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减压留置胃管患者的护理干预
2015-08-15唐立荣赵瑞莲张金伶
唐立荣 赵瑞莲 张金伶
(北京市顺义区医院 北京 101300)
目前临床上采用的胃肠减压是治疗肠梗阻等消化道疾病的重要举措,该方法是采取导管吸出患者体内聚集的内容物,包括气体和液体,进而起到降低胃肠道内压力的作用。多年的病历资料显示,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对减少并发症和提高疗效是有较高价值的。对此,为了研究胃肠减压留置胃管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分析实施之后的临床效果,本文对80例近年来施行胃肠减压留置胃管患者进行了研究,具体过程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次研究病例都是来自于我院在2013 年2 月-2014年10月这一段时间收治的施行胃肠减压留置胃管患者,为80例,按照入院顺序进行分组,为对照组、干预组,各是40例。对照组4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范围在15-80岁之间,平均年龄是(35±3.7)岁,病情:肠梗阻29例,胃癌5例,其余疾病6例;干预组4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范围在17-81岁之间,平均年龄是(37±4.1)岁,病情:肠梗阻27例,胃癌9例,其余疾病4例。对照组和干预组在一般资料上的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护理方法:对照组采取临床常规护理,干预组则接受护理干预,其中包括对照组的常规护理,具体为:
1.2.1 生命体征评估,做好心理辅导。留置胃管之前我们需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评估和监测,对于情绪低落者、紧张焦虑者给予心理指导。这个环节要求护理人员能够对患者的病情状况有所了解,同时做好插管前的心理疏导工作。
1.2.2 胃管的选择。插入的胃管长度一定要适合患者,研究中我们对于成人的插入深度要求是55-60cm。插入过深时,胃管在胃内盘绕,过浅则会使得胃管头部无法接触到胃液,影响减压效果[1]。
1.2.3 插管时的护理。插管时选择患者坐卧位,铺上治疗巾,检查和清洁患者鼻内异物。沿着选定的鼻孔插入胃管,可以按照向上—平行—后下的顺序缓慢进行,插入深度到达15cm 左右时需嘱咐患者进行吞咽。插管时的动作要轻缓、稳当,尤其是在通过咽喉食管的三个狭窄处时要避免伤及食管黏膜。
1.2.4 置管后的护理。胃管成功插入之后进行固定,固定方法:核对准备的物品,取10cm 线绳,于胃管根部绑上线绳进行连接,用胶布将所需长度的线绳固定在患者额头即可。检查各种器械是否正常,比如负压引流器有无漏气。对于胃管的护理,我们要注意保证患者胃管内的通畅、查看胃管里是否有效负压。减压期家属要做好患者的药物服用工作,注意期间禁食禁水,药物需经碾碎之后食用。胃肠减压的时间内,护理人员要嘱咐患者按时漱口,防止感染[2]。
1.2.5 拔管的操作。接受减压术的2d至3d期间,如果患者肠蠕动已经正常,肛门可以排气,我们会安排拔管。拔管时我们首先将负压吸引装置、胃管两者进行分离,捏紧胃管末端的同时让患者屏住呼吸,再将胃管外拉即可。
1.3 观察项目: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一次性插管成功率(%)、拔管所需时间(d)、不适反应(n)。
1.4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1.0统计软件,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一次性插管成功率方面,干预组为100%(40/40),对照组是75%(30/40);干预组拔管所需时间是(3.1±2.2)d,对照组则为(7.4±5.0)d;不适反应上,干预组有2例出现腹痛,3例出现咽喉疼痛,对照组有11例出现腹痛,9例出现咽喉疼痛。对照组和干预组在观察项目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此次研究的整体效果还是比较满意的,我们可以看出干预组一次性插管成功率达到了100%,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拔管时间和不适反应显著少于对照组,说明护理干预在减少不适反应、提高疗效方面有一定的意义。该结果和崔玲[3]的报道基本一致。
胃肠减压是治疗肠梗阻等消化道疾病的重要一步,插胃管时我们要做到轻、稳、准,这样可以最大程度上减轻患者痛苦。放置胃管之后打开开关时的动作也要缓慢,防止出现负压突然升高的现象。对于胃肠置入的长度我们有一定的控制。一般而言,胃管置入越长,可以保证胃管顶端能够到达胃体部,尽管胃液的流出速度比较缓慢,但是较长的胃管在胃内的留置时间较短的胃管而言明显缩短。合适的长度不会对胃内的液体和气体的引流造成影响,很好地达到了胃肠减压的作用。
综上所述,胃肠减压留置胃管患者接受护理干预的效果十分显著,患者疼痛感轻,因此建议推广使用。
[1] 毕莉娟.护理干预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胃肠减压效果的研究[J].中外医疗,2013,04(3):145-146
[2] 余拉结.陈海殊,陈奋琼.气管切开后的昏迷忠者留置胃管的临床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9,11(213):38-39
[3] 崔玲.综合护理干预在胃肠减压患者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18):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