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侯方域入清后的诗歌创作

2015-08-15臧守刚

关键词:故国杜甫诗人

臧守刚

(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 如皋 226500)

侯方域是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以古文创作而著名,有《壮悔堂文集》。他亦工诗,早年有诗集《晋斋》,宜兴文人任元祥读其诗集称赞侯方域“才方终、贾,气敌邹、枚”[1]。诗坛巨擘钱谦益亦称赞其诗“俊快雄浑,有声有色”[2](P1001)。他有《四忆堂诗集》六卷400 余首诗歌传世,其中顺治二年乙酉以后创作的诗歌有250 首,诗体除了格律诗,还有咏史怀古诗、乐府旧题诗以及歌行体诗共70 余首,显示了诗人旺盛的创作热情。其诗歌思想内容丰富,感情复杂而深沉,记录了诗人明亡后真实而矛盾的心境,艺术上崇尚杜甫,以诗存史,雄浑沉郁,多用比兴手法寄予其深刻的情感,形成了深沉、含蓄的艺术风格。

顺治八年,他参加河南乡试,成为他人生中一个抹不去的污点。侯方域应试是自愿主动还是被迫,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本文以侯方域入清后创作的诗歌为研讨文本,希望读其诗,知其人,借此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进而对他做出比较公允的评价。

一、诗歌思想内容

(一) 出世入世的矛盾

1. 归隐田园的闲适

顺治二年重阳,诗人作《九日登高》,以“乘兴亦知沧浪好,故园会见扫欃枪”诗句表达了归隐故乡的迫切愿望。是年冬,方域自江南返乡,途经安徽凤阳,看到明王朝的祖陵鼠蛇出没一片苍凉,作《过凤阳陵园》,有“禾黍君臣泪,衣冠战征尘。普天觇王气,固矣采薇人”之句。诗人感慨朱明气数已尽,表示自己要做采薇人,流露出归隐的决心。顺治三年,侯方域作《村西草堂歌》,自诩“蓬门颇有五柳风”,体现了其归隐的志趣。在此期间诗歌中经常出现“张翰、沧浪、采薇、鹿门、五柳、彭泽、渔翁”等隐居的意象符号,如“种我彭泽田,八口有余稻”(《寄陈子山中》其三),“过江哀庾信,种柳学陶潜”( 《漫兴》其四)。表现诗人隐居情怀的代表作当推《漫兴四首》,诗云“斟酌惭充隐,天心适我容”,“村居耽僻性,即此遂吾初”,说明归隐是自己的志向。这类作品还有《幽栖》《遁迹》等,赞美隐居的环境幽静宛如世外桃源,恬静而美好: “雪稻村舂白,霜渔细鲙松”,歌颂“高卧到羲皇”( 《旧业》其四) 的隐居生活,体现了诗人闲适安逸的隐居心境。

2. 关心时局的忧思

但是在遁世归隐的背后,诗人内心却时时流露出焦灼的情绪。他对南方充满了关注,因为南方有他的朋友在战斗,有明王朝的宗室建立的政权在抗清,所以其诗作中时常表现出南望的忧思之情。顺治二年作《寄怀陈黄门子龙》云: “庾信老年最愁绝,徒将诗赋望江南。”诗人以南朝诗人庾信自比,含蓄地流露对南方友人的殷切牵挂之情。顺治三年,陈子龙在苏州太湖兴义兵抗清,侯方域作《得姑苏消息二首》,表达对好友的期许和担忧。明亡后明宗室在南方先后建立了鲁王、唐王及桂王政权,继续从事抗清斗争,诗人对之充满了期盼: “间关睹方物,南望亦悠哉”(《兰至》),诗句以含蓄曲折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对南明宗室深切的向往之情。可是,随着清军的南下,南明宗室不仅无力恢复中原,甚至自身难保。诗人用“周宗偏霸业,不复问京西”( 《得姑苏消息》) 暗示了对南明宗室偏安一隅的忧虑,以“几回心力破,不敢问皇天”(《除夜四首》之四) 道出自己难言的失望之情。

(二) 思念故国的深情

明亡后侯方域虽然选择归隐,但是常常触景生情,睹物伤怀,流露出望帝思蜀之情和杜鹃啼血之悲,故国之情炽热深沉。

1. 时令变迁,触景伤怀

亡国后,侯方域对时令的变迁特别敏感,连续写了冬至、除夕、初一等诗作,寄托自己故国情怀。顺治二年冬至,侯方域创作《长至》诗云: “寄情聊作少年游,长至寻春古陌头。东望烽烟终影国,中悬日月自神州。”侯方域寻春,望到的却是神州故丘,思念故国之情可想而知。顺治二年除夕夜,侯方域思绪万千,夜不能寐,作《除夜四首》。其四云: “荒村仍建子,旧历已编年。”侯方域写荒村野人不知王朝更替仍尊旧朝历法,实则寄予其对故国的眷恋。顺治三年作《正月初一日雪》: “回首千村还缟素,扪心人口且炊烟。清才作赋惭今日,应节飞花似去年。”侯方域目睹大雪,联想到去年大明亡国千村缟素,沉痛之情不言而喻。新春来临万象更新,侯方域却愁绪满怀,作《春兴》八首,多有故国之思。其三: “燕子归时仍旧巷,雨花落处是荒台。”写春来秦淮,雨花台荒芜,表现明亡后南京之荒凉。其五: “新蒲细柳年年在,指点陈隋略丧亡。”以陈隋之亡代指明朝之亡,自然流露出哀痛故国之情。

2. 故国遗存,一往情深

前朝的江山遗物更能激发侯方域的爱国热情。顺治九年,侯方域赴江南经过镇江、姑苏州、檇李等地,风景不殊,山河有异,诗人故国重游,感慨而作《过江秋咏八首》,抒发其对故国的无限深情。其五咏建业: “三秋遥想埋弓处,不信钟山王气收”,流露出对明朝中兴的渴望,因为此时南方桂王政权仍在延续明王朝的江山。“南极不妨为北斗,漫开老眼望京华。”(其四) 王树林注释: “南极,国家南方最远之处,此处当指广西的晚明政权。”[3](P397)侯方域这句话非常大胆,居然要奉桂王政权为朝廷,难怪诗作后来被清廷作为禁书强令销毁。

侯方域还写了不少吟咏前朝遗物的诗作,宣泄其沉痛的故国情怀。顺治二年冬,侯方域看到崇祯十二年曾见过的画作,有感而发,作《观赵十一娘画幽兰行并序》,抒发其浓烈的故国之思。顺治九年,侯方域在宜兴见到明宣宗的御笔画作,百感交集,作《章皇帝御笔歌》,结尾以“甲申长安勋贵人,不忆列宗与二祖”痛批明末投降的官僚为了富贵忘记了祖宗,言辞激烈。侯方域在陈贞慧家饮酒,所用鹦鹉啄金杯乃明代成化年遗物,侯方域睹物伤情,吞声痛哭,作《鹦鹉啄金杯歌》,抒发了亡国臣民的悲痛之情。

(三) 寄赠怀人的真情

侯方域一生交友广泛,创作了大量的唱和应酬、赠别怀人之作,入清后这类作品接近百首,是研究侯方域交游及思想感情的重要资料。他交游的人有清朝官员、降清的前明官员,有当年的复社社友,还有雪苑社的社友。这类作品特别能流露出侯方域的真情,从情感内容上来看,除了赠别离叙旧情及一般应酬之外,还有两类情感值得关注。

1. 砥砺气节

侯方域在明亡后选择隐居不仕,所以特别重视气节。他在和朋友寄赠的作品中有许多是砥砺气节的。王相业曾与侯方域同在兴平军中共事,二人相约不仕新朝。侯方域有《寄泗上王二丈》诗,“莫怪阿奴寄狂语,故人原自眷修名”,提醒故人莫忘旧约珍惜气节。他致信陈贞慧,以“烈士重暮年,收之正复好”( 《寄陈子山中》)来和老友共勉,坚持晚节。顺治九年,吴伟业被推荐出山,侯方域闻讯后写信并赋诗,要求“少年学士今白首,珍重侯嬴赠一言”( 《寄吴詹事》),建议他守节不仕。

侯方域对于不仕清朝的人多有赞誉。无锡吴汉若为复社人,明亡后不仕,侯方域有《赠吴汉若》诗: “刘表先声好,华歆晚节分”,用历史上的刘表、华歆晚节不终来表达对吴汉若坚持节操的钦佩之意。许山子是苏州人,明亡后自甘贫贱而不仕,侯方域以“汉家今运尽,曾识几才贤?”(《赠许山子》) 相赠,以汉朝喻明朝,赞美许山子可贵的气节意识。姜如须是山东莱阳人,明朝官员,明亡后隐居苏州。顺治九年,侯方域访问苏州,作《夜泊姜如须》,用“当年过江第一人,何事混作荆蛮民”来赞扬其守节不仕的品格。

2. 哀悼亡友

侯方域对朋友怀有真挚的感情,对不幸早亡的朋友他都有诗悼念。入清后有十一首悼亡友诗,其中最沉痛动人的作品是《哀辞九章》,哀悼其师长辈倪元璐、周凤翔、练国事,朋友辈张溥、吴应箕等共九人。他们有的怀才不遇英年早逝,有的抗清而死以身殉国。侯方域怀着崇高的敬意和无比的悲痛,赞美他们慷慨赴难的忠义精神。史可法以弱兵守扬州,最终死节。侯方域缅怀其壮举,用“呜呼相公贤,汗青照凿凿”直抒胸臆,赞许史可法的气节青史留名光照千秋。陈子龙抗清不屈而死,侯方域以“断颈何足惜,固其含笑受”诗句表现其感人的气节。李雯字舒章,几社名士,后来因屈节仕清羞愧而死。侯方域哀其遭遇,能体会其艰难的处境: “我今朱颜丑,何以归故乡?郁陶发病死,谁当谅舒章!”侯方域参加顺治八年乡试或许与李雯被迫仕清有相似之处,所以才有惺惺相惜之意。郭晋炘评价侯方域“哀舒章,实不啻自哀也”[4](P1810),可谓知人之论。

二、诗歌艺术特征

(一) 博大雄浑、沉郁顿挫

雪苑社成员诗歌创作以杜甫为旗帜,自觉地承担起振兴风雅的历史责任。他们推崇侯方域之诗是学杜甫的集大成者,贾开宗说: “若侯子者,可谓知杜甫者矣,可谓知道矣。”(《四忆堂诗集序》) 侯方域诗歌创作形式上有明显的杜甫诗痕,其仿杜诗歌有《观赵十一娘画幽兰行并序》《春兴》《后春兴》《过江秋咏》《哀辞九章》等,皆气象万千,境界雄浑,情感沉痛,真挚动人。贾开宗评价《过江秋咏》八首曰: “此与少陵《秋兴》八首果有分别否? 读者须放开眼孔,莫谓今人必不逮古也。”虽然不乏溢美之词,但是也说明侯方域学杜有成。“残稿谁收四忆堂,也曾学杜得津梁”[4](P1810)。后世的这句评语也足以证明之。

侯方域学习杜甫,除了能巧妙地模仿、借鉴、化用杜诗语句,更在于他能学习杜甫的家国情怀,吟咏之间,感慨寄怀,能学习杜甫博大雄浑、沉郁顿挫的艺术特色。因为侯方域经历明末江山易主家破国亡的切肤之痛,对杜甫的诗作有了深切的体会,在情感上更贴近杜甫。他的诗歌表达的是其独特的个性化的真实情感体验,痛悼故国亡友的诗歌感情沉郁有力,写景咏史类的诗歌情感含蓄,感慨良多。通过学习,他对诗歌艺术创作也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说: “夫为诗之道,格调欲雄放,意思欲含蓄,神韵欲闲远,骨采欲苍坚,波澜欲顿挫,境界欲如深山大泽,章法欲清空一气。”(《陈其年诗序》) 其入清后的诗作内容气象博大、境界高远,情感炽热、深沉含蓄,体现了他的艺术追求。

(二) 善用比兴,含蓄蕴藉

侯方域入清后的诗作,善于借助比兴手法,寄托情怀,形成了含蓄蕴藉的风格。其思念故国虽然有痛快淋漓之篇,但是更多的是通过比喻象征等手法来表达。诗人经常以汉室衰废喻明廷灭亡,以庾信思南方比自己对南明的思念,以杜甫之愁来暗示自己的故国愁思。诗人还常以美人比喻明朝,以男女相思之情比喻自己的故国情怀。顺治三年作的《咏怀》第五首云: “南方有美人,永矢发清歌”( 《咏怀诗》之五),用“美人”暗喻南方明宗室政权,表达自己殷切的向往之意。《杨花篇》云:“君心轻于杨,妾意浓于花。相猜不相离,不如绝萌芽。起坐白玉堂,倦卧红牙床。一春九十日,总为尔飘杨。”写男女相思,实则语意双关。“朝宗于明末,自恃其才,然不为朝廷所用。明亡之后,在清廷的迫害下,愈加思念故国,此借写男女思情以抒其怀也”[3](P347)。

侯方域有一组古乐府诗十首,善于比喻来寄托怀抱。《杜鹃行》写杜宇思蜀情深,天帝告诫曰: “尔今有翅可高飞,幸此众眼尚模糊。若更徘徊思往事,转恐分明射而雏。”说明思念故国之意太明显,必然会惹来杀身之祸。联系清初统治者对忠于明朝士人的高压迫害政策,朝宗此诗的言外之意是不言而喻的。《行路难》写君游东海我隐南山,东海水干,南山红猩善人言,“我闻人言面死灰”,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归隐后畏惧祸害的心迹。清初,侯方域被多次逼迫出仕,诗人“叹息虚名累,当衢有荐章”( 《村居和徐五作肃》其三),更感慨“汉家公子五陵尽,魏帝词人七步多”(《回首》),暗示了自己艰难的人生处境。

(三) 咏史抒怀,借古讽今

侯方域入清后诗作常取材历史,或效阮籍作《咏怀》,或仿左思咏史怀古,曲折其笔,含蓄表意,寄托其深深的感慨。《咏怀》第十九首咏战马,主将战死,战马眷恋主人,宁死不食新朝天子之粟,诗人讴歌其忠义,并呼吁人能学习其品格: “君子师万物,呜呼戒苟且。”二十一首写杨布素衣出门,缁衣而归,其狗见之而吠,诗云: “狂吠出至诚,好恶无良欺。人生感故旧,乃不辨素缁。”狗吠生人,马恋故主,皆因其有忠义之心,诗人咏犬马而感慨世人不辨黑白,用意深长。《咏史》之四咏豫让报恩,赞美其“士为知己者死”的忠义品格。

西汉的孔光、刘歆皆有美名,后来贪图富贵都背叛汉朝成为新朝的大臣,诗人《咏史》之五感慨道: “贤者贵守节,慎终如其始。嗟哉歆与光,新室竟误尔。”惋惜二人晚节不保,实则借史讽今,批判了现实中叛明降清的失节者。《陌上桑》是古乐府的名篇,诗歌盛赞罗敷的美貌和操守,侯方域反其义而作《白头吟》四解,其二云: “夫本朱门子,日矜娶罗敷。罗敷悦使君,愿随入上都。”王树林注释曰: “此诗以夫妇喻君臣也。夫(朱门子,明为朱氏王朝) 妇(罗敷),指明之君臣; 使君,清也。”[3](P349)诗人此作,含蓄蕴藉,对大明的失节臣僚的讽刺意味却非常强烈。

综观侯方域入清后的诗歌创作,思想内容丰富,情感深沉含蓄,真实地记录了他复杂矛盾的心路历程,寄寓了他对故国和亡友的无限深情,也表达了他对节操的坚持和推崇。侯方域在明末清初的文人中很有代表性,他没有像抗清志士们那样慷慨而死,也没有像清初遗民那样坚决与清政府不合作,更没有向清廷摇尾乞怜。他重视气节,又有着致命的软弱性,他的心理是矛盾而复杂的,他的情感是真诚而痛苦的。通过对他的诗歌品读,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封建社会文人内心的苦闷与彷徨,感受他灵魂深处的痛苦与挣扎,从而了解一个真实的侯方域形象。如果因为他参加了一次乡试(不管是主动还是被迫) 就将他定性为“变节”文人,认为他大节有亏,这样的结论对他而言显然是很不公平的。

[1]任元祥.鸣鹤堂文集[M].光绪己丑仲春重刊本.

[2]钱谦益.牧斋初学集:卷三十五[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3]王树林.侯方域诗集校笺[M].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

[4]钱仲联. 清诗纪事[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

猜你喜欢

故国杜甫诗人
从宋初笔记看江南士大夫的“故国情怀”——以《南唐近事》《江南别录》等为例
故国·青铜
杜甫改诗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故国·青铜
杜甫与五柳鱼
杜甫的维稳观
故国(组诗)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