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背景下新媒体语言特点及传播机制研究
2015-08-15李海红
李海红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52)
一、媒体融合与新媒体发展
媒体融合是大数据时代的必然发展结果。媒体融合对人们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正在并将持续地在社会结构调整和文化传播模式的改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网络和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手机、电脑等传播媒介的快速更新,促使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快速而高效的融合。
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下出现的媒体形态[1](P70-74)。新媒体的出现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的快速传播以及人们生活模式的大幅度改变。当传统媒体面对新媒体在信息量、市场占有率等方面所带来的挑战时,不得不迅速做出反应,寻找有效的解决途径,与新媒体的融合是传统媒体寻找的新的发展途径。这种融合体现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互补关系,能够发挥传统媒体内容丰富和文化沉淀深厚、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快等优势,也能避开二者的弊端。
二、媒体融合背景下新媒体语言特点
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融合使媒体语言发生巨大的变化,进而形成新媒体语言。媒体的融合促进了媒体语言的发展。传统媒体的语言标准、规范、简洁,但情感表达上显得过于严肃、刻板、生硬。这一特点拉开了媒体语言信息发出者与接受者之间的空间和心理距离,不利于信息的接受和再传播。在网络信息时代,人们渴望在情感上更容易接受、形式简单但表达内容丰富的语言,即新媒体语言。较传统媒体语言相比,新媒体语言更具有创新性、简易性和亲密性等特点。
(一) 创新性
新媒体语言的创新性体现在新兴网络词语的出现、句子和语篇表达形式的创新。从语言结构特点和语言内容表达上,新媒体语言的创新性可以分为语言表达形式不变但内容创新(形同义异创新)、表达内容不变但形式创新(义同形异创新)。
形同义异包括发音相同(或相似) 但内容不同以及语言结构相同但表达内容不同。发音相同(或相似) 但内容不同简称为音同义异。音同义异主要用在广告语中,如“爱吗?爱就马上行动。”(爱玛电动车的广告) “金秋时尚,完美蟹逅”(蟹黄节)。谐音和拆音现象也属于该类创新,比如“酱紫”(这样子) “歪果仁”(外国人) “杯具”(悲剧)。
形同义异创新主要表现在语言结构和形式相同但所表达的内容有创新。如“土豪”一词,《宋书·殷琰传》记载: “叔宝者,杜坦之子,既土豪乡望,内外诸军事并专之。”指的是“一方名人”。而现如今,“土豪”主要指“有钱但喜欢炫耀的人”,具有一定的贬义。新媒体语言的创新也体现在语法规则的变化,这种语法规则的变化主要是为了强调语言的表意功能,而弱化了语言规则。因为受英语的语法结构特点的影响,人们使用被动句的频率明显高于过去,比如“被表扬”(受到表扬)“被放弃”“被迟到”“被就业”“被结婚”“被接受调查”。仿写也是形同义异创新的一种,如“有一种冷叫忘穿秋裤”(有一种爱叫望穿秋水)。
义同形异创新主要是指语言的表达内容相同或相似,但表达形式和规则有创新,比如,用“小鲜肉”来代指年轻、长相漂亮的男生,用“被雷到”来表示“被吓到”。义同形异创新另一个主要表现是网络新兴语的使用,如“吓死宝宝了”(宝宝代表第一人称我)。
新媒体语言的创新性推动了语言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但这种创新性也反射出新媒体语言的不稳定性和年龄及地域的局限性。有些新媒体语言(主要是网络流行语) 的主要使用者是“90 后”,因此在交流群体上具有一定局限性。创造语言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交流,部分新媒体语言在使用过程中无法实现交流的最终目的,因此,这种局限性又导致部分新媒体语言的寿命短暂,如昙花一现。语言的创造是需要一定的规范性,而部分新媒体语言在创造过程中缺少相应的规范,创造出的语言无法被大众接受,在使用的过程中逐渐被抛弃。
(二) 简易性
现代社会节奏很快,人们变得越来越“懒惰”,人们希望在表达时能够尽量节省时间和精力,人们越来越渴求用简单的方法解决复杂的问题,人们希望用简单的文字来表达丰富的内容,渴望摆脱烦琐的语言规则和语法结构给沟通带来的束缚。新媒体语言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变得越来越简易。新媒体语言的简易性体现在语言的字形的变化、语法规则的突破上。人们在交流过程中追求简洁的表达方式,如用数字、字母、外来词及缩略语的频率越来越高,如“hold 住”“b4”“b2b”等。新媒体语言的简易性并没有影响语言深层含义的表达,甚至有些词的使用使受众更能深刻理解语言所传达的深层寓意。语言表达的简易性使信息的发出者和接受者之间更容易产生共鸣。
突破语法规则的束缚是简易性的另一个表现。过于严苛的语言规则有时会在信息的发出者和接受者之间产生沟通上的延迟,甚至是障碍,这降低了人们的沟通预期,借助现代网络发展起来的新媒体语言有时会打破这种束缚和障碍,在语法规则上“动动手脚”,如倒装句的使用、被动句的使用。汉语句子一般是左扩张,比如“姑娘”“漂亮的姑娘”“我在派对上遇见的漂亮姑娘”,新媒体语言有时会打破这种扩张方向。字形的变化及语法规则的突破表明了受众对语言的表意功能的重视。
(三) 亲密性
较传统媒体语言,新媒体语言更能让人产生亲密感,更有幽默感。亲密感和幽默感有助于拉近信息发出者与信息接受者之间的距离。这种亲密感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转义上,“小编”中的“小”字在字典里的含义是“跟‘大’相对”“时间短”“稍微”,“小编”是编辑的自称,表达比较亲切,这里的“小”字不代表编辑的年龄,失去了文字本身的意义,主要用在网络媒体或手机媒体上。比如“冻死宝宝了”,宝宝原意是对小孩儿的昵称,在这里是说话人对自己的亲密的称呼。这种亲密感会更容易将受众带入语言信息情境中,使受众对所传递信息产生快速记忆、反应和传播。
三、新媒体语言传播的原因
网络和新媒体的发展促进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媒体的融合为新媒体语言提供了温床,使语言迅速发展成为可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在精神需求上有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希望能够创造语言,年轻人希望有自己的话语权。这些都促进了新媒体语言的发展。新媒体语言本身的强势性也保证了新媒体语言的发展。
(一) 网络的发展壮大
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及计算机网络的融合将在2015 年年底推广到全国的范围。根据《CNNIC: 2015 年第3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网民规模与结构(四)》的调查结果发现,截至2014 年12 月,中国共有网民近6.49 亿,手机网民近5.6 亿,网络普及率高达47.9%[2]。资费的降低、网络服务质量的提高、手机等交流媒介的普遍使用使网络得到空前的发展和壮大,而任何一个领域的壮大都会促进该领域的语言的协同发展。三网的逐渐融合促进了媒体的融合,媒体的融合进而促进新媒体语言的发展。网络上任何的语言变化都会引起上亿网民的关注、复制和传播。QQ、微博、微信等聊天工具的出现,加大了人们对平民化语言的需求,需求促进了语言的改革和发展。
(二) 媒体的多样性
媒体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媒体发展也呈多样性趋势[3](P1-10)。媒体发展的每一步都伴随着媒体语言的变化和发展。传统媒体的典型代表有报刊、电视、广播。由于传统媒体的种类有限,传播的区域范围有限,因此,在传统媒体时期,媒体语言发展速度相对较慢。而随着互联网的出现,新媒体走进人们的生活,出现了包括门户网站、博客、虚拟社区、搜索引擎等在内的网络新媒体,包括短信、微信、手机报纸、手机电视等在内的手机新媒体,包括数字电视、移动电视在内的电视新媒体等。
语言是为了交流服务的,因此,新媒体的发展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新媒体语言的出现,媒体的多样性大大促进了新媒体语言的发展和进化。新媒体的新字,既体现在技术上的新,也体现在语言的新上。新媒体的多样性加速了新媒体语言的接收、复制和传播。尤其电视媒体依托声音、画面对受众在感官上给予有效的刺激,使受众达到听觉和视觉上的双维度的反射,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电视媒体传递的信息。电视媒体收视率高的娱乐和影视节目以及新闻事件都促进了新媒体语言的发展。
(三) 人们的需求
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告诉我们,人们对精神上的需求要远远高于对物质的需求。人们的精神需求促进了新媒体及新媒体语言的发展。新媒体语言的发展让人们找到了创造语言的成就感,使年轻人有机会抢夺“话语权”,满足了人们对联想的需求。
1. 创造语言的成就感
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创造并发展了语言。经济的高速发展使人们在物质生活上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焦虑,人们渴望精神上的满足,希望释放生活和工作压力以及心灵上的焦虑。人们通过改变语法结构,改良和创造新词,实现语言的创造。新媒体语言的创造是在原有的语言基础上进行的改良和变通,既可能是形式上的变化,也可能是文字的更新,还可能是对已有信息的滑稽模仿。人们在通过新媒体交流过程中,通过打破语言原有的束缚,享受创造语言的自由和成就感。尤其是当某种新创造的语言得到快速传播和广泛使用后,这种成就感就更加强烈。
2. 年轻人对“话语权”的诉求
从语言经济学的角度看,话语权是由掌握经济权利的群体控制的,话语权决定了舆论的走向。“90 后”是网络及新媒体的主要使用者,他们当中大部分人还是大学生或者刚参加工作,在经济上还做不到完全独立,对社会的贡献尚未充分体现,缺少话语权,但是,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丰富,因此,这些“年轻的成人”为了满足精神上的需求,他们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语言,成为网络和新媒体的“霸主”,他们希望在这个成人主宰的世界里拥有自己的话语权。虚拟的网络世界给“90 后”更多的言论自由,他们可以尽情地创造、复制和传播属于自己的语言,进而释放成人世界给他们带来的压力。尽管年轻人没能左右舆论的走向,但是他们却为新媒体语言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 对联想的需求
刻板的语言规则和语言表达方式不利于人们展开联想,不利于想象力的发挥,而新媒体语言尤其是网络新兴语的出现有利于受众展开丰富的联想,有助于转移痛苦和释放生活带来的压力。对信息的滑稽模仿,即戏仿,也体现了人们对联想的需求。当某个新消息出现后,人们通过联想和想象对信息进行滑稽的模仿,将原有的信息以幽默、娱乐的方式传播出去。比如“么么哒”,“么”有利于使人们产生视觉上的刺激,“哒”是拟声词,原意是马蹄声,它的发音很容易刺激人们的听觉,有利于受众接受、联想和传播。通过联想,人们又可以创造出新的词语,如“萌萌哒”“美美哒”。
(四) 新媒体语言的强势性
语言是有强势和弱势之分的。在语言竞争中,有的语言败下阵来,在人们交流过程中使用频率逐渐降低,慢慢淡出人们的生活,这种语言叫作弱势语言。而在竞争中胜出的,在人们的交流中长久存在的,容易被接受、复制并传播的语言就是强势语言。新媒体语言之所以能够迅速地发展壮大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新媒体语言的强势性。新媒体语言具有传播时间长、传播实效快、容易记忆和联想等特点,使其在语言表达上占有一定优势,容易被人们接受和传播。语言经济学认为,使用相同或相似语言的人们的价值观相同或相似。比如,一个名人说过的话更容易被人们接受,人们的趋同心理增强了语言的强势性。
四、结语
媒体的融合与新媒体的发展催生了新媒体语言,在这种媒体融合背景下,新媒体语言表现出其独有的创新性、简易性和亲密性。网络的发展壮大和媒体的多样性、人们追求创造语言的成就感、年轻人对“话语权”的诉求及人们对联想的需求以及新媒体语言自身的强势性是媒体融合背景下新媒体语言得到快速传播的主要原因。
[1]彭嘉旋,王哲.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及其特色初探[J].湖南学院学报,2015(3).
[2]CNNIC:2015 年第3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网民规模与结构(四)[EB/OL].http://www.199it.com/archives/326792.html.
[3]姚喜双,张艳霜.媒体语言发展刍议[J].语言文字应用,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