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中耳炎的喂养护理
2015-08-15李俊强
李俊强
(山西省绛县横水镇中心卫生院 山西 绛县 043600)
婴幼儿中耳炎是儿童时期的常见病,是指包括中耳(含咽鼓管鼓室鼓窦及乳突气房)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绝大部分为非特异性炎症,可分为非化脓性及化脓性两大类。其特点为病史短、起病隐匿、病程发展较快,所以经常有妈妈问医生,为什么我宝宝这么小会突然得中耳炎,中耳藏在耳朵里头,病菌究竟是怎么跑进去的呢?中耳炎发病隐蔽性特征和临床医师对这种特征认识不足,很可能造成漏诊。实际在临床上,中耳炎常常是上呼吸道感染的一个并发症,它们往往有重叠症状,常被呼吸道等病症掩盖而被医师忽视,这也增加了对此病漏诊的机率。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如果治疗不当常可并发乳突炎、面神经炎和鼓窦区脓肿,少数病儿可并发化脓性脑膜炎[1]。婴幼儿急性中耳炎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不但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避免其演变为迁延难治的慢性中耳炎、并且在预防重听、聋哑方面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那么我们首先要来了解下婴幼儿中耳炎这个疾病:
1 婴幼儿中耳发育特点
咽鼓管是连通中耳鼓室和鼻咽部的重要通道,小儿咽鼓管发育不完善,较短,峡部较宽,管腔相对较大,鼻咽部的炎症极易经此进入中耳腔。咽鼓管分为骨部和软骨部,咽鼓管口和咽鼓管软骨部经常是闭合状态,正常时在吞咽、张口、打哈欠等动作下才开放,咽鼓管黏膜上皮的纤毛运动可使鼓室的分泌物经咽鼓管排出,软骨部的黏膜有活瓣作用,能防止咽部液体进入鼓室。鼻咽部要是发生因为溢乳导致食物返流,由咽鼓管上行到中耳腔,就容易引起炎症反应。
2 婴幼儿中耳炎的发病特点
婴幼儿中耳炎由于缺乏主诉,加之外耳道较狭窄、塌陷,鼓膜倾斜、较成人厚等,使鼓气耳镜不能精确估计2岁以下儿童的鼓膜和中耳情况,加之患儿又不能配合,检查比较困难。婴幼儿的中耳炎较成年人多,有几方面的原因:
(1)分娩时羊水往往可以经咽鼓管进入鼓室。婴儿出生时在中耳腔中存在母体内的羊水,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消失,一般可持续到出生后5个月;
(2)婴幼儿的鼓室里面,尚有胚胎期结缔组织的残余;
(3)小儿的咽鼓管较成人短,管腔较宽,管腔也较为水平,溢乳或呕吐时的感染物,可经咽鼓管而进入中耳;
(4)婴幼儿总是仰卧,分泌物易流向鼻咽部;
(5)幼儿腺样体增生;
(6)很多传染病如麻疹、流行性感冒、百日咳、猩红热等主要发生于儿童期。
自身的和外界的诸多因素使儿童尤其是婴幼儿易患中耳炎,包括自身解剖的(如咽鼓管、中耳裂、黏膜、纤毛、畸形等)、先天的、遗传的、酶的异常以及免疫缺陷等因素,外界环境如季节、气候、上呼吸道感染、喂奶等护理不当以及被动吸烟等诱因[2]。
笔者因工作需要曾接触的某县级医院耳鼻喉科门诊患中耳炎的病例中,年龄在6个月内的发生率远比1岁以上高,有的宝宝在五六个月的时候已经得了几次中耳炎了,当仔细询问病史及喂养方式后发现,大部分患儿并无上呼吸道感染病史,但是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存在不同程度反复的溢乳现象。但往往家长们经常会忽视这方面的生活细节。因此,在小儿患了急性中耳炎后,首先要到医院就诊,其次在家庭喂养护理上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喂奶的姿势 喂奶还要讲究姿势吗?大家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很多家长喜欢躺着喂奶,婴儿处于平躺位或趋于平躺位,你会发现很多家长拿着个奶瓶,几乎90度垂直角度给宝宝喂奶,她们认为只要宝宝嘴巴不停的动就说明在吃奶了。突然发现嘴巴或是鼻子里吐出一点奶,宝宝也没有哭吵,把它擦干净后又继续喂。殊不知潜在的危险可能即将来临,宝宝躺着吃奶时奶水可能从咽部往下从食道进胃里去,但也可能部分往上流进鼻咽部的咽鼓管里去了,后者就很容易诱发中耳炎。
(2)婴儿吃奶太急 吸允反射是新生儿与生俱来自然的,对于任何外界媒介放入口中,都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兴趣。然而不同的新生儿对吃奶的节奏不一样,很多宝宝吃奶很快,不到几分钟就吃完了。由于新生儿的消化道尚未发育成熟,吃下去的奶在胃里还没来得及消化,不断的累积后导致食物反流,发生吐奶现象,一方面可能直接到达鼻咽部,另一方面容易滋生细菌导致感染,最终诱发中耳炎。
(3)未按时间规律进食 婴儿一有哭吵时,家长就给喂奶,未按时定量,中间间隔时间短。大部分家长都是第一次做父母,缺乏哺乳经验。婴儿发生哭吵的时候,自以为这是饥饿的信号,赶紧给宝宝喂奶。其实才喂奶不久,刚刚吃的还没消化,又给胃肠道增加负荷。反复这样,宝宝就容易发生吐奶。
(4)睡觉时机不对 喂完奶后,婴儿安静似已入睡,就把婴儿放在床上,很多出现吐奶现象。很多妈妈在喂完奶后,发现宝宝睡得很香,怕影响孩子的睡觉,直接把宝宝放在床上。由于新生儿食管括约肌功能尚不完善,刚吃的奶很容易由于身体放平后,导致反流,食物从胃到食管,然后到口咽部,最后可能经咽鼓管进入中耳腔。
从上面几个方面来看,宝宝喂养方式与急性中耳炎是很有联系的。因此,只有培养良好的喂养护理习惯,才能使宝宝避免患上急性中耳炎。目前对婴幼儿中耳炎主要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作出诊断,当然病史的采集应包括家族史、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需作包括面部、口腔、耳镜检查、听力测试等。现在迫切需要发展一个能客观而快速地诊断婴幼儿中耳疾病的技术,它不仅可用于中耳炎的诊断,还可帮助确定有中耳炎危险的婴儿,指导和监测中耳炎的处理过程,以促进对中耳发育及其在听觉系统发育中的作用、中耳炎对言语和语言发育的影响以及环境危险因素对中耳炎的影响(日常护理,被动吸烟,喂奶等)等问题的研究。近年来研究发现3,幽门螺旋杆菌存在于一些OME患者的中耳渗液中,提示喉咽反流是OME 的危险因素。32例儿童24小时pH 值监测提示儿童慢性咽鼓管功能紊乱与胃食管反流有关。
[1] 郑东屏.浅谈中耳炎的护理[J].大家健康,2013年第9期.
[2] 倪道凤.婴幼儿中耳炎的诊断和治疗[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5,19:577
[3] 倪道凤.婴幼儿分泌性中耳炎[J].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医学,2007,22: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