美中之间战略缓冲地带的确立则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更大胜利。
纵观整个冷战时期,这不仅有效避免了以中国大陆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对日本这一美国在东亚地区主要盟友的直接威慑,而且将中国死死地封在了欧亚大陆上。对比一下除中国之外的其他大国在大洋上游弋的航母,而中国在南海地区尚不能有效护卫疆土,这绝不是一种正常的情况。尽管这其中有邓小平所定下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韬光养晦”之考虑[3]363,但为了避免因加强军备而引起台湾局势紧张,尤其是西方国家的不必要担忧与炒作,也应是重要原因。
至于后冷战时代,台独势力的几度跃跃欲试都给大陆造成了不小的战略难题,使得在对以美国为代表的各国外交中严重束缚了手脚。其中,为了获得美国在解决台湾问题上的配合,也往往不得不作出暂时的妥协,而另外的情况下,为了换取国际社会对一个中国的普遍认同甚至不得不面对一些国家的讹诈。
从总体上看,台海地区作为美中之间战略缓冲地带的确立对中国形成了巨大的牵制,并在很大程度上延缓了中国的崛起过程。这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上:一是为了避免两岸军备竞赛而过度地压制了本应与经济实力增长相适应的军事建设;二是占用了大量的本可以用来提升软实力的有限外交资源来优先处理大大小小的涉台问题。作为综合国力的两个方面,在硬实力建设上的滞后和软实力建设上的受阻,使得美国可以在较长的时间里保持对中国的领先。
不过,我们也应看到,随着两岸关系的缓和,台海地区作为美中之间战略缓冲地带的确立所具有的影响正在发生对中国而言更为乐观的转变。自马英九上台以来,两岸谈判在一系列问题上获得了突破,两岸直接经济合作更加密切。如果两岸能够实现某种形式的统一,这不能不说是对大陆60多年来对台努力的最大褒奖。届时,台海地区这一存在已久的战略缓冲地带将给中国崛起带来一个质的飞跃。
[1]《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人民日报,2013-12-01,[2015-03-18][N/OL].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12/01/c_125787793.htm
[2]邱震海.朝鲜作为缓冲地带的战略意义未虚化,凤凰卫视,2010-09-29,[2015-03-18][EB/OL].http://news.ifeng.com/world/special/chaoxiandangdaihui/content-0/detail_2010_09/29/2665071_0.shtml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