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唐县水生态修复激活周边水文化
2015-08-15崔艳丽周慧欣
崔艳丽 张 玲 周慧欣
郜河,起源于行唐境内,贯穿于行唐全境,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实践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行唐县通过采取跨流域调水实施水生态修复,提升水文化内涵。
1. 水生态修复基本情况
1.1 水生态修复背景
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在过去几十年中,我们一直强调生产和生活用水,没有考虑生态用水,生态恶化问题凸现。还水于生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如何合理地安排水资源在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中的比例,维护生态环境的相对稳定,是实现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也是解决行唐水资源日趋紧张、水土流失日趋严重的首要问题,因此适时开展水生态修复是非常必要的。
1.2 水生态修复采取措施
2000年行唐县开始利用石家庄市3大跨流域调水工程——引磁济郜工程,从横山岭水库进行引水,补充口头水库生态用水,连续8年间利用汛期弃水累计引水5次,补水3280万m3,确保了水库效益的正常发挥,对维护周边的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006年,通过一号“民心工程”对群众灌渠进行修复,实施了水生态修复,充分利用河道基流和水库弃水,先后进行了3次引水,补充水量2700万m3,缓解了周边地下水不足,为行唐县城内河输入了生态用水。
行唐县通过水生态修复措施,实施了跨流域生态调水,进行水生态修复,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了县城水利品味。
2. 水生态修复展示水文化
2.1 周边生态文化
水生态修复对周边生态系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水生态修复改变周边水环境,增加了植被覆盖面积,由于林草植被面积的增加和林草植被覆盖率的提高,可以有效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量,降低水土流失程度,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使行唐全县人民赖以生存的救命之水永葆青春。
2.2 人类亲水文化
水生态修复不仅成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护水生态环境的又一重大举措,而且成为提升公众生态意识、环境意识的一次重要实践。亲水意识的增强促进了亲水文化发展,体现了人与水和谐相处之美的相容观,体现了人喜择水而居和依水傍水之美的环境观,体现了要按自然规律办事,体现了要以供定需,更要量水而行之美的规律观,不仅是美学理念在现代水利观中运用,更是水文化在现代水利中的生动体现。
2.3 县城水品牌文化
水的注入,改变了周边的社会环境,吸引了学校和房地产投资,新建的永昌小区还打出了“碧水河畔,人居仙境”的水利文化品牌。水利文化品牌展示的是一个县城的精神,是一个县城的形象,而居民是县城形象的塑造者。也就是说水利文化品牌是一个县城与其他地区联系的一个载体,也是县城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平台,更是一个县城发展水平的窗口,成为价值提升、品位提升的源动力。
3. 水生态修复提升水文化内涵
3.1 重视水文化宣传定位
水利宣传工作既是党和国家宣传事业的组成部分,又是关系水利发展全局的重要工作,充分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作为水利宣传的平台,重视人们亲水意识的培养,把重点放在水文化的建设上,让广大人民知晓水文化的内涵和意义,号召更多的人加入到水文化建设的队伍中,促进行唐的水文化发展,为可持续发展水利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3.2 注重各种规划中水文化因素
在“十二五”规划过程中,把水文化贯穿于其中,已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尤其是《行唐县生态建设规划》,积极倡导生态文明,动员和发挥全社会力量,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素养。在规划中更加注重水功能的合理分区,与流域功能区划和行唐水环境功能分区相协调,在水环境生态建设理念中,恢复河流生态功能,实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支持来保障行唐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3 在县城发展中明确水文化作用
把水文化溶入到县城景观建设中,挖掘和突现其文化内涵,在《行唐县县城总体规划》强化绿化景观和人文景观建设的同时,突出了水在县城景观建设中的作用,充分利用郜河引水、拦蓄工程,规划引入上游沙河水,补充郜河水,通过县城防洪工程拦蓄,塑造水体景观,在郜河北侧布置不低于50m、南侧布置不低于90m绿带,建设横贯县城东西亮丽的滨水绿色休闲景观带,在郜河两侧利用河滩地建设生态防护林和生态休闲地,构建良好的县城景观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