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音乐文化视野下的岳阳巴陵戏研究

2015-11-06侯新兰

贵州民族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巴陵岳阳剧目

侯新兰

(湖南理工学院,湖南·岳阳 414006)

岳阳古代被称为巴陵、岳州,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古老文化名城。巴陵是湘北名户,是历代州、县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素有“鱼米之乡”的岳阳,物产富饶,水陆交通便利,横贯南北,连接东西,地方戏曲在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不断形成、发展和流播。

湖南岳阳拥有各级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十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岳阳巴陵戏、岳阳花鼓戏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华容夹叶点子、洞庭渔歌、平江九龙舞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云山高腔、三棒鼓等。巴陵戏与众多民间艺术相互吸取滋养,和谐共生在古老的岳阳大地。

一、区域音乐文化视野中的巴陵戏的源流沿革

湖南地方戏曲以其奇异、独特的风采,丰富着中国戏曲百花园,湘剧、祁剧、巴陵戏、湘昆、花鼓戏、侗戏等十九个湖南地方剧种。区域的民俗风情,信仰、地理环境是巴陵戏赖以生存、发展、流传的基础。春秋战国时期时的诗歌、荆楚歌舞,宗教性的民俗歌舞已经带有戏曲的某些因素;至汉唐时期,“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1]可见,楚地的民间歌曲很流行,也受到汉朝宫廷的重视。传统以歌舞祭祀祖先、神灵的习俗在唐代仍然盛行,楚地之岳阳亦受其影响。

宋元时期的山歌、渔歌、绵延湘北,岁时集会,男女踏歌。特别是元朝统一南北之后,水路商业由帝都畅通到湖南,北杂剧作家、演员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展至湖南,北杂剧的创作与表演开始在湖南出现。元代杂剧作家马致远在岳阳流寓了近五年,写词曲,创杂剧。另一位杂剧作家白朴曾在岳阳游历二年,其《满江红·留别巴陵诸公》流传于世。此外,据夏庭芳著《青楼集》记载,张玉梅、般般丑、帘前秀、金兽头等著名杂剧演员在湖南留下了重要足迹。本时期南戏艺术也进入湖南,一些重要剧目如《王魁》、 《荆钗记》等流传到了湖南,至今仍有保存。民间祭祀性的歌舞活动的盛行,南戏、北杂剧的传入,对巴陵戏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

明朝末叶,岳阳人杨翔凤在《岳阳楼观马元戎家乐》一诗中提道:“岳阳城下锦如簇,历落风尘破聋鼓,秦筑楚语越箜篌,种种伤心何足数。”[2]那时候人们用“楚语演唱种种伤心事”,岳阳人用方言进行戏曲表演的形式。这种表演形式深受岳阳百姓喜欢,流播面广,为巴陵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据《中国戏曲志·湖南卷》记载,“巴陵戏艺人祖辈相传,明代岳阳有洪胜班,该班生脚大王洪玉良为巴陵戏始祖。”[3]由此推断,岳阳巴陵戏至迟成形于明朝末叶。

明朝嘉靖年间,随着魏良辅等人对昆山腔的改革,使其位居诸腔之上,风靡剧坛二百年。风靡全国的昆山腔传播到了全国大部分地区,也传播到了湖南地区。作为“湘北门户”的岳阳亦积极接受了昆山腔,昆山腔与岳阳方言及民间音乐相结合而成了具有地方风格的昆山腔,这对巴陵戏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至清代中叶,巴陵戏中的昆山腔,在岳阳地区依旧盛行。杨懋建乃清嘉道年间之人,他在《梦华琐薄》中记载:“戊戌夏,余到岳阳,小住十八日,得识徐三稚青,佳士也……复工度曲,与余交莫逆。”[4]“至于徐三稚青居岳阳而‘工度曲’,是岳阳亦有昆曲之证。”[5]可见,清初至中期的巴陵戏以昆山腔为主要声腔。至今,巴陵戏仍然保存了《天宫赐福》等用昆山腔进行表演的剧目。伴随着剧种、表演艺术的日益丰富及昆山腔日益雅化而脱离大众,巴陵戏逐渐形成了以弹腔为主的多声腔地方剧种。

巴陵戏的鼎盛发展时期是清代末年,当时就有著名的“巴湘十三块牌”、“巴湘十八班”等,从事巴陵戏表演的专业人员高达八百多人。农民自发组织的业余班社,不计其数,它们遍及城市乡村、茶楼酒肆。这些班社主要在湖南、湖北、江西三省临近的约40个县市进行演出。它们在逢年过节、迎神赛社、婚丧嫁娶、祝寿开业时,相继上演,成为老百姓精神娱乐生活的一部分。

民国期间,自然灾害和连年战争使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生活于社会底层的巴陵戏艺人备受折磨,生活极其困苦。处于灭绝边缘的巴陵戏一直在坚持演出。

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下,流散各地的巴陵戏艺人组成了专业团体。他们先后举行了几次较大规模的挖掘整理、演出和教学活动,巴陵戏从濒临灭绝中开始复苏,自1956年至1979年,公办训练班、戏校六届,培养艺徒二百六十二人,物质条件也日趋改善”。[6]老艺人为使传统艺术后继有人,竞相传艺,新学员为传承传统而虚心学习。在几代艺人的共同努力下,巴陵戏的艺术传统基本得到继承。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虽然一些剧目在汇演中获奖,但是,巴陵戏的传承也出现了后继乏人的境地。在党和政府的关注下,2006年巴陵戏成为国务院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为巴陵戏的发展迎来了新的生机。2011年在原岳阳市巴陵戏剧团和岳阳花鼓戏剧团的基础上成立了岳阳市巴陵戏传承研究院,现有编制97人,国家一级演员10人,二级演职员25人,下辖办公室、业务科、艺术创作室、舞美工作室、普及教育室、巴陵戏剧团、花鼓戏剧团、民乐团、洞庭风情演艺有限公司等9个部门。岳阳巴陵戏正以新的姿态展示巴陵戏的艺术风采。

二、巴陵戏的剧目、唱腔、语言与语调

(一)剧目

巴陵剧团现存有400多个剧目,分整本、半本、折子、小戏四类,这些剧目故事完整,情节动人。其中以半本戏数量最多。整本戏演出四小时以上,代表剧目《伍子胥》、《闹花灯》等;半本戏演出时间约为两小时,代表剧目《烧棉山》、《清河桥》等。折子戏是整本或半本戏中的散折部分,如《抢伞》就是《幽闺记》中的部分,《打擂》是《麒麟阁》之部分等等。小戏反映百姓的日常生活,如《万病一针》、《胡文叫差》等。

部分剧目从元明杂剧、传奇衍变而成,部分剧目源于徽剧的老“十大”戏。剩余部分为艺人们继承“说话”、“讲史”的传统而自编的剧目,这些剧目不同程度地影射了下层民众的生活。

新中国建立后,编演现代戏有五十多个剧目,如《白毛女》、《三里湾》等。

(二)唱腔

巴陵戏的音乐包括弹腔、吹腔(即昆腔)、杂腔小调、过场音乐曲牌和打击乐等部分。

弹腔乃巴陵戏声腔。巴陵戏弹腔属于板腔体音乐,南路琴弦定弦为sol/re,旋律多级,曲调多为商、徵调式,唱腔浑厚、深沉,不用女腔。北路胡琴弦式为la/mi,旋律多跳进,男女分腔,男腔为刚劲有力宫调式,女腔为色彩明亮的徵调式,唱腔刚劲、豪放。南路与北路又各反调,反南路的胡琴定弦为dol/sol。反北路胡琴定弦为re/la,它们都是从正调运用调性变换派生而来,其旋律线、节奏式衍展规律与调基本一致,板属路风,男女腔皆宫调式,唱腔婉转、流畅。巴陵戏弹腔板式丰富,善于表现人物各种不同情绪。各种板式由一定的锣鼓衔接其唱腔起板,并形成了一定规律。唱词中长短句的出现既丰富了唱腔旋律又突破了凝固的板式结构规律。

(三)语言和语调

语言和语调是决定戏曲特色重要因素之一。巴陵戏的语言特点主要表现在音韵上,即字音的声母、韵母和字调三个方面的因素。巴陵戏的舞台语言遵循“湖广言”和“中州韵”,语言声调来自湘北方言。巴陵戏独特的声、韵、调系统经过了历代艺人不断加工、规范逐步形成的。

作为湘北地区的地方剧种,与其产生和流行的地理环境、语言特点息息相关。巴陵戏一些字音的韵母不同于普通话,同于方言而引起了韵辙的不同,这是由于受“湖广音”的影响,如“坑”不念“keng”而念“ken”;一些字音的结构中,没有普通话那样用介母,如“全”不念“quan”而念“qan”。所以巴陵戏用“湖广音”念唱是很自然的现象。巴陵戏的卷舌音声母“zh/ch/sh”的念法上,没有像普通话那样把舌翘起,有的作“z/c/s”,有的仅为舌尖稍抬,抵上牙根,齿阻气为主,舌阻气为辅。巴陵戏还有一些字,其声母与普通话相同,但韵母有同于方言。如表所示:

?

这些字音接近长江北崖汉口一带的声韵。另外巴陵戏咬字用“湖广音”,入“中州韵”,但表现它地方特色的因素,主要还是语音的声调方面,直接影响了剧种的声腔特色。巴陵戏流行于湘北地区湘、鄂、赣边境三十多个城镇与农村,但立足巴湘(岳阳与湘阴——巴陵戏一度叫“巴湘班子”),其字音声调来源于当地方言,特别是岳阳与湘阴两地方言。岳阳(包括临湘、华容)属北方语系(近似常德口音);湘阴(包括汨罗、平江)属湘语系(近似长沙口音),湘北方言由这两个不同语系的语音组成。巴湘两地方言各包括六个不同的声调,合起来共有八种不同的音值,这些音值各归入不同的声调。规范后的四声字调是阴平来自巴陵话,阳平为巴陵和湘阴两个地方方言结合,上声为湘阴话,去声中的一部分为巴陵话,一部分来自入声字,一部分带有湖北口音。巴陵戏字音的上声与去声恰恰与普通话相反,凡是普通话的上声字都是巴陵戏字音的去声字,其去声字又为巴陵戏字音的上声字。

巴陵戏的唱腔中,音乐旋律的高、低、升、降基本上随着字间、声调的抑扬顿挫而变化,规范后的巴陵戏舞台语言,基本上融于唱腔之中,影响着旋律的发展进行。巴陵戏艺人在讲究字正(咬字准、声调正、吐字清、节奏稳)、腔圆(发音准、旋律顺、韵味足、情绪真)的基本要求过程中会灵活变通,尽量克服顾此失彼的现象,巧妙运用字腔结合,把握住阴平不“倒”这一字正的关键。要求字正必须腔圆,因为唱腔给人美的享受主要是旋律美,充分运用旋律与节奏等刻画人物情感;腔圆不一定字正,“未成曲调先有情”,腔要由情而生,不能由字而生,要“以情出字、以情出声”。有时候为了渲染感情色彩,根据演唱的情绪及本人的嗓音条件进行不同的处理,这种“可变性”,也是巴陵戏声腔规律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特点。

三、巴陵戏的基本特征

土生土长的巴陵戏与湘北的生态环境、风土人情、婚丧嫁娶、伦理道德、方言方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老百姓对其有着特殊的情感。巴陵戏在继承传统过程中,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满足老百姓审美与精神的需求,逐渐形成了独有的艺术特征。

(一)地域鲜明

岳阳巴陵戏根植于湘北民间沃土,岳阳悠久历史文化深深地滋养着巴陵戏。巴陵戏不断吸取方言,使其音调具有强烈的地方风韵。为适应当地民众的审美需求,巴陵戏声腔不断发展与丰富。另外,巴陵戏还积极吸纳了地方武术、杂技元素,不仅丰富了其表演形式,也使巴陵戏的表演风格具有鲜见的地方特色。在巫傩文化影响下,形成了一批与祭祀形式有关的特定剧目。这些剧目在韵白、声腔及表演形式上均具浓厚的地域特色。

(二)多元融合

岳阳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使岳阳的巴陵戏不仅具有地方特色,而且也成为融合多种音乐文化的综合艺术品。长江流域的几种区域音乐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汉、唐、明、清等主要的文化交融时代,形成了长江流域的历史文脉。岳阳地处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枢纽,历来是湘北经济文化的中心,众多剧种在此演出,丰富了巴陵戏的剧目库。交汇于此各种艺术开始互相交流。巴陵戏融合了昆曲、皮黄腔、杂腔小调、高腔等艺术之精华,不仅集粗犷的皮黄腔和细婉的昆山腔,又吸收了生动活泼的杂腔小调,最终成为细腻粗犷、雅俗共赏的风格特征。

(三)表演独特

巴陵戏历代艺人不断吸收优秀艺术的精华,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表演特色。如对人物内心精神状态(喜、怒、哀、乐、悲、仇、恨、惊)的“内八功”与“外八功”(翎子、翅子、把子、扇子、水袖、髯口、甩发、身法等)相结合,不但不会脸谱化和一般化,且使角色的情感得到很好的外部表现。此外,巴陵戏的声腔音乐中稀有的音调、唱腔及伴奏方式,丰富了巴陵戏的表演特色。

四、巴陵戏的保护策略研究

巴陵戏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孕育期,明末清初的形成期,清代中末叶的发展、兴盛期,民国中、后期的衰落期。建国后,经过党的抢救,再次复兴。“文革”期间又历经劫难,剧本全部被焚毁,目前仅存一个专业剧团——岳阳市巴陵戏剧团(2011年更名为岳阳市巴陵戏传承研究院),对巴陵戏进行全方位的保护和传承、创新。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电视、电影、网络等现代娱乐形式的冲击,人们在娱乐活动中自我参与意识增强,巴陵戏如同其他地方戏曲一样也陷入了传统剧目失传、艺术表演人才流失和断层、技艺失传、演出市场缩小,观众群体日趋大大减少等困境。但是随着当今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国家各级政府积极重视区域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弘扬,地方政府已经意识到加强区域文化和区域音乐文化研究是彰显地方特色的手段之一。独具特色的区域音乐文化,也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因此,笔者建议以下保护策略以供参考。

(一)培养人才与申报传承人双管齐下

在兴盛时期虽有“巴湘十八班”、“巴湘十三块牌”之称,新办科班培养艺人,从清代道光年间至建国前120多年,也只办了13科。而建国后65年,已经办了8届,培训学员接近300余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艺术人才。巴陵戏要保护和传承,其中代表性传承人非常重要,老艺人何其坚与2012年评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李政红、李源被评为2013年湖南省代表性传承人,现已授徒有40多人。应加强这份方面的传承工作。

(二)整理创作优秀剧目

巴陵戏紧密结合时代,针砭时弊,先后创作、整理、改编、移植的各类节目,如清代末年揭露统治者昏庸腐败的《失徽州》;土地革命时移植的《白毛女》;后来创作整理的各类剧目有80多个,其中《打严蒿》、《九子鞭》、《打差算粮》、《白罗衫》、《夜梦冠带》等30多个,参加湘鄂两省历届会演时获奖,其中《九子鞭》 赴京汇报演出,《夜梦冠带》、《打差算粮》曾为国家领导人和外国元首专场演出。《胡马啸》参加“全国第一团”演出,荣获7项大奖。1996年新编历史故事剧《弃花翎》晋京演出荣获“文化奖”,2007年《今上岳阳楼》再次获奖,戏曲小品《酒村长》、《清明》、《零点回家》、《诱惑》等深受大家喜爱。目前巴陵戏传承研究院正在将巴陵戏各个流派、代表剧目中经典唱腔选段20首,制成光碟,完成巴陵戏“音乐大全”的收集整理发行工作,让巴陵戏以更多、更方便的方式走入百姓生活。

(三)学校传承与社会传播相结合

作为地方戏曲的保护和传承除了有表演艺术家和好的剧本外,还需要有大量的观众。岳阳市巴陵戏传承研究院设立了专门保护机构“巴陵戏普及教育工作室”,开展了巴陵戏进校园系列教学演出活动,加强与地方小学、中学、高校的联动,专门开设巴陵戏艺术表演和赏析课程或者定期到学校进行巡回展演等,建立地方高校艺术实践基地。创办了“幸福岳阳一元周末剧场”演艺惠民活动,该活动每周六下午2:30定期在岳阳文化艺术会展中心演出传统巴陵戏和其他戏曲剧目。自2013年3月启动已经演出70多场,为巴陵戏有效的宣传、推广、普及提供了展示平台。同时结合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等进行宣传,已经与岳阳电视台创办了“岳阳文化广场之巴陵戏”,从历史的高度、文化的深度、结合区域特色从民俗民风等角度对巴陵戏进行全方位阐述,在2014年11月底开播,每月2期,一年24期。让巴陵戏能够得到更全方位的保护和展示。

结语

巴陵戏在湖南省乃至全国地方戏剧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湘北地区戏剧的代表。巴陵戏的声腔、音乐、语言、舞台表演、剧目以及演出风俗习惯,都与区域环境、历史发展,风俗习惯息息相关,通过地方剧种的研究可以了解中国戏曲嬗变,地方剧种形成与发展。发掘、抢救、保护、传承、发展、创新巴陵戏,既可以让中国戏曲百花园更加绚烂多彩,也可以丰富本地区人民的精神生活。当然,在经济市场化过程中,巴陵戏的发展遇到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在并存交流中巴陵戏应坚守其独特的艺术特色,积极主动地参与市场经济的实践,实现传统文化与市场有机的结合,进行创造、融合、借用和再创造,才能形成强大的生命力,永葆艺术青春。

[1]班固.汉书·礼乐志(卷二十二)[C].北京:中华书局,2005,893.

[2]湖南地方剧种志(三)[M].

[3]中国戏曲志编委会.中国戏曲志·湖南卷[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91-92.

[4]湖南地方剧种志三[M].175.

[5]周贻白.戏曲论文通选[M].长沙,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381.

[6]中国戏曲志编委会.中国戏曲志·湖南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94.

猜你喜欢

巴陵岳阳剧目
巴陵石化硫酸铵稳产稳销 确保春耕化肥供应
舞台剧目
Mike21模型在长江岳阳补水泵船洪水影响分析中的应用
岳阳楼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湖南巴陵炉窑节能股份有限公司
湖南巴陵炉窑节能股份有限公司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关于提高管内岳阳北站和郴州站可控顶运用质量的工作探讨
优秀剧目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