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试验区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SWOT分析
2015-08-15杨娴
杨 娴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人文学院,贵州 毕节551700)
毕节试验区是革命老区,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将有助于推动毕节试验区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稳定和谐、文化更加繁荣。但要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必须首先对其进行科学客观的分析。因此,本文就运用 “SWOT分析法”〔S是指内部优势(Strengths),W是指内部劣势(Weaknesses),O是指外部环境的机会(Oppturnities),T是指外部环境的威胁(Threats)〕对毕节试验区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评价,将有助于选择最佳开发路径。
一、毕节试验区红色文化资源的优势与劣势
(一)优势(Strengths)
1.资源储量丰富
1934年1月,林青、秦天真等人组建了中共贵州省毕节党支部。支部通过“毕节草原艺术研究社”在群众中宣传马列主义、宣传抗日救国道理,进行反帝反封建活动,从此拉开了毕节革命斗争的大幕。1935年,中央红军辗转征战于毕节各县区。中央红军北上时,从各军团抽调若干干部和战士组建“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在毕节及其周边地区坚持斗争达七年之久。1936年,红二、六军团抵达毕节,创建了黔、大、毕根据地,成立了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组建了“贵州抗日救国军”,并吸收5000毕节儿女参加红军,壮大了红军队伍。红军在毕节期间,留下了极其丰富的革命遗迹和革命文物。根据文物普查的结果,毕节试验区现有红色遗存70余处,而且遍布各区县。1998年6月17日,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了省划定革命老区领导小组《关于划定遵义等县市为革命老区的请示》(省办发〔1998〕16号),在该文件中,毕节试验区有毕节(今七星关区)、大方、黔西、金沙、纳雍、威宁、赫章7个县(区)179个乡(镇、办事处)被列为革命老区。数量众多,且分布广泛,可见毕节试验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储量十分丰富。而且,其中如毕节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红二、六军团政治部旧址,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旧址等,都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这正是毕节试验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条件。
2.生态环境良好
毕节是典型的岩溶山区,平均海拔1400米,最低海拔457米,境内峰峦重叠,沟壑纵横,山川秀丽,景色迷人。其中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织金洞,是中国最美六大旅游洞穴之首;有被誉为“地球的彩带、世界的花园”的国家级森林公园百里杜鹃;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誉为“高原明珠”的威宁草海,等等。尤其是1988年毕节试验区建立以来,紧扣“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生态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效,森林覆盖率从1987年的14.94%增加到2014年的46.23%,自然生态良好。此外,毕节大部分地方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气候宜人。良好的生态和气候环境,使毕节试验区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依托青山绿水和宜人气候,将红色文化资源中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与自然景观结合起来,既提升了自然景观的文化含量,又增加了红色文化景点的吸引力,从而实现双促双赢。
3.民族文化引人
毕节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境内居住有汉、彝、苗、回、布依、白、蒙古、壮、侗、黎、满、瑶、土家、哈尼、傣、景颇、仡佬、京、维吾尔等3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28.06%。正是这些少数民族创造了灿烂丰富的民族文化。物质文化资源如七星关区大屯的彝族余氏土司庄园、大方的奢香墓、赫章可乐古夜郎文化遗址等,都是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其历史研究价值、旅游开发价值都不可估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彝族舞蹈《撮泰吉》、苗族舞蹈《滚山珠》等,都进了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根据文化的差异性原理,越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文化,就越有神秘性和吸引力,也就越具有旅游开发价值。因此,毕节试验区可凭借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将红色文化资源一并加以开发利用。事实上,一个景点之所以有吸引力,是因为它或有奇山异水,或有良好的自然生态,或有厚重独特的文化。毕节试验区兼有这三类资源,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就要借奇异的自然风光和多姿的民族风情吸引人、留住人,然后凭借红色文化感染人、激励人。
(二)劣势(Weaknesses)
1.基础条件差
这里主要指红色景点的交通状况差。近年来,毕节试验区的交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立体交通网络业已形成。但是区域交通环境的改善并没有让红色景点的交通状况发生多大改变,原因在于这些景点大多藏于大山深处,或远离高速公路,或没有连接高速公路的专用通道,只能望路兴叹。如七星关区林口镇的“鸡鸣三省”遗址,距离毕节城区70多公里,其中从林口镇到“鸡鸣三省”遗址有12公里属于通村公路,而且直到最近才实现道路硬化。基础条件差的另一个表现是各红色景点的设施不完善,供水、供电、停车、消防、排污等基础设施较差,保障体系不健全。
2.资源保存差
毕节的红色文化资源破坏严重,资源保存差。尽管当前统计共有70余处红色遗存,遍布各县区,但保存较为完整的各种建筑、战斗遗址、纪念碑等仅约20多处。其中最具开发价值的仅有毕节市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红六军团政治部旧址、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旧址、“鸡鸣三省”会议旧址;金沙县的钱壮飞烈士纪念园区;赫章哲庄坝红军战斗遗址;黔西县的红军抢渡鸭池河天险渡口等处。其他战斗遗址数量虽多,但保存状况差,目前都还不具备开发条件。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因为这些红色遗存大多处于交通不便的荒山野岭,常年失修,逐渐湮没无闻;二是因为管理体制不顺,权属不明,或多头管理,或无人管理,以至于管理效能低下,维护效果很差;三是因为一些地方政府各类规划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任意拆除红色文化遗存,导致红色遗址的修复更难,即便修复也失去了历史原貌;四是保护措施不当,如毕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红六军团政治部旧址、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旧址,此前就有很多不符合历史风貌的装饰材料、漆饰和墙饰等,对文物产生了很大破坏,后来虽有修复,但已属亡羊补牢。
3.资源开发晚
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毕节起步是很晚的。尽管1972年和1982年对全市红色文化资源作了普查,但各级政府对这些资源都采取搁置的处理方式。1998年,毕节试验区有7个县(区)179个乡(镇、办事处)被列为革命老区,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这些革命老区的称号也只出现在文件上,甚至当地人都不知道自己的乡镇是革命老区。直到新世纪,毕节才开始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各地大力发掘红色文化资源,积极开展修复工作,完善各种配套设施。此后,各地才开始精心设计红色旅游路线,打造红色品牌。这一开发过程,远远落后于国内其他具有红色文化资源的城市,就是与周边城市相比,差距也十分明显。目前,毕节周边的红色资源已开发21处,而且都有不错的成效,这对毕节红色资源开发利用构成极大压力,要想在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中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赶超,必须有更好的规划、更多的投入,更新的思路。
二、毕节试验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Oppturnities)
1.全国红色文化资源大开发的机遇
2004年12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指出,发展红色旅游对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此后,红色旅游呈现出勃勃生机。仅三年的时间,全国红色旅游游客累计逾4亿人次,其中自费旅游占56.9%,全国红色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00亿元,成为许多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这次规划决定培育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其中有“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黔西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是‘历史转折,出奇制胜’”。同时,贵州省也下发了《贵州长征文化旅游规划》,重点建设1个国家级重点红色旅游区、1个省级重点红色旅游区、10个国家级红色旅游景点景区、10个省级重点红色旅游景区、10个红色旅游城镇、1个经典红色旅游节庆活动、1个红色旅游配套工程的“七一”工程。贵州的红色旅游日益升温,逐渐形成了产业规模。201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联合下发了《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未来5年红色旅游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年出行人数突破8亿人次,年均增长15%,占国内旅游总人次的比例提高到四分之一;综合收入突破2000亿元,年均增长10%;累计新增直接就业50万人、间接就业200万人。该规划的出台,势必将推进红色旅游向纵深发展。这对毕节试验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是一大机遇。
2.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机遇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国家发改委宣布,国家计划2010年在西部大开发中新开工23项重点工程,投资总规模为6822亿元。本次会议确定今后十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目标,其中包括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上一个大台阶,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一个大台阶,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与东部地区差距明显缩小,生态环境保护上一个大台阶,等等。这些项目与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密切相关。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必将为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而区域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将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定能推动红色旅游市场的繁荣。当然,旅游业的发展也必将进一步促进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因此,毕节试验区应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大力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加快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步伐。如此,方不会在新一轮的竞争中落败。
3.毕节试验区深入改革发展的机遇
2013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同意深入推进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规划的函》(国办函〔2013〕35号),毕节试验区迎来了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机遇。规划指出,要“探索特色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加快发展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产业。打造精品景区和旅游线路,重点建设百里杜鹃、织金洞、草海、九洞天和慕俄格古城、水西古城、大屯土司、石门坎等文化旅游区……支持试验区大力发展红色旅游。”这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毕节试验区要开发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就应抢抓机遇,将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融入到自然景点、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的旅游开发中去,打造出红色旅游的精品线路,提升红色文化旅游的层次和品位,提高毕节试验区红色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这也有助于增加其他自然景点的文化含量,在吸引人的同时能做到感染人,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体现其社会效益。这才是旅游业创新发展模式,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路径。
(二)挑战(Threats)
1.意识转变难
尽管当前人们对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愿望很迫切,对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中的很多问题有深入的反思,但思维的定势常常导致意识转变很难,就算认识到了问题的重要性,实施起来也难免采取惯用的手法。对红色文化资源的认识也是如此。一方面,作为文化资源,它也有经济价值、历史价值、精神价值、研究价值和社会价值,等等,但人们对其经济价值的开发往往缺乏耐心,更倾向于开发那些经济效益能立竿见影的资源。或者即便是开发,也是持“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态度。另一方面,毕节试验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基础差、影响力小,就当前来看,其社会价值大于经济价值,因此,人们对其经济效益并不乐观,重视程度也就不够,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也就缺少前瞻性。在老百姓方面,由于革命传统教育的缺失,人们对文化遗存概念不清,对红色文化资源价值认识不够,意识也就十分淡薄。意识转变难,这将是毕节试验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面临的最大挑战。
2.资金投入少
毕节试验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方面,先后有几次较大的投入,如2004年修建金沙县钱壮飞烈士墓及纪念馆,2007年斥资400余万元对毕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红六军团政治部旧址、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旧址等文物建筑进行全面维修,其余虽有零星投入,但数量都不大,带有补贴性质。2012年,贵州省第七届旅发大会在毕节召开,全市共投资521亿元,完成了城市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景区景点建设、配套服务设施等各类建设项目314个,但很明显,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并非本次的投资重点,红色文化景点也未从这次盛会中获取较大利益。事实上,如果仅靠政府保护性投入,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是很难实现产业化发展的。令人欣慰的是,当前人们已在积极探索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方式,如“七星关区鸡鸣三省红色文化体验区”项目、“红九军团金沙战斗史迹纪念馆建设”等登上了《毕节市文化产业招商引资项目推介手册》,或独资,或合作,力求资金投入的多元化。这将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期待。
3.文化人才缺
对任何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人才始终是第一要素。毕节试验区在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中,主要缺乏两类人才:一是缺乏红色文化资源研发人才。这类人才包括党史研究的专家,必须依靠他们对试验区的革命历史资料进行发掘和整理,对红色文化资源中的精神要素进行提炼;也包括文学创作人才,需要依靠他们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小说、影视剧本等方面的改编;还包括文化资源的管理人才,只有专业的管理队伍,才能让红色文化资源得到科学的保护。二是缺乏文化产业人才。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其目的正在于对其进行更好的开发利用。然而,要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开发,专业的文化产业人才必不可少。对于前一类人才,我们可以通过整合地方科研机构(如党史研究室、博物馆等)和高等院校(如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市委党校等)人才资源,以满足红色文化资源研发的需要。至于文化产业人才,则需要加大培养和引进力度,以充实试验区文化人才队伍。当然,要发挥人才优势,更需要用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