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反思
2015-08-15赵晓飞河南科技学院体育学院河南新乡453003
□ 赵晓飞(河南科技学院体育学院 河南 新乡 453003)
1、目前我国高等体育教学中人文素质缺失的表现
人文素质教育强调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的提高与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文素质教育逐渐成为教育领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文艺复兴发展至今,国内外学者对人文素质教育一词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其研究的范围和延伸性的解释众所纷呈。但随着人文思想在教育界的应用与发展,其概念内容逐渐趋于稳定及可界定性。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因此,在现代教育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思想更能体现出学生个性、观念、情感等内在品质的意义及价值。长期以来体育被人们理解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一项社会活动,究其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人文素质在体育教育中的缺失。这种隐形缺失在当前体育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逐渐因体育教育中学生人才培养的不全面性而逐渐凸现出来。
1.1、传统观念阻碍教学效果的发挥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仍然以注重实践而轻视理论学习为主,体育课中的实践课程占据了绝大多数课时。在笔者对高校进行实地调研时发现大部分高校体育理论的学习课时仅占总课时的一成左右。还有学校甚至没有安排体育理论的学习。而针对较少的体育理论学习,教学内容也缺少针对性和实用性,还没有形成一个适合目前社会需求的体育理论体系。这种单纯地强调体质而脱离了健康理念教育和终身体育教育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只会简单的机械式模仿,而不懂更深层次的理论知识和体育战术策略。从我国运动员多次被查出使用违禁药物可以看出当代体育运动员人文素养的缺失,在我国建设体育强国的路上,体育腐败等己经严重阻碍了我国体育事业更上一层楼,这些都与高校体育专业的人文素养教育普遍缺失有很大关系。
1.2、重文轻体的体育思想导致人文知识素养的薄弱
重文是指学校教育中对文化知识的过度重视,致使对体育文化素养的忽视。轻体主要是指学校教育中没有统一的体育文化知识教材,导致学校过度重视学生体质的强化,而冷落体育文化知识的培养。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体质论教学就是其典型的代表。所谓体质论是指以追求学生身体素质指标为主要目的,而相对忽略了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就目前来讲,“体质论主导的学校体育教学仍然在实践中走不出重技术技能轻人文教育的怪圈”,如上体育课除了练体能技能外就是嬉戏,根本无文化知识与体育技术技能相结合的教育意识。这种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健全人格方面。甚至在一些学校,由于文化课压力过重,导致体育课时被取缔,从而失去了文化基础知识的培养空间。因此,重文轻体观念导致了体育各种文化素养的缺失与薄弱。
1.3、教学模式陈旧
笔者发现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仍然处于以老师为中心的模式中,这就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限制了其创造力的发挥。再有就是体制论为核心的观念导致学生无法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体育思维,从而不利于学生全方位的发展。体育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专业体育运动员的工作,在退役后会走上教练的岗位继续指导体育工作。如果目前的体育教学不重视人文素养,实际上就导致学生只能当运动员,而无法用体育思维、战术谋略等担当教练。
2、高校体育教育与人文素质培养之间的关系
2.1、高校体育教育有利于人文素质的培养
高校体育教育的成功开展不仅仅能够使学生形成一定的专业技能,通过高校体育教学的开展,同时能够更好的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大学生能够在相对轻松和愉悦的环境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促进人文素质的培养。同时,通过体育教学这种模式,能够使大学生所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得到拓展和应用,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高校体育教育有利于人文素质的培养。
2.2、人文素质培养是高校体育教育的效果体现
评价高校体育教育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不仅仅需要对学生的体育技能进行评价,还需要针对学生所具备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即以“人文”性来全面的衡量高校体育教育的教学效果。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来说,人文素质培养效果是衡量高校体育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也是高校体育教学教学效果的重要体现。
3、高校体育教育体现人文素质培养的措施
3.1、加强特色课程的建设,推动文化与体育有机结合
体育课包含的人文精神,需要有一定的载体,在这种载体的作用下,体育课程所包含的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文化知识才能有效呈现出来。比如篮球双语课、体育舞蹈、舞龙舞狮、跄拳道、形体模特、体育欣赏、形体芭蕾、器械健关等文化气息浓厚的选修课、文化素质课等均可以做为体育课人文素质教育的载体形式,同时也是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和好评的形式。比如芭蕾舞,很多人都认为芭蕾舞是人类情感最集中、最激动时刻的表现形式。正如诗人闻一多多说:“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丰富的表现。“也有人干脆就把舞蹈称为“动态的形象诗歌”,所以,一直以来,舞蹈那种凝练、强烈的抒情效果和艺术关感都给了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又如舞狮,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国人心口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关好意愿。通过开设类似的特色课程,完关的把文化知识的传授、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精神的树立与体育课程相结合,使高校的体育课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3.2、校园建设突出体育文化
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来探索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过程中,体育老师需要大胆引入体育娱乐教学、健身教学等来不断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营造出浓厚的体育文化校园氛围。同时,需要组织各种文化普及讲座、体育裁判素养讲座、名人校园行等活动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还可以开展体育模仿、体育辩论以及体育创业大赛等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3.3、拓展体育工作者自身的人文知识面
体育工作者是人文知识的传播者,自身知识结构直接影响到人文素质教育在体育课程中的开展。因此体育工作者应从多方面拓展人文知识面。首先,要博览群书,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不断丰富和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通过言传身教来影响学生。其次,要提高精神文化素养,丰富自身的文化生活,从而使师生的精神文化相互融合产生共鸣,以此来活跃体育教学气氛。再次,要提高科研能力素养,通过科研写作来分析和解决文化素质教育遇到的困惑,从而不断提高自身对文化的理解能力。
3.4、提高教师人文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良好的人文素质表现为:追求崇高的理想和优秀道德情操,向往和塑造健全完关的人格,热爱和追求真理,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儒雅的风度气质等。显然,这些素质中每一项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培养,所以,强调学生将体育与人文素质结合起来,教师必须先自身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可以通过定向培训、继续教育、老带新等很多方式,最终培养出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4、结语
人文素质教育是高校体育教育在现代社会语境下生存和发展的必然前提条件。然而,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有着多种现实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当前重武轻文、重文轻体的体育思想以及体育多元论与体育人文认知能力的不足是导致当今体育素质教育缺失的主要因素。当然,体育课程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这需要长时间的探索,包括精神层而与物质层而的不断建设,也包括教师队伍的建设,还有教育理念导向的改变等多方而。
[1]牛奔,李宁.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策略[J].自然科学版,2012,(12).
[2]姚建军.论高校体育教育中对人文素质培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9).
[3]杨彤彤,张传来.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反思[J].课程教育研究,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