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表现形式及本质特征

2015-08-15

关键词:虚无主义思潮革命

常 旭

(六盘水师范学院政治教育与法学系,贵州 六盘水 553004)

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表现形式

(一) 政治表现形式

1.“告别革命论”

在我国,“告别革命论”思想经历了一个嬗变的过程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否定革命必然性思想是“告别革命论”的萌芽形态; 20 世纪80 年代中期的“救亡压倒启蒙论”是“告别革命论”的早期形态; 1989 年纪念五四运动70 周年时出现的“革命后遗症论”是“告别革命”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1995年李泽厚、刘再复《告别革命》一书的出版是“告别革命论”达到登峰的标志;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 周年暨辛亥革命100 周年以及毛泽东同志诞辰120 周年的背景下,“告别革命论”又卷土重来。详见林泰著《问道——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思潮与七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年版,第300-303 页。。其主要观点呈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称颂“革命制造论”“历史任意选择论”。例如,有些人或是把中国革命的原因归结为人口太多,没有足够的吃食,或是诬称为莫斯科的阴谋、苏俄对群众的宣传以及共产国际的蓄意推动; 有些人把辛亥革命的发生归结为孙中山的奇思妙想,认为如果他有梁启超那样深刻的思想,那么“辛亥革命其实是不必要的”; 有些人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归结为主观因素,即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中安插的“红色代理人”的间谍行动,也是毛泽东凭借权术、采取恐怖手段以及实施阴谋活动的结果[2](P133)。更有甚者,曲解社会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过程中“钻了空子”,而“钻空子”的原因是中国没有及时“选择”,丧失了现代性的“机缘”。

第二,颂扬“革命祸华论”。在历史虚无主义者眼中,中国近百年的历史是“残忍、黑暗、肮脏的历史”,是“一部不断地杀人、轮回地杀人的历史”,造成了“令人叹息的百年疯狂与幼稚”和“能量的消耗”[2](P62-63)。太平天国运动“绝无进步的历史意义可言”,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教”是“邪教”; 五四运动造成中国一切政治灾难,是从“以英美为师”的“近代文明的主流”走上了“以俄为师的歧路”; 辛亥革命走了大弯路,破坏了“一个社会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则是“以暴制暴”的闹剧[3]。因此,他们要求“决心‘告别革命’,既告别来自‘左’的革命,又告别来自‘右’的革命。21世纪不能再革命了,不能再把革命当作圣物那样憧憬、讴歌、膜拜,从而再次悲歌慷慨地煽动群众情绪,最终又把中国推向互相残杀的内战泥潭”[2](P3-4)。

第三,倡导“改良优于革命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反对“激进主义”、崇敬保守主义的名义下,机械地把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曲解为所谓的“革命史观”,并与现代化史观对立起来,用改良的范式取代革命的范式,把革命贬为“激进”,把改良尊崇为“稳健”,侈谈什么“改良更接近于建设、便于达到目的,是上策”[4](P437)。因而,片面抬高洋务运动而贬低戊戌变法,抬高清廷的“新政”,而贬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说什么清政府在1908 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开启了新的时代,所推行的改革是“革命性的改革”,可是“这个进程被辛亥革命打断了”[5]。甚至以“避免许多战争”的“虚君共和的英国式道路”的“成功”为佐证,歌颂沦为保皇派的康有为、梁启超所提倡的君主立宪的改良主义道路,批判孙中山对革命道路的选择。

2.“社会主义歧途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一百七十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6](P30)。而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否定选择这条道路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否定选择这条道理的现实依据——中国近代国情、否定选择这条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混淆改革开放前后30 年的关系,虚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一,有些人断言马克思主义关于“两个必然”的理论缺乏理论依据,并扬言“共产主义”是”一个科学性不够明确的、还没弄清楚“的概念[7],是“一个不存在的、仅仅是想象中的”概念[8]。“社会主义是理想,资本主义是现实”,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盲目追求理想,鄙视和破坏现实”[9](P6)。

第二,近代史研究中,有些人否定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推出“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提法。

第三,有些人贬低中国传统文化,侈谈民族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从起源上唾弃中华文明,进而讥刺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抹杀中华民族的历史继承性和连续性,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存在价值。说什么“中华民族文化已经夭折了”,“是走向自杀的黄土文化”,中华民族的历史只有“愚昧和落后”,不存在自我更新的可能性。主张“维新是求”,声称中国的发展只有唯一的出路,即融入西方的“蓝色海洋文明”,所以要无条件地接受“全盘西化”,“充分世界化”[10]。

第四,有些人撒播“党史诟病论”,或以改革开放的前30 年的实践否定后30 多年的成就。譬如,“一些毛泽东晚年思想的捍卫者”夸大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贪污腐败、两极分化等现象,要求彻底否定改革开放,要求为“四人帮”平反,批判邓小平,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完全背叛了毛泽东的一贯路线,修正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道理。有些人以改革开放后30 多年的成就否定前30 年的实践,把改革开放的实践曲解成是“以英美为师”的“近代文明主流”的回归。他们借口中国的生产力落后而全盘否定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早期探索,将其诬之为“罪恶连连”的暗夜,认为“枫桥经验”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文件,造成了惨不忍睹的严重后果[11]; 悍然宣称社会主义改造“根本搞早了搞错了”,使人性中的的自利性被放逐了,这种高尚的新人显然是虚假的[12]; 污蔑社会主义的前30 年的建设史“只是一部荒唐史”,是“专制势力的复辟”,发展社会主义只是一个“历史的误会”,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所以要用21 世纪头20 年补回“新民主主义的课”。

3. 与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思潮杂糅

在新时期,社会思潮层出不穷①大体而言,在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老“左”派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民粹主义思潮以及新儒家思潮等在我国蔓延传播。参见马立诚著《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年版,第2 页。。其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与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情投意合”,相互利用,相互影响,共同吹捧西方资本主义道路,攻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民主社会主义是西方社会 (民主) 党思想体系与意识形态的总称。萌芽于19 世纪中叶的民主社会主义,其基本理论在伯恩斯坦主义出现后得以确立。民主社会主义本质上是“永恒的修正主义”[13],是一种非马克思主义的资产阶级社会改良思潮。这种思潮在实践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资本主义国家人民物质生活条件,扩大了一定的民主权利,但并没有改变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痼疾。新自由主义是在亚当·斯密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理论体系。作为与国家干预主义相对立的一种理论思潮,新自由主义在20 世纪30 年代关于“中央计划经济能否有效运行,社会主义能否实践经济的合理计算”的大讨论中兴起,在20 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滞胀”危机后成为英美官方的意识形态和西方垄断大资产阶级的主流价值观念,它是适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转变,以肢解民族国家、为垄断资本提供更多空间为根本目的的理论思潮和政治主张。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思潮因其认识论基础、阶级性和价值取向的一致性以及在理论层面的互补性,而耦合在一起,相互策应,共同反对四项基本原则,企图颠覆中国。从认识论角度来看,它们都是以唯心史观为哲学基础,否定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赞颂抽象人性论的腐朽社会思潮; 就阶级属性而言,它们都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为资本主义辩护的错误社会思潮;从价值取向来看,它们都是以个人价值观为基础形成的分别从历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领域反对社会主义、反对共产党、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 从理论层面来看,三种思潮的互补性极强。历史虚无主义弥补了新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在“分化、西化”中国过程中历史“知识储备量”不足的缺陷,而新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在现实维度上为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理论支撑[14]。

(二) 史学表现形式

1. 鼓吹“侵略有功论”

历史虚无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方法及其指导下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成果,美化和颂扬帝国主义。有些人鼓吹民族失败主义,对“侵略有功,反抗有罪”这样的无耻谰言津津乐道,认为已有的关于西方侵略中国的历史结论使“历史批判的天平倾斜了”,要对“列强”进行具体分析,弄清他们加害中国的程度是否相同,有没有做过好事的国家,客观效果上有没有帮助中国[15]。有些人认为“西方近代对落后民族的殖民化是一种进步”[16],中国落后的原因是被殖民的时间太少,因此要对西方的侵略感恩戴德。他们故意曲解马克思的论述为这种谬论摆功,蔑称马克思赞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行径。有的人甚至强调: “如果中国当时执行一条‘孙子’战略(不是《孙子兵法》的孙子,而是爷爷孙子的孙子),随便搭上哪一条顺风船,或许现在的中国会强盛得多。”[4](P424)

2. 推崇“人物重评说”、“零度写作论”

第一,把推动历史进步的领袖和革命群众边缘化、污名化。例如,以仇视的眼光对待毛泽东,扩大心理分析法的作用,不断从人格、人品、道德角度进行攻击,将其涂抹成青面獠牙、急躁粗鲁、不顾客观实际盲动、狭隘偏执的独裁者,扬言“清算毛泽东的时候已经到了”[17](P141),新中国成立后的毛泽东是“不好的毛泽东”[18],“比秦始皇还要厉害一百倍”,是“不穿龙袍的皇帝”[19], “过大于功”,是“失败的建设者”[20],“造成了一个可以凌驾全国人民之上的党国体制,一个人站起来了,亿万人民却跪下去了”[21]。此外,全盘否定革命先烈和道德模范的历史功绩: 董存瑞炸碉堡是双面胶的“罪过”、黄继光挺身堵枪眼是地面太滑的“原因”、邱少云是死于惊吓过度、狼牙山五壮士的行为是“灭绝人性”、刘胡兰是典型的“小三”、阿庆嫂是风流成性的“潘金莲”、雷锋和赖宁是编造出来的虚拟人物。

第二,把阻碍历史发展的反动势力及其代表人物中心化。有的人为蒋介石喊冤叫屈,声称要为他“脱帽加冕”,认为已有的评价是根据有利于中国共产党的立场做出的,不符合事实,甚至要求为蒋介石等人平反,宣称他们才是“新中国的元勋、中国现代化的开拓者”,他们的主张反映了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因为在辛亥革命之后真正能为中国的前途考虑的“不是以孙中山、黄兴为代表的革命党,反而是较为自觉地站在第三方立场上发挥作用的张謇、赵凤昌、程德全等立宪派人士”[22]。

(三) 其他表现形式

1. 披着学术外衣的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者在“理性思考”历史观和历史研究的名义下,通过讲座、论文和研讨会等形式散布其观点,攻击主流意识形态,突破意识形态的监管[23]。有些人怀疑中国正统学术研究范式,声称要重新构建中国近代史话语体系,认为中国近代的性质,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理论值得商榷[24]。他们在缺少“小心求证”的前提下“重新检讨‘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个提法”,佯称要为设计新的近代史构架寻找理论基点[4](P420)。有些人扬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理论“实际上具有片面性”,要求更改为“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社会性质[25]。此外,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概念上做文章,从整体上谬读马克思主义,质疑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历史虚无主义理论学说本身,宣称马克思主义是最大的教条主义历史虚无主义、马克思是最大的历史虚无主义者。再者,有些所谓的“公知”秉持所谓的“批判精神”,公然与正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家展开激烈斗争。

2. 采取艺术形式的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文艺形态出现,具有极强的迷惑性和渗透性。这些夹杂着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的文艺作品把历史作为消费对象,将历史具体化、娱乐化,侵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的优秀传统。例如,2003 年中央一套播出的大型历史剧《走向共和》,对慈禧、李鸿章、袁世凯、孙中山等历史人物进行了颠覆性刻画。在该剧中,慈禧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袁世凯摇身变为“有能力的人”,他们都成了“带有崇高悲剧意味的英雄史诗”中的“悲剧英雄”。这种颠倒黑白的观点引发大众政治思想的混乱。正如梁柱教授所言: “大型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虽已播出多年,但它作为通过影视形象化翻近代史的案,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一个标本。”[26](P51)此外,从2013 年以来,某些电影制片商和部分电视台为追求高额商业价值,对历史史实置若罔闻,编造出含有“裤裆藏雷”“手撕鬼子”等离奇剧情的“雷人”抗战“神剧”,把正义而艰辛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戏说”为一场非政治化的娱乐闹剧[27]。

3. 滋生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历史虚无主义

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相对于新闻广播、报刊和电视而言,新媒体主要指信息时代互联网和相关数字信息技术手段。在传统媒体中,新闻广播是社会思潮的重要传播方式。由于记者和编辑主观意识不同,对于同一新闻会得出不同的观察和报道,这往往成为左右读者价值取向和价值判定的重要因素,是滋生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土壤。近年来,部分新闻媒体的失真报道误导大众,使党和政府以及主流媒体陷入“塔西佗陷阱”,影响社会稳定。手机、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是非单向度的,具有开放性、即时性、个性化、社群化、扁平化等特点,其传播的内容更加离奇化、分散化,传播形式更加隐蔽化,这使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消极影响产生强烈的“蝴蝶效应”[28]。借助新媒体,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将其核心观点传递给大众,重塑社会舆论。

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本质

在我国泛起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虽然表现形式纷繁复杂,但在本质上,它是以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为哲学基础的、具有极强的政治选择性的社会思潮。这种思潮呼应西方“西化、分化”中国的战略图谋,以消解正统意识形态、动摇社会主义中国的立国之本和强国之路为终极目的。

(一) 历史虚无主义以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为哲学基础

历史虚无主义视唯物史观为敝屣,它以唯心史观为理论根基,从观念出发诠释实践,采取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主张历史的任意选择,称扬抽象人性论。

1. 质疑历史辩证法,采取形而上学的“极性思维”解构历史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历史研究中违背历史辩证法,用历史的偶然性否定必然性,否定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历史史料和事件,随意剪裁和拼凑史实,囿于细节和个案,牵强附会、以点代面、以偏概全、以今况古、指鹿为马[29],分不清历史的主流和支流、现象和本质、整体和部分,甚至挑战历史常识,虚构史实,伪造史料,随意假设历史、玩弄历史,无中生有,大做翻案文章。在他们的操作下,新民主主义中没有了民主的概念[30],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抗争时期的游击战成了借机扩大地盘的龌龊行为,而毛泽东对于“大跃进”中死人的结果也早有准备[1](P439)。他们认为,对蒋介石已有的定论是根据“土匪史观”和“内战思维”得出的“荒唐、谬误的结论”[31](P2)。蒋介石在抗日战争中制定的“限共”“反共”“容共”的方针、制造的皖南事变以及向日本投降的历史史实却有选择性地“失明”。

2. 拒斥阶级分析法,崇尚抽象人性论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用抽象的人性论取代阶级论,把历史研究中的主体和对象视为脱离历史条件和具体的社会关系、没有情感、孤立地站在历史面前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人[32]。主张“价值中立判断”,“超然于历史之外”,以所谓的客观主义的姿态评价历史,把阶级分析法曲解为“单一的恶霸地主模式”,佯装要“超阶级”“超党派”地分析历史,制造出“坏人不坏”“好人不好”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他们绕开反动阶级的反动本质,为反面人物翻案招魂、涂脂抹粉、摇旗呐喊,而抹黑中国革命的领袖和共产党人; 把国共两党的斗争仅仅看成两党之间的政治纷争,没有了革命与反动、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之分。

(二) 历史虚无主义的现实政治诉求是将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体系

历史虚无主义“并非绝对的虚无主义”,而是有所虚无,有所不虚无,它“虚无的是中国革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是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33],它不虚无的是党在特定时期和特定条件下出现的错误,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资本主义制度。

1. 政治西方“西化、分化”中国的战略图谋

“那些误以为自己摆脱了虚无主义的人们,也许最深刻地推动了虚无主义的发展”[34]。自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未放弃过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分化,苏联解体就是明证。帝国主义所推进“和平演变”战略是苏联解体重要的外部因素。“和平演变”战略是国际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军事包围、武装干涉和政治孤立均遭到失败之后,以经济、政治和文化渗透为主要形式,企图使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从内部变质,从而达到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目标。历史虚无主义是这一战略的重要一环。在苏联,历史虚无主义借助文学、艺术、学术等形式,通过毁谤苏联共产党的领袖,否定苏共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而践踏苏共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导致全民族精神支柱的坍塌,导致这个在14 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围剿中岿然不动,并战胜了德国和日本法西斯而取得卫国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社会主义国家,亡党亡制。当今时代是新科技革命全方位、加速度大发展的新时代阵营,是社会主义同世界资本主义和平共处、合作、竞争和斗争的新时代。在这种大背景下,为了维持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将社会主义阵营“一网打尽”,改变中国颜色,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播下不满的种子”,希望“有一天将开出和平演变的花朵”。这种企图得到了国内部分人的呼应,持历史虚无主义态度的一些人贬损我国的历史和现实,宣扬西方的政治模式、经济模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培养我国人民对西方社会的崇拜,让人民特别是青年人走向堕落、迷失方向。历史是一面镜子。因此,必须体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政治图谋,提高警惕,防患未然。

2. 用实用主义态度对待历史,消解主流意识形态

历史虚无主义有极强的现实目的性和鲜明的政治价值取向,它反对实事求是的历史研究方法,按照他们“先行悬设”的价值立场,以“研究范式”的转化为借口,背离历史的连续性的本质,任意剪裁历史事件,有选择性地、按图索骥地滥用,甚至伪造史料,用有色眼镜臧否历史人物,将其脸谱化,有意制造对历史的无知和偏见,其目的是消解主流意识形态,搞乱人们的历史观,颠倒是非判断标准,引起社会极大的思想混乱。通过丑化新中国、美化旧中国,褒扬反面人物、指摘正面人物等做法,动摇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35]。

3. 从根本上动摇社会主义中国的立国之本和强国之路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通过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否定道路的现实依据——中国近代国情、否定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国传统文化、混淆改革开放前后30 年的关系,以及否定革命、称誉帝国主义,虚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瓦解大众对我国政治制度的认同,干扰“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的实施,使中国归趋西方资本主义的旧轨。

第一,这种思潮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价值性,否定了我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升华的理论结晶以及在新世纪引领我国健康发展的指路灯,宗旨是取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作用,实行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建构符合他们价值诉求的认知结构,搞乱公民的政治信仰,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诱使我国的发展失去正确方向,误入歧途。

第二,历史虚无主义者否定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既从历史依据上抽掉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然性,背离了起码的客观性标准,又在理论层次上否定唯物史观关于历史规律性、必然性的观点”[36](P45),从本质上虚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基。

第三,这种思潮承袭“从自己历史的‘死亡之手’中放出来,而且这种解放,只有通过瓦解传统”[37](P4)的理念,谩骂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这种对中国传统价值的诘难和祛魅是为了割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融合与创新的关系,消解人们的文化认同,驱使现代中国文化样式失去民族之魂,人民丧失基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阻碍当代中国精神的弘扬,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

第四,历史虚无主义混淆改革开放前后30年的关系,传布“党史诟病论” “党无用论”,夸大党的错误,否定党领导的历史合理性,其目的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执政能力和政治品格[38],扭转我国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取向和性质,瓦解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抽掉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动摇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摧毁近代中国所苦苦追寻的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将中国历史拉向退后,误导人民醉心于西方式“人间正道”,陷国家于万劫不复之地。

第五,中华民族在近代中国革命中体现出来的以爱国主义的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及不屈服的品格是不断推动中国人民昂首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历史虚无主义的鼓吹者却丧失起码的民族良知,为帝国主义唱赞歌,散播妥协投降,煽动人民的浮躁情绪。他们要洗涤和抹杀的是百年来帝国主义和与其串通一气的反动势力的丑恶史,进而把现代化史观与革命史观相对立,主张“现代化西化论”,使反帝斗争成为无矢之的,以此否定中国近代的革命史,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而“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 隳人之怙,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 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 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39](P22)。我国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本质,即“抹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解构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 消解文化认同,瓦解理想信念,削弱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消融民族精神; 否定中国近现代史的革命主线,否定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否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必要性,将革命与近代化完全对立起来; 动摇党的领导地位进而损害社会主义国家稳固”[40]。因此,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深挖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表现形式背后的核心症结,识别圈套,正本清源,拨乱反正,旗帜鲜明地批判历史虚无主义; 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善于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重视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运用,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1]Jung Chang.Jon Halliday,Mao:The Unknown Story[M].New York:Alfred A.Knopf,2005.

[2]李泽厚,刘再复.告别革命[M].香港: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5.

[3]张晓红,梅荣政.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和危害[J].思想理论教育,2009(7).

[4]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7.

[5]李方祥.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界限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8).

[6]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7]曾彦修口述,李晋西整理.我对“和谐”的一点看法[J].炎黄春秋,2009(4).

[8]尹保云.要警惕什么样的历史虚无主义[J].炎黄春秋,2014(5).

[9]周有光.朝闻道集[M].北京:世纪图书出版公司,2010.

[10]王扬.《河殇》大讨论述评[J].文艺理论与批判,1989(3).

[11]尹曙生.谢富治与“枫桥经验”[J].炎黄春秋,2014(7).

[12]应克复.社会主义的世纪遗产[J].炎黄春秋,2009(5).

[13]陈林,林德山.第三条道路——世纪之交的西方政治变革[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

[14]梅荣政,杨瑞.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与危害[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

[15]邵纯.对“列强”要具体分析[J].书屋,2008(3).

[16]刘晓波.启蒙的悲剧——“五四”运动批判[J].华人世界,1989(3).

[17]梅荣政,张晓红.论新自由主义思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8]杜导正.新民主主义的回归与发展[J].炎黄春秋,2009(4).

[19]谢韬.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J].炎黄春秋,2007(2).

[20]张绪山.毛泽东棋局中的鲁迅——从“假如鲁迅还活着”说起[J].炎黄春秋,2009(6).

[21]本刊编辑部.对历史、现实与改革的看法[J].炎黄春秋,2013(4).

[22]张耀杰.辛亥建国的上海往事[J].随笔,2010(2).

[23]杨军.“历史虚无主义不存在”吗? [J].红旗文稿,2014(18).

[24]李泽厚.开辟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新阶段[N].文汇报,1986-12-30.

[25]易杰雄.对近代中国性质公认提法的质疑[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3).

[26]梁柱.历史虚无主义评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7]杨军.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最新表现形态[J].人民论坛,2015(9)下.

[28]李艳艳.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新特征[J].思想教育研究,2015(7).

[29]田居俭.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J].求是,2013(19).

[30]高玉凌.新民主主义中没有民主的概念[J].炎黄春秋,2012(4).

[31]杨天石.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Ⅱ[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0.

[32]杨军,梅荣政.历史虚无主义批判:理论和方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

[33]龚书铎.历史虚无主义二题[J].高校理论战线,2005(5).

[34]海德格尔选集:下卷[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35]李方祥.维护毛泽东的历史地位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关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2).

[36]梁柱,龚书铎.警惕历史虚无主义思潮[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7][英]鲍曼.流动的现代性[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8]刘书林.认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真实用意[J].求是,2015(9).

[39]龚自珍全集: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9.

[40]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N].人民日报,2013-07-22(3-4).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思潮革命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必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维新思潮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文革” 后期的民间批判思潮(1968~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