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2015-08-15杨浩宇
杨浩宇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成都 610064)
引言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虽然经济发展滞后,但是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取得了重大成果,但是同东部地区相比,差距比较明显。分析其原因除了历史地域发展不平衡之外,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西部民族地区资金短缺,缺乏相应的金融支持,资源利用率比较低,产能水平低下,这些严重制约着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不断加强西部民族地区的金融支持力度,加强对西部民族地区的资本投入,放开资本准入限制,盘活金融市场是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政府要不断加强对西部民族地区金融支持立法和政策倾斜,这样可以达到双重目的:一是达到西部民族地区金融市场迅速发展的目的;二是实现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
一、西部民族地区实施金融支持的意义
(一)金融支持能够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在市场经济体系方面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西部民族地区金融市场发展缓慢,金融机构单一,外来资本进驻比较少,这些严重影响到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虽然经济发展的快慢与否和国家的政策具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如果缺乏资本,西部民族地区就无法发展,企业就会陷入发展的瓶颈,产业结构不能进行转型升级,结果导致整个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增长。所以,目前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还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市场化程度比较低,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干预还比较明显,国有经济改革止步不前,在市场经济中占的比重过大。“中小企业发展滞后,融资比较困难,科技创新能力不足。”[1]而且最为重要的是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基本还处在封闭状态下,其他地方经济对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比较小,而且外国资本无法进驻西部民族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缓慢,因此,不断发展金融产业,加强西部资本的利用率,积极吸引外国资本进入西部民族地区,能够有效地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金融支持可以优化西部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
为实现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不断加强产业机构升级,淘汰落后产能企业,但是加快产业升级就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是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随着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导致其原有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但是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就要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因此加快西部民族地区金融发展,不仅能够筹集资本,而且能够实现西部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金融支持促进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为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资金支持,不管是产业升级还是发展经济,资金支持是前提,没有相应的资金来源,就无法促进经济发展,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二,金融支持能够扩大产业结构存量调整空间,增量投入受到资金来源的影响,改变西部民族地区资本在不同产业结构中的分布,能够实现产业机构调整,实现西部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以及不同行业之间的资金流动。
(三)金融支持能够激发西部民族地区企业活力
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关键要看西部民族地区企业经营水平和竞争实力。如果企业经营体制改革停滞,即使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到位,企业也会因为经营机制不健全影响综合竞争力的提高,从而加剧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结构失衡矛盾。发达的资本市场和完善的金融体制,可以为西部民族地区企业拓宽经营资金募集渠道,为其扩大经营规模和技术升级改造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而且资本市场特有的投资机制有利于促进西部民族地区企业转变经营思路,通过科学配置证券资产资源,促使西部民族地区企业在地区产业空间中合理分布,不断提高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合理性,扩大生产规模效应,不断释放西部民族地区企业经济发展活力,增强综合竞争力,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目标。因此,当务之急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为企业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金融动力。建立和完善证券市场机制,提高国有资产配置效率。目前,西部民族地区金融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应当是为企业营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2]
二、西部民族地区金融支持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严重失衡
自1949年至1978年期间,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通过行政计划手段协调各地区经济发展。在这种体现人的意志的经济发展制度下,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并不明显。在改革开放初期,并不存在区域经济发展失衡问题。“1978年,以人均GDP指标来计算,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约为西部地区的68%,西部地区则是东部地区的51.8%。进入到90年代后,东中西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开始不断拉大。到了2002年底,西部12个省、市、区GDP总量为20080.93亿元,是全国GDP总量的19.2%。西部地区人均GDP5514.6元,贵州省最低,只有3153元,不到全国人均GDP的50%。”[3]目前,国内学者就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失衡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这些学者采用了不同的经济计算指标和方法,例如加权平均法、基尼系数、人均收入等。通过综述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发现,20世纪80年代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势头,这阶段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还不明显;甚至在20世纪80年代中前期东中西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还呈现不断缩小的势头,例如1978年的基尼系数为0.24,到了1985年降低到了0.23。1988年,基尼系数达到了0.2463,第一次超过了1978年的水平,但是次年又开始逐年下滑。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1991年基尼系数为0.2463,1995年为0.2747。[4]1996年较上一年有所下降。最近几年来,东中西部地区基尼系数呈上升态势,这意味着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在不断扩大。
(二)金融发展滞后牵制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西部民族地区金融低水平发展现状告诉我们,西部经济发展受到金融发展滞后牵制。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低层次金融发展水平制约了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西部大开发是中央政府制定的重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人民银行作为全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主导者和推动者,必须要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金融政策和制度,为西部民族地区金融发展提供倾斜性政策支持,不断缩小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金融发展差距。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人民银行主要通过使用准备金率、利率、再贴现利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等工具调控宏观经济,通过间接调节货币供应量来控制经济发展速度。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民银行要给予西部民族地区一定的政策优惠和照顾,要以西部民族地区金融发展为手段,达到为经济发展营造更加完善的环境的目的。西部民族地区金融低水平发展,不仅削弱了人民银行货币政策调控效应,而且还制约了人民银行政策传导机制作用的发挥。以公开市场操作为例,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人民银行可以通过扩大公开市场操作范围来增强对西部民族地区金融支持,例如放松西部民族地区有价证券交易管制,扩大西部民族地区货币供给量,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但是浅层次金融发展水平限制了西部民族地区资本聚集规模效应的发挥,削弱了货币政策实施效果,从这个层面来看,西部民族地区浅层次金融发展水平严重制约了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西部民族地区金融市场主体单一
目前,西部民族地区存在金融市场主体单一,市场组织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温军指出:“健康的金融市场能够为企业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为资金流动创造良好的制度保障和渠道支持,不断提高社会资金资源利用效率。”[5]目前,东部地区己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金融融资服务体系,金融市场主体十分多样化,既有国有银行,也有股份制银行;既有政策性银行,也有外资银行。而且国有银行的垄断主导地位正在不断降低,其他所有制银行业务占比逐年提高。而在西部民族地区,国有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其他所有制金融机构种类较少,金融市场竞争水平较低。首先,西部民族地区国有金融机构占绝对主导地位。1999年,西部民族地区国有银行储蓄资产占比为78.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5%,贷款余额占比为83.4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4.8%。这几年来,西部民族地区国有商业银行储蓄资产占比出现了一定的下滑,但是总体水平依然偏高。国有金融机构依然占据绝对垄断地位。从规模上看,东部地区金融机构数量逐年增长。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2001年,东部地区分支机构数量占比为46%,而在西部民族地区只有20.3%。
三、促进西部民族地区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加快金融市场改革,大力引进外资投资
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区域广阔,经济发展时间长,资金需求较大,要在扩充传统金融服务基础上,大力拓宽外资引进和利用渠道。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外资金融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但是,在西部地区外资投资规模相对较小,西部民族地区外资利用率远远低于其他地区。面对这种情况,国家要制定更加优惠的金融政策,引导外资银行向西部地区扩大投资规模,为西部地区利用外资投资创造良好的制度、政策环境,不断扩大外资投资规模。在金融政策方面,要根据西部地区投资需求制定有特色的外资引入政策;在外资利用方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寻求突破:首先,推动跨国并购。跨国并购是引入外资投资的重要渠道,跨国并购不仅可以扩大企业融资渠道,还可以发挥倒逼机制,促使企业转变经营体制、加快技术升级、采用现代管理技术、发展新市场。西部民族地区可以选择一批经营规模较大,生产技术落后,管理效率低下,市场竞争力偏弱的非支柱性大型国有企业作为试点,授权外资投资,通过出售股权引进战略投资者,解决企业经营难题。第二,发展BOT项目融资。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BOT已成为一种成熟的融资渠道。BOT可以填补政府建设资金空白,引导市场投资朝着有利于政府意志方向发展,为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西部民族地区可以在机场、公路、铁路、水利等项目采用BOT项目融资,不断扩大引入外资投资规模。
(二)不断完善西部民族地区金融组织机构体系
做好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的配套衔接,吸引社会投资资金。从当前西部民族地区投资结构来看,虽然投资规模保持逐年增长态势,但是,主要投资资金来自各级政府财政投入,商业投资占比相对较低。长期发展下去,必然会导致政府财政支出紧张,不断削弱财政政策调控效应,不利于西部地区投资可持续发展。因此,国家在给予西部地区财政支持的同时,还要制定与之相配套的金融政策,以不断吸收社会资金扩大地区投资规模。一方面,要大力扶持西部民族地区资本市场发展,鼓励本地企业通过投融资平台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不断拓宽投融资规模;另一方面,要吸收国外地区经济发展经验和做法,地方政府要建立外商投资补贴制度,在高新技术、基础设施、农业和民生工程等领域大力引进外资投资,不断提高外资在新兴产业的投资比重;再次,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优惠的财政补贴政策,对投入到西部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新能源开发、新型农业和绿化造林等项目的外资给予一定的贴息补助,降低外资投资成本,提高外资投资积极性。通过将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有机衔接起来,不断降低西部民族地区政府投资在社会投资中的占比,缓解政府财政支出压力,同时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大力引导民间资本、外资资本参与到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当中去,为西部地区大开发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
(三)逐步完善西部民族地区的金融市场体系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微观角度上体现为企业利用市场交易方式获取产业发展所需的技术和要素资源”[6]例如企业通过兼并、充足、并购等方式实现产业战略调整,而这个过程离不开资本市场的参与。在当前西部民族地区企业发展情况下,政府财政要加大转移支付和企业补助力度,同时要增强直接投资扶持力度,缓解企业高负债压力,如果企业负债资产比重过高,不仅会挤占企业用于产业升级的资金,同时也不利于投资资金的收回。在资本市场上,企业可以与社会资金进行接触,提高利用社会闲散资金的利用率,为企业发展拓宽融资渠道,同时也可以解决企业高负债问题,不断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另一方面,资本市场还有促进末位淘汰、资源配置、产业升级、产权界定、经营机制改革、推行现代企业治理、完善经营管理体制等积极作用。对此,西部民族地区要充分借鉴和学习外国资本市场成功运作经验,不断调整我国资本市场结构,将东部地区投资逐渐转移到西部地区。要利用沪深股票市场作为资本运作平台,大力发展西部民族地区证券交易市场,为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为引导东部和外资资金向西部民族地区流动,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西部民族地区建立和完善资本市场,将有利于壮大民营经济和国有企业,促进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不断夯实地区经济发展基础。
四、结论
总之,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加强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就必须不断发展现代金融,加快金融在发展西部民族地区经济中的作用。要实现金融发展水平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或者金融发展超出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就要不断加强对西部民族地区金融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建设,运用金融资源实现西部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不断引进国外资本进驻西部民族地区,打破国有金融机构在西部民族地区的支配性地位,不断提升西部地区金融市场化的程度,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实现金融支持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
[1]张 华.西部开发中的金融支持[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0,(3).
[2]李 扬.中国金融发展研究[J].中国金融,2012,(5).
[3]郑德华.中国少数民族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1).
[4]周 勇.浅析我国西部产业结构调整[J].湖南大学学报,2011,(8).
[5]温 军.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战略选择[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2,(4).
[6]王利强.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