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摆手舞的功能与传承路径研究
2015-08-15施曼莉
施曼莉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 400047)
土家族所生存的区域,因为各种历史原因,成为了人类历史积淀人类原始文化信息的重要区域。这些原始文化大多遗存在歌舞之中,千百年来,通过这些歌舞艺术传递着原始文化的基因,在这个民族的发展历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
一、土家族及他们的民间舞蹈——摆手舞
土家族集中分布于鄂、湘、渝、黔交界的地方,这里风光秀丽、景色宜人,养育了勤劳、善良的土家族,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璀璨的民族文化。
在这片土家族一代一代繁衍生息的土地上,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由于多种因素的存在,这些历史文化资源至今没有被很好地开发出来,保留着古香古色的原始味道。这里不但有遗留下来的原始遗址,也有众多具有原始文化气息的民族歌舞,而后者尤其突出。[1]
摆手舞是土家族的传统舞蹈,在土家语中叫做“舍巴巴”或者“舍巴日”,汉语可译作“玩摆手”,也被人们叫做“东方迪斯科”。正月前半月是摆手舞的主要活动时间,据《永顺县志》记载:“正月初间,男女齐集歌舞,祛除不详,名曰摆手,又曰调年”。摆手舞分为两种,分别为大摆和小摆,摆手舞所表现的内容十分丰富,如有“马前舞”,主要展现战争场景;有“打猎舞”,展现人们的狩猎生活;有“农事舞”,根据人们的农业生活活动编创而来,甚至于人们在生活中的梳头发、打蚊子等行为都在舞蹈中得到展现。[2]摆手舞是土家族人民千百年来所创造的精神财富,集群众性和娱乐性于一身,是社会生产发展的缩影和艺术性的表现,不仅承担着传统文化的重任,同时也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欢迎。
二、土家族摆手舞的传统功能
土家族摆手舞出现于原始社会,它的发展变迁过程就是土家族社会发展的过程,可以说,它是反映土家族社会的一面镜子,是土家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纽带,而且它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是其他种类的舞蹈无法比拟的。根据摆手舞形式与内容,可以将它的传统功能划分为如下四种:
(一)祭祀神灵
关于摆手舞的起源,众说纷纭,但其中最为流行的说法是源于宗教祭祀活动,而且这一说法也从侧面论证了它具有祭祀功能。摆手舞的祭祀功能与当时人们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存在密切联系。[3]如《古丈坪厅志·民族下》第十卷中记载,土家族各个村寨都设有专门的摆手堂,每年从正月初三开始,一直到正月初六,寨中男女聚集在一起,做出摇摆的动作,同时发出喊叫的声音,以祛除晦气,这就是摆手舞。土家族的祭祀活动主要在摆手堂进行,不同时代的祭祀内容各不相同。上文描述的是祭祀“八部大王”时的场景,显示出土家人民希望祛除晦气,来年能够收获吉祥、幸福的美好愿望。显而易见,在祭祀活动中跳摇摆舞体现出土家人民对生存现状的不满,但是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摆手舞的发展,禁锢了它的表现形式。从某种角度来看,土家族的祭祀活动有利于人们思想的统一,起到了团结人心、增强凝聚力的作用,这在当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非常有必要,对土家族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二)教育功能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作用,土家族人民通常以村寨的形式聚居在一起,而且由于当地的交通条件差,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普遍缺乏规范的教育场所,导致当地教育停留在较低的水平,而摆手舞则承担起一定的教育功能。[4]举例来说,摆手舞中有观看和参与祭祀活动的内容,有利于土家人民体会生活的艰辛,并进而产生奋发向上的动力,人们通过参加祭祀仪式,心灵受到洗礼,人们也得以接受更加规范的礼仪教育。根据动作的不同,可以将摆手舞划分为生产舞、军事舞,此外还有狩猎舞等多个种类。军事舞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绞旗舞、造旗舞以及跳马舞等,狩猎舞又可以划分为查看、追打、围猎等多个舞蹈造型,这些舞蹈动作将人们在狩猎中的行为生动地体现出来[5],使人们在舞蹈中增长了生活生产知识,提高了生存的技能。
(三)娱乐功能
《竹枝词》曰:“摆手堂前艳会多,携手联块缓行歌,鼓谬声杂喃喃语,袭襄余音喃也崎。”这首词描绘了摆手舞表演时的宏大场面,可见摆手舞具有强大的娱乐功能。根据摆手舞的娱乐性质,可以将其划分为自娱和娱人两种类别。土家族的自娱与他们的生产生活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整年在田间耕作,同时还要忍受来自统治者的压榨,娱乐活动无从谈起,只能在劳动之余,通过一些田间劳动动作来放松身体,缓解疲劳。另外,人们也通过这些劳动动作来表现对统治者的憎恨,或者表现对收获的喜悦之情,人们常常聚集在一起来庆贺丰收。显而易见,土家人民通过不断展现劳动动作来达到自我娱乐的目的。[6]
(四)交际功能
摆手舞的交际功能不但体现在族内人之间,还体现在土家人民与外民族之间的交流中。举例来说,湘西龙山县马蹄寨每三年会举行两次大型的摆手活动,而周围地区很多县的群众也会前来参加,参加人员不但有土家族人民,而且还有苗族人民、汉族人民,这不但有利于民族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而且还有利于民族团结与民族融合。除此之外,摆手活动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土家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经济往来,打破了土家族之前单一的自然经济模式,提高了本民族经济发展水平。而且通过与其他民族的合作,土家人民也学到了很多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劳动生产经验,大大促进了土家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这正是摆手舞交际功能的具体体现。
三、土家族摆手舞的当代功能
(一)愉悦身心、强身健体
土家族摆手舞具有减轻身体疲劳感、愉悦身心以及表达情感等功能,现代社会下的摆手舞功能并没有减弱。这主要通过如下几点表现出来:
首先,摆手舞动作能够活动跳舞者的关节和肌肉,能提高跳舞者的身体素质。土家族摆手舞的主要动作形式也是步伐和跳跃,这与其他民族的民族舞蹈动作存在相似之处,可是土家族摆手舞动作不仅仅包括这些,它还包括对肘、腕、膝、髋等多处关节的动作。举例来说,摆手舞中有“抖狗蚤”的动作,跳舞者的手臂需要反复做屈伸的动作,同时膝关节也做相似的动作,与手臂动作相配合,与此同时,整个身体做出上升和下沉的动作;在“照太阳”动作中,一方面膝盖重复做屈伸动作,舞蹈者的头颈也做出相似的动作。具有不同内容的舞蹈动作之间依靠“双摆”、“单摆”以及“回旋摆”连接起来,也正是因为这些不同的舞蹈动作,摆手舞的健身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
其次,摆手舞具有增加人的平衡性、协调性的功能,它还可以提高人的模仿能力以及对音乐的感悟能力。舞蹈的平衡性和协调性指的是双手、双脚以及其他身体各个部位能够互相配合,做出具有协调动作。摆手舞中的“屈伸”、“顺拐脚”、“摆手”等动作看似简单,但要求舞蹈者身体部位配合默契,而且手臂与腿部要配合做屈伸运动,整个舞蹈动作不能机械,要表现出弹性;再如,当表演下沉动作时,舞蹈者不但要身体下降,同时也要气沉丹田,这样才能使身体在下沉过程中不会产生软绵绵的感觉。总之,摆手舞的这些动作能够提高人身体的平衡性和协调性。[7]
(二)休闲娱乐
现代摆手舞的娱乐功能是其最主要的价值文化体现。人类利用自己的智慧开创了人类文化,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影响作用,积极的人类文化能够净化人的心灵,改善人的审美观念。[8]前文已经提到,摆手舞具有鲜明的娱乐功能,分为自娱和娱人两类,前者指的是参与者可以体验到劳动的快乐,由之前安静的心理状态转变为愉悦的心理状态,进而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后者则是满足观赏者的心灵和感官的需求,并使观赏者与舞蹈者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摆手舞的动作充满美感,尽管整套动作基本形式就一个简单的“摆”,可是具体“摆”的形式却可以划分为一百多种,种类繁多,却不会使人产生繁乱的感觉。舞蹈动作取舍自由、变化多样,动作之间的对比十分强烈,蕴含巨大的活力与生命力,展现了土家族人民优秀的民族品质以及良好的精神风貌。充满节奏感的伴奏音乐与雄壮的歌声浑然一体,带给观赏者美的享受,使人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
四、土家族摆手舞的传承路径
土家族的摆手舞要得到传承和发展,必须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通过不同路径扩大其知名度,提高其影响力。
(一)政府重视扶持
政府要做好引导工作,集中力量扶持摆手舞的发展,最终形成“由上至下”的良好发展机制。“上”指的是专门负责管理摆手舞的政府部门以及事业单位,“下”指的是基层文化部门以及众多的摆手舞参与者。“由上至下”的发展机制指的是构建起由区县至摆手舞者组成的四级工作发展模式,使摆手舞的传承与发展实现创新。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要积极承担起自身责任,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和扶持政策,并制定出长远有效的发展规划。基层文化部门要做好政策落实工作,同时也要负责管理摆手舞队伍。
(二)创新宣传途径与手段,提高社会参与度
提高摆手舞的宣传高度,使其上升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层面,具体的体育传播模式是由体育传播符号、体育信息以及体育传播媒介三部分组成的,因而必须依靠传播媒介扩大宣传力度,这样才能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可,进而才能获得人们的广泛支持,而民族传统体育也才能因此而发展。现代传播媒介的传播范围很广,很少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比传统传播媒介所产生的影响力更大,而事实上,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与发展都与传播媒介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基于此,我们可以借助于网站、宣传栏、广告等传播媒介使更多的人了解摆手舞,喜欢摆手舞,并积极参与其中。
(三)加大经济投入
任何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经济条件的支持,摆手舞活动的推广也同样如此,如果没有强大的经济支持,摆手舞很难进一步发展壮大,可是现实情况是,当前的经济支持力度很小。即使是摆手舞发展较为出色的县,每年也仅仅有两万元用于摆手舞发展,资金需求与现有的资金支持力度之间的差距很大。除此之外,也应该以经济补贴的形式鼓励摆手舞传承人积极参与到摆手舞的发展等工作中,这也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由此可见,资金支持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摆手舞的传承与发展。
(四)以学校教育为平台促进摆手舞的传承发展
人们主要依靠学校教育来发展现代教育,学校教育是由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设备以及教学内容等多种因素组成,一般较为规范、完善。学校教育正处于人的身心发展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因而学校有可能成为传承发展摆手舞的重要场所。所以,将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贯穿于学校教育是发展摆手舞的需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当前很多土家学校的体育设施并不齐全,而且教学资金十分紧缺,很难准备充足的体育器材,摆手舞不需要专门的器材,对场地也没有特殊的要求,将其引入课堂具有可行性。另外,在体育课堂中引入摆手舞,不但能够解决学校体育器材紧缺的矛盾,同时也可以大大丰富学校体育的内容,提高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学习兴趣。
(五)建立完善的摆手舞村寨传承体系与机制
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不能单纯依赖自然传承或者社会传承,必须将两者有效结合在一起。[9]前文已经提到,社会已经形成基本的土家摆手舞传承氛围,但是摆手舞源自于土家村寨,因而村寨是摆手舞生存和发展的源泉,所以以村寨为主要传承形式的自然传承不能被忽视。一是要建立以摆手舞为核心的生态文化村,目的是保护摆手舞生存与发展的环境。村民还可以自发成立摆手舞组织,基层部门要给予必要的扶持和指导,做好摆手舞队伍的建设工作;二是要在重大节日庆典活动中积极开展摆手舞活动,充分发挥摆手舞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作用,提高村民的文化自觉意识,使其充分认识摆手舞,并主动参与其中;三是村寨中的摆手舞传承人要做好摆手舞的传承工作,使摆手舞做到后继有人。
(六)将摆手舞与旅游相结合
随着旅游行业的发展,作为现代旅游新形式的民俗旅游逐渐发展以来,尤其是近些年来,民俗旅游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表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土家摆手舞具有多样化的舞蹈形式,蕴含深厚的土家文化,是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它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与土家生活环境、宗教信仰以及民俗活动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是不可多得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当地政府要依托民族传统节日,积极开展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打造旅游节庆品牌,使龙船调艺术节、恩施女儿会以及土家摆手节被世界各国人民所了解,将土家传统文化传播到每一个地方。
结语
摆手舞是土家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但为民族传统体育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同时也蕴含着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它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是土家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内容之一。从某种角度来说,摆手舞的传承直接影响到土家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而且,摆手舞有利于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使人们获得愉快的心理体验,还能够提高土家人的民族意识,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因此,土家摆手舞是当之无愧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必须做好传承工作,使其进一步发扬光大。
[1]袁革.土家族摆手舞源考[J].社会科学家,2004,(5).
[2]熊晓辉.土家族摆手舞源流新考[J].怀化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3).
[3]向 丽.土家族摆手舞研究述评[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1,(8).
[4]吴爱华.试析土家族摆手舞的教育功能[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8).
[5]张海龙.浅谈土家族摆手舞的特点[J].大舞台(双月号),2009,(8).
[6]覃燕萍.土家族摆手舞透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2).
[7]杨 林.新时期土家族摆手舞的体育文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12).
[8]赵翔宇.从娱神到娱人:土家族摆手舞的功能变迁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12,(8).
[9]王先梅.土家族摆手舞的现状与前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