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生视角看大学生学习倦怠现象的成因

2015-08-15杨红君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大学大学生老师

杨红君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育科学系,湖南娄底417000)

学习倦怠(Learning burnout),起源于对职业倦怠的研究,是指由于学习压力或缺乏学习兴趣而对学习感到厌倦的消极态度和行为[1]632。学习倦怠包括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和成就感低三个维度,具体可表现为大学生常见的课堂情绪倦怠、沮丧、对学习缺乏兴趣、迟到、早退、逃课、上课不听课、不交作业等行为[2]。

已有研究显示,大学生学习倦怠现象普遍存在,并表现出男生比女生严重、理科生比文科生严重的现状。大学生学习倦怠主要与人格、自尊、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积极心理资本等个体自身因素存在显著相关[3-8]。在杨红君等关于大学生学生倦怠与成人依恋的关系研究中也发现,大学生学习倦怠与成人依恋显著相关[9]831。依恋自我模型(个体对自我价值的预期)与学习倦怠关系密切;而依恋他人模型(个体对他人可靠性的预期)与学习倦怠没有显著相关,因此大学生学习倦怠可能更多地与“自己”有关,而与“他人”无关。

对于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成因,已有研究者进行相关探讨,但鲜少有人从学生视角来考虑这一问题。本研究拟在前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316名地方院校在校大学生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并采用扎根理论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以考察学生视角下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成因,并进一步考察学生“自己”在学习倦怠中的作用。

一 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以某地方院校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方便取样,随机发放问卷350份,获取有效问卷316份,有效率为90.29%。其中男生51人,女生264人,1人性别资料缺失;文科生122人,理科生194人。

(二)方法

1.开放式问卷调查

一方面通过进入大学生群体中与其一起互动、观察,并结合个别交谈的方式对大学生群体的学习倦怠情况进行了解;另一方面通过开放式问题“亲爱的同学,目前大学生普遍反应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学习倦怠现象,你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有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帮助老师和同学们改变这一现状呢?”对其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该开放式问题需要被试学生在完成了连榕等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1]之后随即作答,这样有助于其对学习倦怠现象具体表现的掌握,并在此基础上对所研究的问题有更为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2.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首先,对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所获取的资料进行逐字抄誊,并对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进行集中整理,使之成文本形式。其次,对所得文本资料进行逐级编码:①开放式编码。反复阅读文本以获得对文本的整体感,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不同的意义单元,并对意义单元进行命名和形成类属。②围绕开放式编码中形成的类属,寻找相关关系,从而使得各类属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具体、明晰,形成更具有统领性概念的轴心编码。③通过不断比较的方法,将相关的类属联系起来,剔除关联不够紧密的类属,形成核心编码。在整个编码过程中,研究者不断地返回文本来明晰每个概念类属的涵义,将不同的概念和类属进行重新归纳和析出[10]。

二 结果

研究显示,学生视角下的大学生学习倦怠成因主要涉及兴趣、目标、自主和教学四个方面。

(一)兴趣:学习兴趣缺乏,学习观念转变,生活重心转移

调查显示,学生普遍反应对学习不感兴趣。有110名大学生直接提到“兴趣”方面的原因,并涉及学习、专业、课程内容、老师风格等几个方面。具体表述如:“对学习不感兴趣”,“对本专业不感兴趣,认为日后这些知识毫无用处”,“学习内容比较枯燥无趣,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老师上课枯燥、空洞,无法引起大家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还有28位同学间接提到以上几个兴趣方面的原因,如:“学生本身的态度”,“自己不愿意学”,“专业不是自己喜欢的”,“很多人的专业被调剂,所学专业并不是自己喜欢的”,“感觉就职方向与专业不对口,也就是专业知识用处不大”,“学到的东西,感觉不怎么符合自己的需求”等。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对学习、专业、课程内容及老师风格等兴趣缺乏之外,大学生的兴趣发生转移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有69位同学提到,进入大学之后,同学们的学习观念都发生了改变,学习变得不再是第一位重要的事情,学习以外的生活才是他们关注的重心所在。具体表述如:“兴趣的转移,有其它事要做”,“学生个人对大学观念的转变”,“读书的时间太长了,都长大了,有了各种各样关于自己理想的想法,有的同学就没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了”,“大学前的应试教育给学生造成的心理负担过重,导致来到大学学习产生如释重负的感觉”,“在长期的应试教育后很难控制自己,觉得大学就不应该努力学习了”,“我认为是因为大学里的学习内容并不是每个人心中想象的那样,大多数人进入大学后,可能抱有的并不是学习的心态而是玩,自然会产生厌学心理”,“高中繁重的作业压力结束后,大家都认为大学是个放松的时期”,“学生的惰性心理,认为大学学习是学习的终点站”,“高中灌输的大学美好论使得大家普遍认为大学是自由的,是不用刻苦学习的”,“大学生日益增强的自我意识,以及对自由的向往”,“大学生对外边世界向往比较大”,“大学生逐步感受到外部世界的精彩,觉得学习很枯燥无用”,“很多社会现象吸引着现在的大学生”,“诱惑太多,花费大量时间在其它事情上”,“爱情牵绊事业、工作”,“网络等占用太多时间”,“社会上的活动参与太多,过早社会化”,“大学生普遍在外兼职,放松了学业”,“课余生活太丰富,对学习精力不够”等等。

(二)目标:理论脱离实践,学习无用论盛行,学习目标不明确

有77名学生明确提到,大学学习理论脱离实践,学习无用论盛行,导致学生出现学习倦怠现象。具体表述如:“老师上课很枯燥,教授的内容实用性很差”,“上课一味讲书本上的知识,无课外延伸”,“有的老师照着教材读并无拓展,没有联系生活,让学生感到迷茫(想听却听不懂)或干脆不听而看别的书”,“似乎书本理论知识太过脱离实践”,“理论过多,实践太少,学生无法发现学习的乐趣,更多被课本、应试压垮”,“所学的专业理论性太强,且跟不上现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现状,感觉所学的知识没用”,“无论什么专业,无法学以致用到生活中去”,“很少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种应试教育,让同学们把过多的精力和时间花在只要实践就可掌握的理论知识上”,“学到的知识不能用于实践”,“学生们没有真正感受到所学知识的魅力,也可以说不知道所学知识有何用”,“课程不喜欢,对将来用途不大”,“有些专业课程对大学生的未来职业没起一点作用”,“觉得学习没有什么出路”,“由于就业压力,很多学生毕业后均未从事与专业对口的工作”,“根据已从校园步入社会的同学描述,毕业后到社会上找工作的压力很大,而且有一半以上的大学生所找工作与自己所学专业根本不对口,以至于许多在校生认为读大学对自己未来就业毫无帮助”,“学习不再是成功的唯一出路,且大多学生学习是为了找一份好的工作,但毕业之后出现的工作与专业不对口现象,让学生的学习动力减弱”,“看到有些学历比较低的同学也能找到好工作,认为读书没什么用”,“为了迎合社会的‘读书无用’言论”等等。

另有70名学生提到,内心迷茫、缺乏学习目标也是导致大学生产生学习倦怠的重要原因。高中及之前的学习是为了考大学,现在考上大学了,却不知道学了有什么用,甚至觉得学与不学都一样,学习目标不明确。具体表述如:“未来的不确定造成思想上的茫然,认为学习不重要”,“对未来没有明确的规划,对现有状况感到十分迷茫”,“在中学阶段努力学习的目的就是上大学,考上大学后,就突然有种失去目标的感觉”,“没有学习目的”,“对自己的前途不明确,没有坚定的目标”,“大学只是为了获得一个学位,并不像高考那样有明确的目标,不好好努力就考不上大学”,“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以为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或顺利毕业”,“感觉考试就是为了不挂科”,“对专业前景的不确定”,“前途渺茫,读书与不读书将来的生活仍是不确定的,使学习没有目标性和动力”,“这些学生的压力可能不够,学习动机不纯,有得过且过,拿到文凭即可的心理”等。或是受到家庭、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对于大学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产生偏差,如:“越来越多的人倾向做‘啃老族’,不知道社会压力”,“家里早就为他(她)铺好路,上大学只为混文凭”等等。

(三)自主:自制力弱,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氛围差

调查显示,有80名学生提到大学生活缺乏管束,自制力差、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由于大学之前的学习、生活都是在父母、老师的监督管教下进行的,如今进入大学,突然失去管束,许多学生一时无法适应这样的自主学习生活模式。

一方面,学生缺乏外在的管束。一旦进入大学,家长和老师都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不再管束,认为他们已经成年,可以自我约束了。表述如:“没有严格的学习制度”,“学校制度太松”,“学校管理不严”,“大学管制不像高中那么严格”,“大学环境轻松,并不像以前那样有压迫感,无人监督学习”,“没老师管”、“有些老师不像高中老师那样严格要求”等等。另一方面,学生又缺乏自我控制,自主学习能力极差。之前将近20年的高压管束,突然地放松,突然地自由,让学生普遍无法适应。表述如:“老师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缺乏管教,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大学的学习比较放松,学习时间比较少,玩的时间比较多,控制力好的同学会利用课余时间去学习,但自控能力差的同学就不能去好好学习”,“自制力缺乏”,“自我克制力差,玩心太重,忙于网络游戏、社会交际、恋爱……”,“学生在大学期间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态度”,“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总是被动地学习”,“学习主动性不强,总想着高中时代老师的引领,从而不会学习”,“学生个人自主学习能力差,而大学生恰恰需要的就是自主学习”,“没有适应大学自主学习的氛围”,“学生的自控能力不太好,习惯被学习,一下子变成主动学习,适应不过来”,“在上大学之前,我们所有的学习任务都是在老师和学校的安排和监督下完成的,所以大学生刚开始都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等等。

由于上述情况并非个别现象,而是普遍存在,因而导致大学生的整个学习氛围不浓、学习风气不佳。有32位同学明确提到学习氛围对大学生学习倦怠现象的影响,表述如:“环境影响,周围没有良好的氛围,学生也会受到影响”,“班级的学习氛围很重要”,“学生普遍都不学习,学习环境太差,学风不好”,“同学之间消极情绪会影响其他的同学,会觉得没有动力”,“一个意志不太坚定或对学习没有充分欲望的人,往往会受到身边人的影响,信念易动摇,就看你的交际圈是哪种类型的人”,“受旁人的影响,交往的朋友里,没有很爱学习的”,“别人这样,所以自己也这样”等等。

(四)教学:应试教育弊端凸显,课程内容枯燥乏味,教学模式单一

调查发现,有125名大学生提到应试教育模式对大学生学习倦怠的负面影响,其中包括考核方式、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几个方面。

首先,应试教育制度下,一切学习只为考试,导致学生对考试不满,对学习厌烦。具体表述如:“中国大学教育模式存在诸多弊端”,“我国教育制度存在弊端”,“应试教育的弊端”,“就是当今中国教育制度的失败”,“现代教育的枯燥性和专制型”,“机械化地学习让人厌烦,没有吸引人的地方”,“上大学了,还是应试教育,没意思,本来以为大学就不会是应试教育了,骗子!”,“只为考试而学”,“讨厌考试”,“大学考试制度存在固有的弊端,易造成混时间、混学分的现象”,“老师的应试教育或听不听课都无所谓”,“大学学习压力小,不认真学也可以考高分”,“大学生教育制度问题,到了考试老师画重点,上课听和没听一个样,还不如不听”,“大学考试是导火线,平时上课无压力,大学生的生活变得懒散,没有动力。但是面对大学中的课程考试和各种过级考试,使大学生不得不去学习,但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不自愿、被迫地完成任务,考试过后又回到渺茫的生活中”等等。

其次,应试教育制度下的课程设置与安排、课程内容以及教材选择不科学,与学生需求不符。表述如:“课程设置不科学”,“大学课程内容枯燥、乏味、缺乏新意”,“课程本身的吸引力不够”,“课程不是很有趣味性”,“学校课程的设置及教材的选择不是那么地合民意”,“概念性的知识太多”,“内容多而杂”,“课程有难度”,“有些专业课比较抽象,不易懂,引起学生抵触的心理”,“课程的安排不太符合学生自己想学的科目”,“课表安排不够科学,有时一天8节课,有时一天无课”,“连续上同一门课时间过长,教科书内容杂乱”,“我认为有些大学开设一些并不太必要的课程(比如学理科的开设语文课),有时这些课程造成学生自主学习时间过少”,“临近考研,学校开设太多的课程,造成学业负担重”,“我认为大三安排的课程少、不合理,上午两节、下午两节、很松散”,“课程数量太大,学习过于忙碌,没有时间”等等。

再者,应试教育制度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千篇一律,枯燥乏味,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倦怠。相关表述如:“老师上课的方式千篇一律”,“教学方法很枯燥”,“有的老师讲课挺古板,提不起同学们的积极性”,“对老师的上课方式反感”,“老师上课方式老套,没有吸引力,不能与学生互动”,“老师讲课的方法太死板,同学们都听厌倦了”,“上课比较枯燥”,“对老师而言,教学方法不能迎合学生的需求,对所教课程不热情”,“老师讲课不能引导学生学习”,“上课模式枯燥、单调,学习积极性受到抑制”,“课堂较沉闷,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老师赶进度,无法在课堂上进行较多的互动”,“部分老师讲课稍显枯燥,或学生认为难度大,进度跟不上”,“上课学习模式枯燥,理论性强、太抽象”,“师资力量不强”,“老师的水平还不能把枯燥的东西讲得比较生动”,“老师上课的方式还是同高中一样,与理想中的大学课堂存在差距”,“课堂模式单一,几乎完全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接受信息”,“学生觉得自己没有舞台展现自己”等等。

三 讨论

前期研究显示,大学生学习倦怠可能更多地与“自己”有关,而与“他人”无关[9]830。本研究根据扎根理论对开放式问卷调查所得文本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学生视角下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成因主要涉及兴趣、目标、自主、教学四个方面。前三个方面明显和学生自身直接相关,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兴趣、没有学习目标、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当属学生“自我”方面的原因。第四个方面——教学,主要是指应试教育制度及其之下相应考核方式、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对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消极作用。而仔细思量,应试教育制度下的教学,一切以考试为中心,忽视学生本身的重要性,没有“学生”,没有“人”,从另一个方面也突出了学习过程中学生“自我”的缺失,可以说,也当归属于学生“自我”方面的原因。因此,两项研究的结果可以说是一致的。

中国大学生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从小到大几乎都是被家长、老师牵着鼻子走,几乎没有自己思想的自由空间。因此,许多学生即使到了大学,还是不知道自己真正兴趣之所在,也才有了大量学生对自己报考的专业根本不感兴趣,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对什么感兴趣的现象。进入大学后,突然没有了家长和老师的指引与管束,就不知道如何安排学习,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为什么而学。同时,由于学生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的重压之下,除了学习就是学习,很少有适当的课外活动和兴趣发展,导致大部分学生长期过分压抑,一到大学就产生一种重获自由、终得解放的感觉,对应试教育有着一种极强的厌烦心理,只想出去“玩”。这也是应试教育的悲哀所在,教出来的是考试机器,却不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灵魂,当然更别提自己的兴趣、目标、理想了。从这个层面来说,学生的学习倦怠现象,更像是一种对应试教育的无声宣战,一种昭告自我存在的呐喊。

综上所述,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学习倦怠现象和学生的“自我”缺失有关。如果我们的教育能够不再“应试”,而是“育人”,相信大学学习又或是另一番景象。

[1]连榕,杨丽娴,吴兰花.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关系与量表编制[J].心理学报,2005,37(5):632-636.

[2]连榕,杨丽娴,吴兰花.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状况及其关系[J].心理科学,2006,29(1):47-51.

[3]郭彩琴,肖海雁,马存根.大学生学习倦怠与人格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9):1062-1064.

[4]时金献,谭亚梅.大学生学习倦怠与外显自尊、内隐自尊的相关性研究[J].心理科学,2008,31(3):736-737.

[5]孙丽丽,张晓瑜,张淑华.大学生学习倦怠、自尊与主管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6):629-631.

[6]付立菲,张阔.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与学习倦怠状况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11):1356-1359.

[7]王小新,苗晶磊.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自尊与学习倦怠关系的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92-196.

[8]石雷山,高峰强,王鹏,等.成就目标定向对学习倦怠的影响:学业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J].心理科学,2012,35(6):1393-1397.

[9]杨红君,高明,李国强,等.大学生学习倦怠与成人依恋的关系:自我模型的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1(5):829 -831.

[10]骆敏灵,熊卫,马旻,等.精神分裂症患者原生家庭互动模式的定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28(11):840-845.

猜你喜欢

大学大学生老师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