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牢生态植保基础 服务生态郧阳区建设
2015-08-15潘喜山
杨 健 潘 冬 潘喜山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植保站 442500)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加快生态建设,发展生态农业,治理环境污染,保护国家水资源战略安全,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是党和国家赋予郧阳区的历史重任。建设生态郧阳区,发展生态农业是基础,生态农业的发展要靠生态植保的技术支撑。在建设生态郧阳区的大背景下,生态农业的发展已进入新阶段。“优质、高产、高效、生态”是新阶段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植物保护工作与“农业生态安全、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密切相关,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为重要。植物保护工作必须顺应农业生态发展潮流,按照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推行配套生态植保技术措施。
1 郧阳区生态条件
1.1 地理位置与气候特点
郧阳区位于湖北省西北部,东经110.12°~111.27°,北纬 32.27°~33.5°,与河南淅川县、陕西白河县和商南县接壤。总版土面积 3 863km2,其中耕地3.8万hm2,果林2.5万hm2。
郧阳区北有秦岭天然屏障,南有苍浪山、武当山阻隔,境内山峦起伏、高低悬殊。汉江及其支流堵河、滔河、曲远河长达983km,汉江横贯全区,将郧阳区切割成南北两部分。全区最低海拔157m(丹江水库枯水位线),最高海拔1824.7m(苍浪山顶)。按照国家气象标准划分,郧阳区属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山区的海拔高度、地面坡度和切割深度的不同,导致光、热、水、气等气象因素的再分配,具有明显的立体气候特点。按照国家划分热量带的标准,郧阳区从低海拔到高海拔依次是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三个气候带。一般海拔500m以下相当于北亚热带气候,500m~800m相当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性气候,800m~1 200m相当于暖温带气候,1 200m以上相当于中温带气候。全区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冬少奇寒,夏少酷暑,年平均气温16℃左右,≥10℃的活动积温高达导光、热℃,一般在4500℃左右,年极端低温-13.5℃,年极端高温42.7℃,年降雨量800mm左右,太阳光辐射量95.8kcal/cm2~105.4kcal/cm2,年日照时数1 800h~1984h,日照百分率45%,光热效能好,热量资源丰富,无霜期220d~245d。
1.2 土地、土壤概况
根据1985年湖北省测绘局测量,郧阳区土地总面积为38.63万hm2,其中丘陵河谷为13.83万 hm2,低山为 18.34万hm2,中山为 6.03万hm2,高山为4 267hm2,从不同海拔分布来看,500m以下面积20.38hm2,500m~800m的面积为11.79万hm2。从坡度来看,5度以下的面积7 733hm2,6度~15度的面积为7.34万hm2,16度~25度的面积3.05 万 hm2。
根据郧阳区土壤普查查明,全区有5个土类,12个亚类334个土属,104个土种。这五个土类的面积是黄棕壤土21.55万hm2,石灰岩土10.69万 hm2,紫色土 1.63 万 hm2,潮土 220hm2,水稻土7 733hm2。从水平分布来看,江南以黄棕壤土为主,面积13.97万hm2,占95.8%,江北以石灰岩土为主,面积10.54万hm2,占52.4%。从耕地土壤质地来看,砂土200hm2,砂壤6133hm2,轻壤1.14万hm2,中壤1.43万hm2,重壤 1.34万hm2,粘土133hm2。
1.3 种植作物品种
经调查统计,目前,郧阳区已栽培利用的农作物资源共有22科44属,590个品种;特产作物资源共有198科335属,777个品种。主要作物有:粮食作物8科23属32种,474个品种;油料作物7科6属8种,70个品种;茶叶1科3属3种,6个品种;蔬菜16科34属43种,115个品种;水果11科14属17种,129个品种。
1.4 有害生物及天敌
现已查明,为害郧阳区农作物的病虫鼠害共有17纲46目165科509种。其中:病害6纲23目44科124种;虫害3纲10目74科192种;鼠害1纲1目2科7种;草害有51科216种。天敌7纲,12目,46科,186种。
2 郧阳区违背生态规律的教训深刻
郧阳区属南北过渡气候,气候三带(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并存,海拔高低悬殊,山川差异明显,土壤类型多样的生态环境条件,形成南北作物均能生长,但都不能形优势和特色,南方作物在郧阳区种植受温光条件限制不能成熟或难以越冬,北方作物在郧阳区种植易受病虫危害或降低品质和产量。特殊的气候条件使农作物病虫种类繁多。1980年以来,郧阳区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没有遵循本地自然生态规律,教训很深刻。表现在:
2.1 粮食作物盲目引种,损失巨大
20世纪80年代郧阳区引种“桂朝二号”水稻种,把稻曲病带入郧阳区。在推广杂交稻时代,由于长短组合没有按照山川差异种植,导致高山区种植长组合而不能成熟,短组合种植在平坝区而减产。20世纪90年代推广“巨丰”大豆在郧阳区不能结荚,近年引红薯种带进甘薯小象甲、甘薯茎线虫病等,都给我县粮食生产带来巨大损失。
2.2 经济作物盲目引种,损失惨重
20世纪80年代,郧阳区引种油橄榄、油茶,因生态条件不适宜,产量低、品质差、树势差而遭淘汰。90年代部分乡镇引种山楂、苹果等果树,因气候不适遭淘汰。90年代末郧阳区大栽枣树,又因枣疯病严重遭到毁灭打击。
3 郧阳区植保工作对农业生产的贡献
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作物经常受病、虫、草、鼠等农业有害生物的为害,使作物产量减少,质量降低,失去商品价值,对农业生产为害很大,造成损失惨重。据调查统计,农作物受有害生物为害一般能使作物产量降低30%以上,重灾年份部分作物,部分区域可造成绝收。如民国33年(1944年)夏,郧阳区发生大面积蝗灾,蝗虫掠过,遮天盖地,食禾啮树,赤地百里,加上旱灾,全区减产粮食20760石,致使28692户发生饥荒。2001年小麦条锈病大发生,发生面积2.47万hm2,全田一片红,经全力防治,挽回产量24800t,实际损失5 550t。
受农业结构不合理调整,耕作制度退化,生态气候恶化等因素影响,郧阳区农作物病虫草鼠害逐年加重。表现在发生面积逐年扩大,突发和暴发性病虫害的频率增加,重大病虫危害趋重,次要病虫上升为主要病虫,经济作物新病虫害不断涌现,给农业生产造成致命打击。郧阳区常年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发生面积20万hm2,如防治措施不当,每年可损失粮食5万t,损失蔬菜8万t,损失水果1万t,可造成经济损失上亿元。
进入新世纪以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加大了对农业的支持力度,经过农技人员的不懈努力,郧阳区植保工作对农业的贡献率大幅提高。2013年病虫草鼠害发生面积25.2万hm2次,防治面积27.47万hm2次,挽回粮食损失3.2万t,挽回蔬菜损失6.8万t,挽回水果损失9 700t,病虫为害损失率降至2.1%。推广弥雾施药技术2.33万hm2次,减少了农药对土壤、水体及大气的污染,生物农药使用面积3.67万hm2次,占农药防治面积25%,物理防治面积2.13万hm2次。植保工作对郧阳区生态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4 郧阳区实施生态植保的构想
生态植保是以植物及其它生态系统为对象,视“有害生物”为这一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份,以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依据现代生态科学,系统科学和生物科学研究成果,采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与传统农艺措施精华结合起来,通过构建和改善植物生态系统,使植物生态系统中的群落结构持续稳定,增强其自身的调节能力,从而保障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对有害生物侵袭的抗性,减少生物灾害和人为灾害的发生。把植保融于生态环境保护之中,不仅使农业生态系统内部处于良好状态,还要使其外部环境处于良好的状态,从而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生态植保技术体系,必须充分发挥各种植保措施的优势,在原有植保技术体系工作适当的调整或优化组合,以减少技术应用环节的失误导致的负效应,尤其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因此要把传统农艺措施的精华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进一步在发展综合防治的基础上,树立生态的调控的思想,开发生态调控技术,形成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生物防治为核心,物理防治为先导,必要的高效、低毒、无残留的化学农药防治为辅助的植物生态保护技术体系。
4.1 把好引种关,先试验后推广
郧阳区在引种问题上,由于没有按照本地的生态环境条件,违反了引种规律,吃了不少苦头。引种的正确与否,确定着产业的成败。所谓引种的规律,一般是同一生态区或相近生态引种容易成功。按照引种规律,在引种过程中,应认真考虑四个因素:一是充分分析引种地和本地的生态环境差异,尤其是温度、湿度、光照的差异,另外,还要考虑到品种生态类型和生态适应能力,做到气候相似。地区间气候因素的差异程度决定着引种成败。二是要注意纬度相近。高纬度品种引入低纬度,因温光差异大,生育期缩短,品质变劣,植物病害加重。三是考虑海拔因素。因海拔高度不同,温度、湿度和光照强度不同而影响品种适应性。高海拨向低海拨引种,品种生育期缩短,品质变劣,病害加重。
在作物布局上,要根据品种的特性,选择适宜种植区域。根据当地的光、温、水、气条件和土壤类型,管理水平等科学论证后,作出发展规划。
4.2 特别重视生态调控对保益灭害的作用
合理调整作物布局和耕作制度对病虫害发生轻重有着显著的作用。采用人工调节环境,阻断病虫寄主等方法,协调农作物与有害生物之间,有益生物与有害生物之间,环境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达到保益灭害,提高效益,保护环境的目的。一是阻断病虫传播寄主。如防控小麦条锈病可选用抗病品种,减少小麦种植面积,改种春玉米;二是果园种植利于天敌生存的植物,如防治果园叶螨可在林间套种苜蓿等植物吸引捕食螨、小花蝽等叶螨天敌,柑桔园种植蒮香蓟能显著增加捕食螨数量,达到以螨治螨目的;三是保护农田天敌,如在七星瓢虫等益虫发生期,避免田间施药,改善麦田七星瓢虫生态条件,达到防治麦穗蚜虫效果;四是用喜阳作物与喜阴作物间作套种,玉米间作青椒,白菜、番茄,利用玉米高杆遮阴,改变田间小气候,降低地温,有利于青椒、白菜、番茄根系发育,增强抗病能力,使病毒病株率降低40%,棉蛉虫蛀果率下降30%;五是用有化学效应的作物间作,如白菜套种大蒜,使大白菜基本不感染霜霉病,韭菜套种黄瓜,使黄瓜的细菌性角斑病减少20%,洋葱套种番茄,可使番茄青枯病、疫病的病情指数大大下降,苦瓜套种冬瓜,能有效防止冬瓜疫病发生;六是有物理效益的作物间作。甘蓝与白菜间作甘蓝的银灰色有避蚜作用,使蚜虫为害减轻,玉米、架豆等高杆作物与白菜辣、椒间作,可减少有翅蚜虫迁飞传播,减轻病毒病发生。玉米与绿豆套种,可利用绿豆的特殊气味诱集赤眼蜂,增加玉米螟卵块的寄生率,提高防治效果。
4.3 高度重视病虫测报工作,精确掌握虫情,科学预测预报
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是有效控制病虫害发生发展的依据,是病虫害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生产的管理和决策发挥着重要作用。精准掌握病虫害发生趋势,做好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是农作物安全生产的基本保障。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农作物病虫测报工作,在人员、设备、经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建立健全区乡村测报体系,加强测报人员业务培训,加快测报人员知识更新。科学布置固定监测点,及时开展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结合历史资料,气象资料和栽培管理水平综合分析,及时准确发布病虫发生趋势预报,为领导决策服务。
4.4 做好植物检疫工作,杜绝外来有害生物入侵
植物检疫是通过法律、行政和技术手段,防止危害性植物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的人为传播,保障农林业的安全,促进检疫发展的措施。植物检疫是一项传统的植物保护措施,是植保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预防有害生物人为传播,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检疫条例》,为加强植物检疫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近年来,郧阳区先后传入了柑桔大实蝇、红薯小象甲、甘薯茎线虫病、稻水象甲等有害生物,给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因此,植物检疫工作应引起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对调入的种子、种苗、农林产品及其附属物进行严格检疫,杜绝有害生物人为传入我区。
4.5 抓好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一切防治措施的基础。综合利用一系列先进的技术措施,有目的的定向改变某些生态条件,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和有益生物的生存和繁殖,而不利于病虫草害发生的环境条件,从而直接或间接消灭或抑制有害生物的发生和为害,达到农作物增产增效的目的。
农业防治广义的讲就是实行生态调控,包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土配肥,加深耕层,防止水土流失,改良农田生态条件,科学合理实行作物布局,改革耕作制度等。狭义的讲,就是要从选用抗性品种,轮作换茬调节播植期,合理密植,科学管水,中耕除草,科学施肥等方面入手,达到防治病虫草害的目的。应尽快制订各种主要作物生产标准,把农业防治措施详细列入标准化生产的技术规范中。
4.6 以生物防治为核心
生物防治简单地说就是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菌治菌。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控治另一种(或一类)生物的方法。
4.6.1 以虫治虫
利用害虫的天敌捕食害虫。如,草蛉捕食蚜虫、介壳虫、红蜘蛛、粉虱;瓢虫捕食蚜虫、介壳虫、红蜘蛛,捕食螨捕食红蜘蛛、叶螨;食蚜蝇捕食蚜虫;赤眼蜂产卵于菜青虫、烟青虫、棉铃虫幼虫体内;另有蜂类、蜘蛛、蚂蚁、螳螂等天敌可以捕杀多种害虫。
4.6.2 以菌治虫
利用能引起昆虫患病的病源微生物来防治有害昆虫的方法。目前,被利用的有:细菌制剂,如苏云金杆菌、青虫菌、杀螟杆菌、松毛虫杆菌等,主要防治鳞翅目害虫,如菜青虫、菜螟、斜纹夜蛾等;真菌制剂,如白缰菌防治韭蛆、玉米螟、大豆食心虫等,病毒制剂,如多角体病毒、颗粒病毒等防治菜青虫等。
4.6.3 以菌治菌
是一种农用抗菌素,主要有井冈霉素,防治纹枯病、白绢病等;多抗霉素,防治白粉病、霜霉病、枯蔓病等;武夷菌素,防治白粉病、炭疽病、叶霉病等;农用链霉素防治细菌性病害等,春雷霉素防治褐斑病、炭疽病、叶霉病等。
4.6.4 其他生物源制剂
如烟碱、鱼藤酮、印楝素、阿维菌素、沙蚕毒素等。
4.7 发挥物理防治的潜力
物理防治是利用简单工具和各种物理因素,如光、热、电、温度、湿度和放射能、声波等防治病虫害的措施。如最原始的晒种、温汤浸种,利用高温杀死病菌,利用设施栽培控制温湿度来减轻发病,利用地膜阻止一部分土传病害,利用害虫趋光性诱杀害虫等。
4.7.1 趋光性
绝大多数鳞翅目、鞘翅目、直翅目、同翅目害虫都具有较强的趋光性。可以利用架设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
4.7.2 趋化性
部分害虫如小地老虎、柑桔大实蝇等害虫,对特殊气味具有嗜好,可利用糖醋液诱杀。
4.7.3 趋色性
有的害虫对某种颜色特别嗜好,如:粘虫、蚜虫等具有趋黄性,可制作黄板诱杀。
4.7.4 性激素剂
利用昆虫自身分泌的一些与性别信息有关的化学物质,诱杀雄性成虫。
4.8 科学、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生态植保不能简单地排斥使用化学农药。在病虫害突发和暴发时,应科学合理选择使用高效、低毒、无残留的矿物质类、仿生类和其它类型的对环境和食品卫生安全的农药。一是正确选择农药品种,对症下药。由于病虫草害的种类繁多,生活习性、形态特征、发生特点、为害程度等不同。必须详细了解防治对象,认真选择防治对路的农药,做到对症下药。二是选择各种病虫草的最佳防治适期,准确地把握最佳防治时间,如病害掌握在初发期,虫害掌握在幼虫前期,防治草害因药剂不同的类型选择在芽前施药或三叶前施药。三是正确掌握施药方法。严格掌握施药量和使用浓度,注意施药方法和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交替或混合使用农药。
4.9 更新施药器械
更新施药器具是提高工效,减轻农民劳动强度,节约用药,减轻农药对水体、土壤的残留污染,提高防治效果的必然选择。我县目前使用的背负式手动喷雾器由于费工、费时、费药,滴漏跑冒现象严重,已不能适宜农业生产的需求,急需加以淘汰。当前主要推广的药械是东方红—18型、泰山—18型背负式机动弥雾机,采用低容量施药。机动低容量施药技术比手动喷雾(高容量)施药相比,防效要提高20%,节省农药30%,提高工效50倍。全县应大力推广普及机动喷雾机。
4.10 加强农药监督管理
农药管理事关农业生态安全、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农药监督管理是建设生态农业的根本保障。当前我县农药市场存在着经营渠道多、规模小、秩序乱等现象,必须加强清理和整顿。一是严格清查经营资质和经营行为,对不具备经营资质的,坚决依法取缔,严历打击经营假冒伪劣农药,净化农药经营环境,创造良好的经营秩序。二是制订农药更新换代和轮换使用计划,推广农药新品种。三是强化使用技术指导,向农民推荐安全、高效、防治对路的农药品种,指导农民正确选用农药。四是禁止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应用生态植保技术,推进生态农业的发展。把发展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作物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与经济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为早日实现生态郧县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