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高职德育教学改革 提高专业服务效能
2015-08-15周春丽冯玉芳王丽辉
周春丽 冯玉芳 王丽辉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河北 石家庄050031)
当前,高职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办学理念,教学过程注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的培养,在课程安排、教学内容、考核标准上也具有鲜明的职业特征和很强的岗位针对性。但是高职德育课作为高职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却没有与所学专业密切结合,甚至根本不涉及专业的内容,存在“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脱离”的现象,学生由此出现“学了德育课没用,学了也不会用”的困惑。高职院校德育教学如何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满足专业的需要,为专业服务,应成为高职院校德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高职德育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高职院校对德育课不够重视。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受职业教育和就业导向的影响,高职院校的工作重心均围绕“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高等技能型人才”展开。学院的教学重点亦围绕教会学生各种职业技能,锻炼职业素养、培养职业人才为中心。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不断被削弱,德育课是公共基础课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各专业虽均有开设,但基本普遍存在压缩课时、压缩教研改革投入、专业师资不足等现象。各院校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
第二,德育课目标理想化,背离社会实际。高校德育目标一般界定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强调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理想境界。这一目标的确立脱离了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当代学生群体。有调查显示,80%的青年已经把“为国家做贡献”“增强事业责任心”排除在自己的工作动力之外。随着市场经济的的深入发展、个人意识充分张扬、个人利益备受重视,而高职德育课过于强调正面教育,回避社会现实中的负面问题,结果使学生在社会现实面前倍感困惑,认为教师讲课是“唱高调、假大空”脱离社会实际,同时又跟自己所学的专业毫无关系,导致学生不重视德育课的学习,甚至排斥德育教育的价值取向。
第三,德育内容空泛不能体现专业需求。高职院校德育内容体系基本涵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律观等方面,体系完整内容全面,但没有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差异,也没有考虑职业教育的特点,忽视了高职生就业创业需求,忽视不同专业工作岗位所要求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未能发挥德育课在整个专业教育中基础支撑作用,不能体现专业需求。
第四,德育模式简单,未与专业教学相结合。当前高校德育主要通过德育课堂进行德育教育,忽视了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应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目前德育课教学多开设在第一学期,未根据专业特点及学生需求区别对待,同时,大部分高职院校所有专业都使用统一教材,讲授同样内容,这种教育模式虽然保证德育教育的严肃性、系统性、完整性,但是没有根据专业需要进行差异教育,也没有体现出为专业服务的效能,未能发挥德育课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的作用。
第五,师资队伍结构单一,没有考虑专业差异。大多德育课教师从属于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团队,没有专业教育教学的背景,在日常的教研活动中,德育教学团队、专业教学团队也都是独立进行,很少有横向的交流,并且德育课面对多个专业展开教学,使德育教师很难对每个专业进行足够的了解,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也仅围绕德育目标展开教学,很难将德育课与专业结合起来,为专业服务。
第六,考核评价注重德育知识,忽视专业差别。目前评价方式还趋于传统,多采取期末终结性考核,评价内容侧重于德育知识,而忽视专业差别。这种教学考核过程,不能引导学生主动地将德育课教学成果与专业需求相融合,不能将德育素质与职业素养相结合,无法很好地在未来岗位就业活动中发挥效能。
第七,学生对德育课的认同感不强,内化掌握程度不高。研究中我们发现多数学生认为学校开设德育课有意义但意义不大。究其原因有二:其一,学生对德育课课程的认同感不强。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多,并不限于从课堂获取。加之中国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时期,各种价值观念、观点碰撞冲击,一些负面的、非主流的观点直接影响学生认知。对传统的德育教学模式下传统教育观点的灌输反映平平,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产生认同感。其二,学生对德育课课程内容的内化掌握程度不高。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德育课程教育普遍存在着重理论知识说教,轻道德实践体验和行为养成的现象,过分强调知识的讲解、传授和掌握。学生把教学内容当知识记忆的成分多,内化为自身行为修养的成分少。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知行脱节、言行不一”,“言而不行”,“知而不信”现象,德育教育变成空洞的说教,没能有效地达到内化学生行为修养价值观的目的。
二、增强高职院校德育课为专业服务效能的策略分析
第一,明确德育课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这段文字明确指出了高职院校德育课的地位和作用,教育部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既要会做事,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具有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更要会做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适应行业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所以高职德育课程是高职学生必须掌握的公共必修课程,是高职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德育课程的教学,不能忽视。
第二,开发具有高职特色的德育课目标,增强高职院校德育课为专业服务的效能。高职院校德育课的目标,应该在贯彻传统德育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各专业特点,增加符合各专业特点的内容。提高高职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帮助学生掌握本专业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了解本专业职业道德行为养成途径,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使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使学生养成求实、严谨、勤于实践等良好的专业需求的职业道德素养,最终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第三,以专业结合为中心,改革高职德育教学内容。高职院校的德育教学内容在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的前提下,要结合各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突出专业特点。高职德育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结合专业,满足高职生就业、创业需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责任等职业化人才所必备的道德教育,发挥德育课在整个专业教学中的支撑作用。通过对传统内容的整合,使高职德育教学既具有针对性,又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符合职业要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把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同时高职德育内容的选取要与专业相结合,要将与各专业相关的管理理念、经营方式、经营战略融合到各专业德育教育内容中,帮助学生加深对专业的科学认知,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为学生毕业后就业打下基础。
第四,区分专业,模块教学,使德育教学与专业教学相结合。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每个专业的特点和要求来安排相应的德育课程,难度较大,也不现实。这个问题可以采取分步实施的办法来解决。各专业中一些基础的、通用的德育知识需要学,在通用知识之外,应该根据学生各自专业的特点和要求,从中选择某个模块来分专业教学。教师在教学时也要根据授课对象的不同调整教学内容,采用一课多教。例如:在《树立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一章中,就可以分专业做出不同教学设计。在大学生理想的树立上,可针对不同专业的职业发展和岗位升迁进行有专业特点的阐释和指引,并可将这一行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与社会共同理想的关系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梳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使学生有更高远的人生规划,赋予生命更崇高的意义。
第五,加强德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参与专业实践。当下作为一名德育课老师,不但要有扎实的德育课理论基础知识,还需要了解所教专业,这就要求德育课老师必须参与到专业实践中,切实了解自己所教对象面向的企业,从事的工作,了解一些基本的岗位职责,行业工作人员的学历概况以及晋升途径等,了解用人单位对员工的要求以及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有了这些,就可以有针对性的教学,避免空洞说教,充实课堂教学,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第六,改革高职德育课程的评价方法。为了适应对学生德育素质能力考核的要求,配合高职德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我们对德育课的考核方式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改变传统的期末所有专业相同内容的终结性考核方式,针对不同专业进行过程性考核,以各专业中实际存在的现象为考核重点,考核学生如何用学过的德育知识去解决专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看出德育教学真正为专业服务的效果,另一方面也考核了学生对德育概念的迁移能力,应用德育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七,探索实践性德育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认同感。德育的目标不是为了考评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而是为了使学生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因此,高校德育教育工作者应积极研究和适应时代的变化,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既强调学生道德知识的掌握,更强调其道德观念的内化、道德行为的践履。在教学中,可探索以各学科为依托,以学校、社会、家庭为立体课堂的教育模式。将社会热点和学生所学专业中问题作为教学的线索,避免脱离现实的空洞说教。尝试在专业背景中渗透德育教育,在德育教育中锻炼综合素养,通过丰富的德育实践体验活动,增强学生对道德规范的认同度,和内化程度,在潜移默化中将道德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德育素质、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