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困境与突破
2015-08-15吴小红
吴小红
(重庆医科大学,重庆 401147)
引言
医疗保障制度不仅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还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同时也是人们享受医疗服务的重要保障。不仅如此,医疗保障制度关系着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不断深入发展的影响下,整个社会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当前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并不健全,在运行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并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举例来说,老人摔倒无人敢扶这一社会现象不仅反映出社会道德层面的一些问题,更重要的是,它从侧面反映出当前的医疗保障制度的不完善。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国家除了关心汉族人民之外,更关心少数民族人民,民族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他们致力于少数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发展。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事业的重视主要体现在所制定的优惠政策上,医疗卫生事业是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问题之一,而农村地区的医疗保障又是其中的关键。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低于其他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客观现状是由许多种原因引起的,而疾病是导致少数民族人民生活贫困的原因之一。通过分析发现,疾病导致少数民族家庭陷入经济困难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很显然,疾病不仅阻碍少数民族人民迈向富裕之路,而且它还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基于此,必须在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完善的医疗卫生保障制度,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使少数民族人民尽快走向富裕。
一、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特征
(一)民族地区医疗卫生工作者素质取得较大提高
黔、滇、桂等地的中医学院面向傣医药、壮医以及苗医等方向设置了本科专业。另外,很多少数民族医学院校纷纷与普通高等中医药校建立合作关系,目的是培养更多的民族医药专业人才。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西藏自治区各级藏医院近些年来一直致力于举办各种藏医培训班,义无反顾地承担起培训基层藏医人才的工作,为输送藏医人才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以“十五”期间为例,该学院培养出的基层藏医药技术骨干超过300名,此外,还有200多名活跃在农牧区的藏医正在接受藏医专业教育,力争早日摆脱西藏医务人员不具备专业学历的状况。正是有了多样化的民族医药培训途径,才有了一大批专业化的民族医药从业者,也才能涌现出诸多高素质的民族医药专业技术人才。[1]
(二)民族医药学科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
从当前来看,我国开设民族医药专业教育的高等院校已经达到了9所,约有1.6万少数民族学生为医药卫生专业,这一专业已经毕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约有6200多人。还有很多的医药院校专门开设了民族医药研究生学位,而且在教育部批准之下,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医药学院以及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学院等成为民族医学硕士、博士授予站点。我国中医药管理局设立了4个民族医药重点学科,而且部分地区也已经成功设立了省级的民族医药重点学科。藏族、蒙族、傣族和维族已经开始了民族医师资格考试,根据2012年的统计数据,全国拥有民族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人数已经突破了6300人,这一数字是1995的3.2倍。
(三)民族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巩固和完善
为了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构建健全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民族地区地方政府颁布实施了一系列的措施,增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覆盖面积,力争使所有的人都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中。各级民族政府通过制定完善的补偿方案、规范补偿标准等措施,使少数民族人民都能看得起病。另外,各地政府也十分重视传染疾病的防控,引导并督促农村彻底整治当地的环境卫生,通过改进农村厕所、厨房、灶台,提高当地居民的居住条件,有效抑制了传染疾病的发生。[2]
(四)“民族医药”成为当地患者诊疗首选
民族医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而且最重要的是,它不仅服务周到,而且价格低廉,因而受到当地人的普遍认可。最近几年,少数民族地区各级党组织、政府增加了管控民族医药工作的力度,并颁布实施了诸多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措施来保证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
据统计,包括藏、蒙、苗、回、壮等在内的25个少数民族纷纷设立了本民族医院,数量接近于300所,共设立17856个床位。到2012年末,这些民族医院已经为864万人进行了诊治,其中,超过812万人已经恢复了身体健康。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绝大部分的医院都设有专门的民族科室,而且这些地区的村卫生室以及社区服务站也都有能力为当地少数民族人民提供民族医药服务。
(五)民族地区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在构建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体系的进程中,民族自治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应该处于优先地位。首先在民族自治地区设立医疗卫生机构,并从医疗设备、医疗场所、医疗人员以及医疗技术四个方面做好相应的保障工作,力争在最短时间构建起县、乡、村一体化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体系、疾病防控体系、医疗救治体系以及监督体系,尤其要支持民族地区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核心的农村医疗卫生建设。引导二级以上医院与乡镇医院建立起“一对一”帮扶关系,从医疗人员以及医疗技术上支持乡镇卫生院的发展。[3]
二、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制约因素剖析
(一)制度认识与完善方面
农村部分干部对“新农合”医疗卫生体系缺乏正确认识,因此很难将“新农合”的有关政策准确传达给广大农民。由于在宣传过程中缺乏深入性,很多农民并不能正确了解有关“部分药品不能报销”“分级按比例报销”的规定,他们对报销程序、补偿机制等方面不甚了解,不清楚哪些药品在不可报销的范围。由于农民对新农合的很多政策都不够了解,当然也无法体会“新农合”带来的优惠条件,也就不愿意参加“新农合”。部分农村干部可能会在工作中曲解新农合的有关政策,如将新农合同城镇医保混淆在一起,或者过于夸大参加“新农合”的预期收益等,导致部分农民错误地以为只要自己参加了“新农合”,国家会报销自己看病的所有花费。少数民族人民一旦对“新农合”形成错误的认识,如果发现现实离自己的心理需求差距过大,就会对政策产生反感心理,甚至会做出阻碍政策进一步推广的行为。[4]
(二)基层医疗设施方面
少数民族地区大多集中在我国的中西部,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专业建设人才不足,因而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疗基础设施很难适应当地群众的实际需要。2010年,玉树县接连遭遇了两次地震,当地经济受到很大影响,震前的玉树县经济就十分落后,医疗卫生设施不健全,再加上地震的破坏作用,玉树县的经济一下子跌到最低谷。经济的落后导致当地无力购买先进的医疗设备,仅有的基本医疗设施不仅陈旧、落后,而且在数量上也严重不足,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5]
(三)基层医务人员方面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自然条件较差,经济落后,高学历的医护人员更倾向于选择留在经济发达地区,因此专业医护人员比例较低。举例来说,阿坝地区的专业医护人员极少,大部分都是“赤脚医生”,尽管这些人的实践经验很丰富,可是专业知识却十分欠缺。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颁布实施,很多具有专业知识的医护人员开始走进少数民族地区,并为改变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落后的现状做出了很大贡献。由于国家政策的支持,民族地区的医护人员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整体素质上都有了很大提升,可是从整体来看,西部民族地区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仍然远远落后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不能很好地满足少数民族人民对医疗卫生条件的需求。
(四)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中小医院无人问津
民族地区的医疗资源不仅处于紧缺状态,而且分布极不平衡,城市大医院基本占据了全部的医疗资源,群众生病之后都希望接受名医的治疗,因此大医院常常人满为患,每天前来就诊的人远远高于正常的工作量,更有甚者,患者需要提前两个星期预约,才能挂上专家号。与大医院繁忙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基层中小医院以及社区医院的冷落,由于基层医院的医疗设施较为落后,医疗技术水平不高,导致很多患者不得不集中到大型医院接受治疗。这种状况使很多基层医院或者医疗服务社区不得不面临入不敷出的局面,民族地区的社会大众不愿意到基层医院就诊,而是争相去大医院接受治疗的状况不但提高了患者自身的医疗成本,也在客观上造成了大医院人满为患的状况,使医疗资源配置的失衡状态更加严重化。
三、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对民族地区医疗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加大对医疗设备的投入
各级党组织和政府一定要重视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存在的问题,通过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加快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水平,减少民族地区同东部发达地区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差距。对经济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当地群众的生活质量,因此一定要推动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并将其作为政府重要工作来抓,从根本上改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落后局面。另外,政府还要做好宣传工作,帮助当地人民群众认识到自我保健的重要性,并形成自我保健意识。针对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的需求不断增多,而当地的卫生基础设施依然落后的具体状况,政府要重视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工作,在资金上支持基层医疗机构购进先进的医疗设备,建立人才吸引机制,使更多的优秀医疗人才前来。另外,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监管职能,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监管力度,尤其是药品监管,同时为了支持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政府可以给予适当的补贴。
(二)加快卫技人才队伍建设,抓好从业人员培训,建立人才流动机制
第一,采用定向人才培养模式,从当前的医务工作者队伍中选出优秀人员,为其提供专业培训机会,如进入到高等院校学习,或者进入更高级别的医疗机构学习等,力争培养一大批既熟悉当地民族医疗知识,同时又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医疗人才;第二,构建“一对一”帮扶制度,省、国家级医疗机构要支援民族地区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为基层医务人员提供进修机会,而且上一级医疗机构的知名专家要参与指导基层医务人员,尤其是专业技能方面;第三,要构建人才引进机制,当地政府要制定一定的优惠政策吸引高等学历的医疗人才前来,如在薪酬待遇、晋职等方面多照顾外来专业人才,使其安心扎根于民族地区,为提高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做贡献;第四,民族地区上一级医疗机构的医生必须在基层医疗机构工作时间满三个月,才具备晋升技术职务的资格。
(三)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进民族地区村级卫生站业务用房的标准化建设
民族地区政府几年来共投资27亿元用于农村文化建设,几乎每一处民族地区都有宽敞的文化活动场所,可是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这些活动场所的使用效率并不高,因此可以进一步整合民族地区这些文化活动场所,提高它们的利用率。为了推动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可以将部分室内文化活动场所用于社区卫生建设,发挥这些文化活动场所的公共服务功能。另外,要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加快构建民族地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四)提高民族地区卫技人员的待遇,稳定人才队伍
民族地区应在准确分析当地财政状况的基础上,制定与地方财政状况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如进一步健全医疗养老保险制度,根据民族地区医务人员的工作时间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在财政许可的范围内提高民族地区基层医务工作者的待遇,使他们的付出与收获成正比关系,最终提升他们的职业责任感。
结语
医疗卫生事业关系着人民生活质量,同时也关系着社会秩序是否稳定,因而必须重视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民群众享受到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也才能顺利完成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重大任务。
[1]费 平,杨 洋,王国林. 国外农村医疗保障和社会救助制度[J].中国劳动, 2009,(02):15-18.
[2]张奇林.农村医疗保障:历史、现实与重构[J].中国软科学,2003,(03):26-27.
[3]韩俊,罗丹.中国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报告[J].中国发展观察,2005,(01):38.
[4]叶红心.当前建立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路径探析[J].河南农业,2009,(13):35-37.
[5]何兰萍.关于构建多层次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思考[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5,(0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