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的识别与防治
2015-08-15肖卫红方东光李菊香
李 伟 肖卫红 方东光 李菊香
(湖北省浠水县竹瓦农技推广服务中心 438200)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在浠水县竹瓦镇2006年始发,近几年发生越来越严重。笔者对这一病害进行了连续3年的跟踪调查和防治,基本摸清了该病的为害症状、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
1 为害症状
一般在分蘖期至穗期发生,分蘖期发病植株心叶青卷枯黄,叶片自上而下发黄,至全株枯死似螟害枯心苗,茎基部变褐色至灰黑色腐烂,并有难闻的恶臭味;拔节期发病,叶片自下而上逐渐发黄,叶鞘近水面处有边缘褐色,中间青灰色的长条形病斑,同时根节变色有短而少的倒生根,伴有恶臭味;穗期发病症状为“青枯”,病株先失水青枯,形成枯孕穗、白穗或半白穗,发病植株基部根节变色,有短而少的倒生根,病株易齐泥拔断,洗净后用手挤压可见乳白色浑浊细菌菌脓溢出,有恶臭味。
2 发病规律
该病的病菌可在病稻草、病稻桩和杂草上越冬,病菌由植株叶片上水孔、伤口及叶鞘和根系伤口侵入,以根部或茎基部伤口侵入为主,侵入后在根基的气孔中系统感染。大田发病一般有三个明显高峰,即分蘖期进入第一次高峰,以“枯心型”病株为主;拔节期为第二次发病高峰,以“剥死型”病株为主;穗期为第三次发病高峰,以“青枯型”病株为主。继后出现枯孕穗、白穗等症状。品种间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有机肥和钾肥缺少,偏施氮肥发病较重;秧苗素质差,土壤粘重,移栽时难拔难洗,造成根部和茎基部伤口,有利病菌侵入,发病也重。
3 防治方法
3.1 农业防治
a)加强秧田管理,严防长期深水或脱水干旱,移栽前重施“送嫁肥”,使秧苗好拔好洗,避免秧苗根部和基部受损。提高插秧质量,以利秧苗返青快、分蘖早、长势好,增强抗病力。
b)增施有机肥和钾肥,减轻基腐病的发生。
c)开展水旱轮作,提倡水稻轻简栽培,减轻基腐病的发生。
3.2 药剂防治
针对水稻细菌性基腐病大田发病有三个明显的高峰期(分蘖期、拔节期、抽穗灌浆期),及时抓好这三个时期的药剂防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发生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的田块立即排干水,撒拖生石灰中和土壤酸性抑制病菌,分蘖期每667m2用80%乙蒜素40ml兑水50kg进行喷雾;拔节期每667m2用20%二氯异氰尿酸SP40g兑水30kg喷雾;抽穗灌浆期每667m2用20%噻菌铜SC60g兑水60kg喷雾,7d后同药同剂量重喷一次,药后上水,保持静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