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研究述评

2015-08-15杨丽宁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理工科人文精神学者

杨丽宁

(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四川南充 637002)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当代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客观上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实施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并重的教育方针,努力培养出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兼备的复合型人才,这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理工科大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理工科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掌握科学技术的同时也需要具备人文素养,但当前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还比较欠缺。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理应肩负起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近年来,学术界和教育界高度关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同时关注对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对此展开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以期能为完善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实现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协调发展贡献力量,进而培养出能够服务于社会的德才兼备的新一代理工科大学生。

一、关于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内涵和目标的研究

(一)人文素质的基本内涵研究

关于人文素质内涵的界定,学术界通常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对其进行阐述。从广义上来说,人文素质是指一个人的内在精神品格,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有学者认为,从宏观上来看,这种内在的精神品格是一个人成为人才和发展为人才的必备品质,它汇聚于民族精神之中,体现在人们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之中[1]。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曾指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点是教会每个人学会‘做人之道’,这包括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国家与自然的关系,它涉及价值观、民族精神、思想境界及其他非智力因素。”[2]从狭义上来说,人文素质是指人们通过学习和积累文学、史学、哲学和艺术等人文学科知识,并将其反映在精神、心理和品质诸方面,逐步内化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和修养等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和行为[3]。有学者对人文知识、思想、方法和技能内化的理解更为具体化,认为这种内化将外显为个人具体的文化修养、文化素质、理想志向、道德品质、心理素质、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4]。

另有学者从根源上分析了人文素质的内涵,提出人文素质的培养,起源于人类对于自我的认识和反思,通过对人生目的、意义和价值等方面的思考,不断完善自身修养从而达到智慧的境界[5]。还有学者将这种智慧的境界大体上划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本境界,表现为珍惜生命、言行基本得体、有基本的人文素养;第二层次为发展境界,表现为积极乐观、崇尚仁善,责任感强;第三层次是高境界,表现为关爱生命与自然、有高度的社会使命感,思维敏捷,善于创新等[6]。

对于人文素质包含的要素即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学者们的看法不一。有学者认为人文素质由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三方面构成[6];另有学者指出人文素质包括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把握人文方法、践行人文精神4个方面的内容,并进而指出其精华在于人文精神,实践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最高、最实质和最关键的终极体现[4]。也有学者将其概括为是人文知识、人文情感、人文修养和人文追求4个部分的综合体[7]。还有学者从精神层面将人文素质分为人文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3个层面[8]。

(二)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研究

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就是以理工科在校大学生为教育对象,对其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旨在使理工科大学生不仅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也使他们具备人文社科方面的基本素养,最终成为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关于对理工科大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设定。学者们普遍认同将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最基本目标设定为:从教育中获取一定的人文知识和艺术修养,获取优良的品质和素养,成为具备跨学科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夯实自身的文化底蕴。有学者指出人文素质的教育目标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其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包括尚德精神、悲悯情怀、爱国主义和忧患意识[9]。有学者认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目标可以分为4个层面:一是文化素养的丰富,使受教育者摒弃人性中的消极一面,成为有品德、有学识、有进取心的人;二是思维能力的完善,理工科大学生通过科学教育获取的是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发展其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是情感与意志的培养,通过将情感、意志、关爱融于整个教育过程,确保理工科大学生情感、意志的自由,是日后在社会活动中发挥激情、热情,坚定意志的重要保障;四是实现人生价值,以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10]。

近年来,学术界对人文素质教育内涵和目标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广泛的分析和讨论,迄今为止尚未有明确而统一的界定,但学术界普遍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内涵及目标的设定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实践的具体需要相伴始终,且不断充实完善。

二、关于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及缺失原因的研究

(一)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研究

近年来,各高校虽然非常重视对理工科大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但教育的现状和效果却不容乐观,从整体上来说,对理工科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所获取的实效甚微,人文素养欠缺依然是在当前理工科大学生中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的分析研究,学者们将当前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欠缺的表现概括如下:第一,人文知识欠缺,认知出现“重科学轻人文”的偏差,学习目的实用化倾向严重;第二,人文素质偏低,社会适应能力、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差;第三,人文价值观扭曲,价值观念趋于功利化,道德水平滑坡;第四,心理健康存在缺陷,心理承受能力不强,抗压性弱;第五,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远大的理想;第六,创新精神匮乏,创新能力不足[11]。学术界普遍认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存在着上述问题,但也有学者从不同的视角谈到了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不高的表现。有学者认为还存在着:第一,法律意识淡薄、知行不一;第二,审美情趣不高、审美态度庸俗化,行为举止夸张、不合体;第三,环保常识欠缺,对绿色环保常识一知半解,环保知识缺乏系统性;第四,政治行为略显保守,对于关乎国家和民族命运前途的事情表现冷漠,参与的热情度低[12]。杨叔子更是将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总结归纳为“五精五荒”:即“精于科学,荒于人学;精于商品,荒于人品;精于网情,荒于人情;精于电脑,荒于人脑;精于权力,荒于道力”。[13]

(二)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研究

针对当前理工科大学生所呈现的人文素质不高、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不匹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存在失衡的现状,学者们在研究此种状况的同时也积极探讨和分析其背后原因,究其根源以期能够为缓解和改善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偏低的现状提供支持和帮助。

1.学校方面原因。高校关于教育体制的统筹规划以及办学理念的设定会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效果产生直接影响,这是影响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外在因素。从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的角度进行分析,有学者指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其一,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系统性和稳定性;其二,课程体系建设存在人文与科学脱节现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课时偏少,教育效果欠佳;其三,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教育内容观念落后、方法简化单一、主体能动性缺失,师资队伍的专业化素养不足[14]。也有学者从高校的办学理念角度分析了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欠缺的原因,认为有以下4点:第一,理工科大学生教育的定位有失偏颇,没有定位于“育人”;第二,人文素质教育流于形式,未与大学文化建设和精神建设融为一体:第三,教育培养理念存在偏差,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第四,课程考核方式不科学,理工科大学生重视度不够[15]。

2.社会方面原因。关于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欠缺的社会原因,可以从历史纵向发展和演进角度来展开分析研究。有学者认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欠缺是历史遗留问题长期影响的结果。近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深受西方实用主义和工具主义的影响,唯科学主义思潮使我国人文素质教育的地位受到长期持久的冲击,至今依然存在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倾向。也有学者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转型期,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带来了功利化的社会导向,不利于学校教育的各种社会思潮泛滥,教育被异化为国家社会保稳定和大学生满足个人社会需求的工具,理工科大学生扭曲的价值观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16]。另有学者从现代社会氛围的角度分析了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偏低的原因。一方面社会氛围的浮躁功利,导致了错误的家庭教育理念,大学生受到功利性家庭教育理念的影响,学习更注重实用价值,学习动机和人生目标出现偏差。另一方面,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为不良社会舆论的传播提供了平台,易使当代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受到错误思想观念的诱导,形成消极的价值取向和浮躁的社会心理[11]。

三、关于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策略研究

针对当前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欠缺的现状,学者们在从不同视角分析原因的同时,也意识到探讨解决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欠缺现状策略的必要性。近年来,学者们从多重角度探讨了提高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策略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完善教育体制、提高教育主客体素质和优化教育环境3个维度,以期能够指引理工科大学生提升人文素养。

(一)从完善高校教育体制出发探讨对策

高校是大学生生活成长、接受教育、获取知识、陶冶性情的场所,但目前部分高校对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体制还存在一些认识偏差。为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各高校必须有计划、有步骤的加大教育力度,完善教育体制,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奠定制度保障。

完善高校教育体制是提高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一环。学者们普遍认为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第一,改变传统教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纠正高等教育功利主义倾向,为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有力制度保障;第二,确立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要相互渗透;第三,构建和完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科学规划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第四,加大人文素质教育经费投入,加强教学设施建设[17];第五,优化人文素质教育结构,提高专任师资队伍人文素养。除此之外,有学者认为,要完善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管理体制,成立相关管理部门并制定翔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工作要常抓不懈[18]。另有学者指出,要建立和完善大学文化的创新体制,设立人文素质教育的专职机构,为高校文化创新提供制度和组织保障[19]。还有学者认为,掌握决策权力的高校管理层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高校管理层应准确把握理工科高端技能人才的培养规律,在凝聚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工作中达成共识,努力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倡导者和先行官[20]。

由于理工科高校进一步完善教育体制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对于人文教育成果的检测也是至关重要一个环节。有学者指出:“健全的考核制度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重视程度,只有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才能保障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21]也有学者认为,要使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取得良好的成效,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价体制。评价体制应对高校人文课程设置、人文教育资源、教育成效等设定总体的规划和评价体系,以此保障整个教育过程的合理化、优质化[22]。还有学者提出,理工科院校或者高校的理工科专业应该建立学科沟通机制,促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23]。

(二)从提高教育参与主体素质的角度出发探讨对策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参与的主体包括两个:一是人文知识的传授者和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教师;二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体对象——学生。教师和学生是参与人文素质教育的两大主体,充分发挥两群体的能动性,提高自身素养对促进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24]教师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者和引导者,应该具备一定的人文精神。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顺利进行的前提是教师本身要有高尚的人文素质。学者们指出可以从以下方面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首先,提高教师队伍的人文精神和学科文化素养;其次,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要求教师增强自身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以适应不同形式的人文素质需要。再次,提高教师的育人意识,在通过教学和科研培养提高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同时,必须强化在此过程中文化素质教育的意识和能力[25]。有学者指出,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使知识技能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实现高度融合与统一,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认知与行动;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民主意识和人格价值;另外,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运用价值澄清理论并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14]。大学教师对理工科大学生的教育不能局限于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更应该担负起塑造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使命,同时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和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不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缺乏人文精神教育的人,连同他的专业知识,更像一只受过良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26]针对理工科大学生实施的人文素质教育为助其自身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理工科大学生应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加强人文素养的自我教育意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没有真正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有学者认为:学生的自我教育是保证人文素质教育发挥作用的前提,良好人文素养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学生内在的自我教育、自我修炼和自我人格的完善[27]。也有学者认为,学生应该明确人文素质教育对自身的重要性,发挥主体作用,认识到人文素养不足对未来发展的限制,要在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16]。还有学者指出,要确立学生在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自身的学习态度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增强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28]。

(三)从优化教育环境的角度出发探讨对策

教育环境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依托,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能够推进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进程。学术界提出优化的教育环境主要包括校园文化环境、教育实践环境以及新媒体环境等。

首先,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主要为了营造可以感染和熏陶理工科大学生的校园人文氛围,浓厚的校园人文氛围是影响人文素质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要求:一是在做好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要加强精神文化建设,注重人文精神的挖掘和提炼,营造出浓厚的人文氛围;二是教师要以身作则,提高自身人文修养并感染学生[16]。有学者提出了具体的做法:第一,高校要开展人文色彩浓厚的活动,寓教于乐,使广大师生从活动中获得启发;第二,邀请校内外知名学者、专家开设人文社科讲座,借助他们的吸引力对师生进行人文精神宣传和熏陶;第三,提倡以正确的思想观念为导向,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为复合型人才培养奠定文化底蕴和思想基础[29]。

其次,教育实践环境的优化是发挥实践育人功能的前提条件。高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应该积极创造参与实践的环境,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一是实践活动基地化,学校建立各种实践基地并组织学生到基地开展相关活动;二是实践活动专业化,实践活动的开展要围绕学生的专业任务和要求,能更地好促使学生从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三是实践活动规范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运作的规范化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更好的成长;四是实践活动社会化,让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公益、志愿服务等,在深入了解社会过程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7]。

最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覆盖范围的扩大,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也应置身于网络时代背景之下。因此,在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介的作用。有学者提出:一要建立人文专题教育网站,利用灵活多样的网站内容设计来吸引学生进入网站,通过学习人文精品课程、观看主题讲座、影视资源等,使其成为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新型平台;二要开设相关论坛并设置不同板块,使论坛成为学生情感表达、问题解决、精神交流与释放的空间[22]。

四、结束语

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校理工科大学生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希望和后续力量,但他们却存在着人文素质欠缺的弊病,能否适应新形势下的社会需要,弥补自身人文素养的缺憾,成长为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成败。

归纳分析现有的研究文献,学术界对于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问题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学术界虽对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不高的现状认识深刻,并能准确剖析出问题的根源所在,但对提高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路径问题的研究尚不完善,具体化的措施虽然纷繁复杂但教育的效果难以确保。主要表现在:第一,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实践上有偏颇,人文素质教育实践易背离提升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根本目的,往往仅注重灌输人文知识,而忽略了人文精神的提升。第二,实践上急于求成,缺乏统筹考虑。当前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规划虽然详实、周全,但在实践过程中易出现急躁、浮躁,盲目增加人文课程设置、社会实践活动,并不能保证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第三,高校设定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双重教育目标,在实践中难以得到平衡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既存在着抹杀高等教育的“专业性”,又难以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要求。

从总体上来说,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艰巨而长远的工程。如何切实使理工科大学生从文化素质教育中获取人文精神,提高自身修养,依然是需要学术界和教育界的工作者们共同努力、继续探讨的重要课题。学者们和教育界的工作者们应依据社会新形势的变化,与时俱进的从以下3个方面加大研究力度,提出更有实效的对策。一是加大对理工科大学生的教育模式改革问题的研究,变单一的职业化教育为整合性的人文素质教育;二是致力于教育理念创新问题的研究,切实完善高校对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功能;三是加强对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现形式的探索,完善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学术界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进一步深化对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问题的研究,为培养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所需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1] 陈元龙,闫岚,郝府元.美育视野下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探析[J].价值工程,2014(2):204-205.

[2] 杨叔子,余东升.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之比较[J].高等教育研究,2007(6):1 -7.

[3] 牛雅莉.工科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实践途径探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02):80-82.

[4] 丁记峰.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践活动体系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1):80-81.

[5] 张弢,翟红侠.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途径探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174-176.

[6] 何翔.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内容及对策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5-15.

[7] 姜世健.对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保定学院学报,2014(1):110 -116.

[8] 李春霞.关于工科大学生提高人文素养的思考[J].大学教育,2013(20):34 -35.

[9] 卜雪梅.构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四个课堂”试探[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5):46 -49.

[10] 甄宏君.加强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质[J].求实,2006(S1):251-252.

[11] 杨帆,杨继学.工科院校强化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思考[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01-104.

[12] 韩颖.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12:29-30.

[13] 杨叔子.人文教育 现代大学之基——关于大学人文教育之我感与陋见[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65-74.

[14] 孟春燕,袁君琳.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反思[J].经营管理者,2014(6):335 -336.

[15] 董誉,黄成忠,金更欢.加强理工科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78 -81,86.

[16] 林万成.基于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人文素质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33):51-53.

[17] 毛向樱.国学经典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及策略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1):151-153.

[18] 陈秀丽,付晓丽.基于就业导向下的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466-469.

[19] 周婧,汤静如.“引导、传承、互动、创新”理工科院校文化建设四要素[J].高教论坛,2014(2):27-29+32.

[20] 曹婷婷,赵南南,蔡星周.以工科为主的综合型高等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及发展探索[J].知识经济,2014(1):172,174.

[21] 庄新霞.理工科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14(2):36 -39.

[22] 仝瑞丽.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途径[J].文学教育(上),2013(11):136 -137.

[23] 于丽.理工院校加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教育的理性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2):80-82.

[24] 陶行知.行知书信集[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

[25] 戚栋明,杨雷.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10(21):250-251.

[26]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徐良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3:73.

[27] 郑宁.加强人文素质培养 全面提升理工科研究生综合素质[J].改革与开放,2013(10):154-155.

[28] 朱平华.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59-61.

[29] 戚栋明,杨雷.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10(21):250-251.

猜你喜欢

理工科人文精神学者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学者介绍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浅析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