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产业集群层次协同发展

2015-08-15董少军

关键词:集群产业链要素

杨 斌,董少军,刘 倩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一、产业集群及其协同发展的内涵

(一)产业集群概念界定

产业集群研究始于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1],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首次对英国专业工业部门的地理集聚现象进行了描述,并将其称为“产业区”[2]。1990年,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首次明确提出“产业集群”的概念[3],创立了产业集群理论,并将产业集群界定为“在某一特定区域内的公司及其相关机构,因共用性和互补性而形成的地理上接近的相互联系的群体”[4]。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国内外学者从经济学、管理学、系统演化学、生态群落学以及新经济社会学等学科角度[1],分别从宏观、中观以及微观层面对产业集群展开研究,不断丰富了产业集群研究的理论基础。产业集群作为处于市场机制与企业机制中间的组织形式,其特征主要体现为空间的集聚性、结构的根植性、组织的中间性、发展的竞合性等方面。

(二)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内涵

协同作为协同学的核心概念,是指在一定的外部环境下,构成系统的各子系统或者要素通过特定的正式或者非正式方式进行相互协调与相互合作,追求系统整体功能的最大化的集体行为或者结构状态。协同作为系统演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既体现了子系统或者要素间协作的动态过程,也体现了系统协同过程所需达到的预期结果[5]。根据自组织理论与耗散结构理论,系统由无序向有序状态发展以及系统协同效应的发挥,需要具备以下基本条件[6](P234-238):系统必须是开放的、远离平衡状态的以及相互作用必须是非线性的。

产业集群作为特定区域范围内产业发展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符合“耗散结构”的基本要求,也即具备协同发展的前提条件。结合产业集群的特征以及协同发展的内涵,笔者认为,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是指在特定区域范围与外部环境作用下,集群通过控制与协调集群各子系统以及内部要素之间的独立运动与关联运动,使要素间的关联运动在集群发展中占支配地位,从而推动集群由低级到高级、无序向有序的转变,最终实现产业集群“协同共生、互惠共赢”的发展格局。

二、产业集群“点—线—面”层次协同发展系统构建

(一)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基本思路

根据协同学相关理论,系统协同发展主要由初级协同与高级协同两个发展阶段构成[7](P13-18)。结合产业集群的特征以及协同发展的过程,本文将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划分为初级协同发展与高级协同发展两个基本阶段。在本文的研究中,经济要素主要是指主体要素与生产要素。本文以“点—线—面”为协同发展体系构建视角,并将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界定为核心企业协同发展—产业链协同发展—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层次发展体系。其中,“点协同”对应初级协同发展阶段,“线协同”和“面协同”共同构成高级协同发展阶段。“点协同”是指核心企业的协同发展,包含发展目标协同、管理职能协同、企业文化协同等。 “线协同”是指产业链主体要素与产业过程的协同发展,是经济要素间关联运动协同的过程,包括核心企业与相关企业协同发展、核心企业与其他主体协同发展以及产业过程协同发展。“面协同”则是指集群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关联活动所形成的产业集群协同与区域范围内以集群协同为基础形成的区域经济协同。

(二)点协同——核心企业协同发展

核心企业协同发展作为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首要环节,包括目标协同、文化协同、职能协同、资源协同以及制度协同[8](P106-111)。一是目标协同。企业的发展需要以企业战略目标作为决策依据与行为导向,核心企业的协同发展应以企业的发展战略与长远目标为指导,统筹兼顾企业战略目标、企业协同发展目标、企业部门目标以及企业员工目标,实现企业目标的协同。二是文化协同。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经营理念、经营行为与企业形象的总和。企业的协同发展需要企业文化的支撑,同时也推动着企业文化的发展。三是职能协同。企业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企业各部门职能的有效履行,因此,核心企业应将协同发展的目标细化并落实到各部门,通过对部门及员工行为的控制与监督,保证企业目标的有效实施。四是资源协同。资源作为企业发展与竞争力形成所必需的物质基础与支撑条件,在资源稀缺且有限的前提下,如何实现企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是企业协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五是制度协同。企业的有序运转需要完善的制度建设作为保障,因此,核心企业应通过构建与完善与企业战略相协同的保障机制,以此来规范与约束部门及员工的协同行为,使协同效应在企业内部能到充分体现。

(三)线协同——产业链协同发展

产业链协同发展作为是产业集群协同最为重要的环节,包括产业链主体要素协同与产业过程协同两个方面。一是主体要素协同。产业链协同发展涉及的主体要素包括核心企业、上游企业、下游企业、互补品企业、竞争者、潜在竞争者以及目标客户等。主体要素的协同强调的是要素间关联运动的相互协调与相互合作,注重的是相关利益主体经济关系的统筹与促进。核心企业作为产业集群协同最重要的主体要素,应充分发挥其在产业链中的主导优势,通过统筹与处理好利益相关者间的关联运动,实现产业集群在主体要素层面的协同发展,促进集群协同与区域协同动力机制的形成与集聚效应的发挥。主体要素的协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以产业链为主线的核心企业与上游企业、下游企业、互补品企业的协同发展。通过产业链主体要素间的整合与协同,一方面可以提升核心企业、上游企业、下游企业以及互补品企业的比较优势,形成强大的产业链竞争优势与集群品牌效应,同时可以充分整合产业链生产要素,提高资源在主体间配置的效率,减少交易成本,通过产业链的前向协同与后向协同以及横向协同与纵向协同实现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其次,以产业环境为主线的核心企业与竞争者、潜在竞争者以及目标客户的协同发展。产业环境作为产业链运行的外部环境,产业链主体要素在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的同时,应强调产业链主体与产业环境主体的协同,通过主体要素间的协同带动产业链与产业环境的协同,从而实现产业链竞争优势的整体提升。二是产业过程协同。根据价值链理论,企业价值活动由基本活动与辅助活动构成,基本活动包括生产、营销、销售、服务以及内勤等,辅助活动则涉及人力资源、基础设施、采购以及技术开发等。产业过程协同是指核心企业在主体要素协同的基础上,以价值链为主线,通过基础活动与辅助活动的整合,实现产业过程的协同。核心企业通过集聚效应将集群主体与资源进行整合配置,依据产业链对上游产业与下游产业活动进行前向一体化与后向一体化,同时以人力资源、技术开发、基础设施等作为产业过程协同的支撑,从而实现生产、营销、销售、服务以及内勤等产业过程的标准化与一体化。

(四)面协同——产业集群协同发展

产业集群作为在特定区域范围内,以集群主体要素为“点”、以产业链为“线”、在一定外部环境作用下所形成的“面”,其协同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点协同”与“线协同”实现“面协同”,并以“面协同”为基础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实现。面协同作为产业集群高级协同发展阶段的结果,其主要包括产业集群协同与区域发展协同。一是产业集群协同。产业集群协同是指通过集群内主体要素以及产业过程的协同发展,使经济要素间的关联运动模式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主导参序量,并借助集群内主体要素间的竞合关系,推动产业集群有序、稳定以及可持续结构状态的实现的过程。产业集群协同包含集群与相关机构协同以及集群与外部环境协同两个方面。首先,集群内部主体与相关机构的协同。集群的相关机构主要涉及大学、科研机构、政府以及服务性机构等。集群的发展既需要从大学及科研机构获取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科技人才,也需要政府政策及资金的支持,还需要各类服务性机构提供配套的产业服务。因此,核心企业应综合采用产学研、政产学、政产学研以及政产学研介等模式,推动集群内部主体与相关机构协同的实现,从而保证产业活动的顺利有序开展。其次,集群与外部环境的协同。集群空间的集聚性以及组织的根植性,决定了集群发展必须重视与强调外部环境的作用与影响。产业集群在协同发展过程中,既需要从外部环境中获取物质资源与进行能量交换,也需要根据外部经济、政治、社会以及文化环境对集群行为进行调整,追求产业集群发展与外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区域经济协同。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宏观层面上看,区域经济协同在一定程度上是产业集群间协同发展的最优结果。区域经济系统在一定的外部环境下,可依托产业集群协同,通过产业融合发展、产业调整以及产业升级等方式,采用“集群A+集群B”及“集群主导产业A+产业B”等模式,实现生产要素跨集群以及区域的自由流动,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与升级,并以产业结构整合区域发展其他要素,最终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三、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实施路径

(一)调动主体要素的积极性,构建多主体的协同参与机制

主体要素作为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参与者与实践者,通过主体要素间的独立运动与关联运动,在相互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中使序参量凸显并支配集群的协同发展状态,推动产业集群整体功能最大化的实现。因此,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实施,需以调动主体要素的积极性为出发点,以核心企业为主导,以产业链为主线,实现核心企业与上游企业、下游企业、互补品企业的协同,并以此为基础推动产业链与产业环境的协同,提升产业链的竞争优势。同时,以价值链为基础,对产业基础活动与辅助活动进行协同,并以大学、科研院、政府以及服务性机构为支撑,发挥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与拉拔效应,实现产业集群内部主体要素与外部环境的协同发展,提高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与创新能力。

(二)发挥社会资本的联结作用,搭建信任互助的协同网络机制

产业集群主体要素间关联运动的频率与强度,一方面是主体间经济利益的驱动,但更重要的是受主体间社会资本网络联结作用的影响。社会资本作为存在于产业集群主体间的无形资本,通过以信任合作为基础的网络体系加强主体间的交流与协作,并通过互惠性规范对主体的独立行为以及主体间的关联行为进行规范与约束,从而保障主体间协同发展的有效进行。产业集群信任互助协同网络机制的搭建,首先,需要集群主体的战略目标、价值理念以及行为方式在协同发展层面上的统一,从而形成强大的内生驱动力。其次,在单个主体经济活动以及多个主体间的产业活动中,应重视信任互助在协同发展中作用,实现产业集群由基于契约关系的技术创新网络协同结构向基于信任关系的社会创新网络协同结构转变[9](P26-30)。再次,在产业集群协同发展过程中建立完善的互惠性规范制度,对产业集群主体的独立行为以及主体间的协同行为进行约束与规范,保障社会资本联结效用的充分发挥。

(三)有效发挥政府引导职能,健全集群协同发展的保障机制

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有序推进,需要健全的保障机制作为支撑。政府作为保障机制的定制者与实施者,应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建立健全集群政策体系,综合运用集群扶持政策、促进政策与规制政策[10](P16-22),解决产业集群在协同发展过程中的市场失灵与系统失灵,优化集群协同发展的动力机制,改善集群发展环境。其次,政府在与集群主体充分协作的基础上,构建完善的监督与反馈机制,对主体要素协同与产业过程协同进行监督与管理,同时借助有效的反馈机制实现信息的上传下达,解决信息的不对称问题。再次,政府与核心企业应发挥大众媒体的舆论导向功能,为企业创新与集群协同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并通过有效的制度法规建设,对协同发展的各环节以及产群主体的行为进行规范,保障集群协同政策的有效实施。

[1]唐凯江,蒋永穆.产业集群演化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英]阿弗里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廉运杰,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3][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4][美]迈克尔·波特.区位、集群与公司战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德]H.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凌复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6]黄润荣,任光耀.耗散结构与协同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7]王力年,腾福星.论区域经济系统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及推进原则[J].工业技术经济,2012(2).

[8]马伟,王庆金.协同创新视角下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4(7).

[9]范太胜.基于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8(7).

[10]李兴旺,郭毅.产业集群政策的作用机理及模型构建[J].财经问题研究,2014(3).

猜你喜欢

集群产业链要素
筑牢产业链安全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