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策略
2015-08-15赵海鹏
赵海鹏
(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七道岭乡良图沟小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不竭的动力。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深厚的兴趣,才能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变“苦学”为“乐学”。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生动形象的事物容易产生兴趣。而数学是知识性有余而形象性不足的学科,传统的讲解、枯燥的计算很难让他们喜欢上数学课。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本人联系多年教学实际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要用一颗真诚的心去爱学生,才能了解学生,同时建立真正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就敢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不以貌取人,不以势取人,不以成绩取人,相信每一位学生的能力。凭着自己对学生的关心爱护,运用启发式教学去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对学生取得的一点一滴的进步都要及时表扬,从而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欲望。在课堂上要善于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即使答错了,也绝不讽刺、挖苦。要对学生投以赞许的目光,并鼓励他很勇敢,很善于思考问题。学生在这样良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敢想、敢问、敢回答。例如,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我先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有意渗透转化思想,借以暗示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接着用亲切、温和的语言对他们说:“那么圆可以转化为哪一个学过的图形呢?同学们可以在小组内剪一剪、拼一拼,试试看!哪怕是近似的图形也可以。一会儿各组比一比,看谁拼得好,拼得像。”学生在探究中思考,在观察中理解,在比较中归纳,终于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生好奇心强,愿意动手操作,我们老师就要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做中学。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因课而异,能动手操作的尽量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到知识、发展思维。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先让学生猜一猜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圆形,学生可能会说是长方形,这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将圆柱的侧面剪开,化曲为直,使学生发现侧面展开图可能是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及不规则图形。接下来,再通过操作、验证、比较,把长方形纸重新恢复圆柱的侧面,进一步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之间的关系。这时候,老师表扬他们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然后问:“圆柱侧面展开图有可能是正方形吗?”这样,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继续去操作、去探究。通过观察讨论,学生发现当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这样进行教学,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自始至终使学生兴趣高涨,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多种感官同时参与,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学起于疑。学生要学会提出问题,才能主动地去思考问题,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我们要善于启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多问几个“这是为什么”“该怎么解决”,然后经学生讨论,自由交流,必要时加上老师的引导来解决问题,从而不断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引导学生学习《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时,老师读完课题,可以提问学生:“读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会说:“什么是侧面积。”“什么是表面积。”“侧面积和表面积怎样求。”学完计算方法后,老师可以鼓励学生联系身边的生活提出问题。学生可能还会问:“我们班级的水桶、炉桶用多少铁皮,求的是哪个面的面积呢?”质疑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浓,这就打破了以前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四、开拓学生解题思路,让学生感受创新的快乐
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在思考问题时容易有思维定式。发散思维就是没有解题模式的约束,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一题多变”是最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的训练,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对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提出的问题、假设情节等作各种各样的变化,让学生在各种变化的情境中,多角度地认识数量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在教学反比例时,师生经过探究知道“路程不变,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这时引导学生思考:“对于路程、时间、速度这三个量,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在学习正比例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就会想到:“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老师对学生的做法给予充分的肯定,及时鼓励、表扬学生,这样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开拓了学生的解题思路,还让他们感受到了创新的快乐,他们的学习兴趣会越来越浓。
总之,我们要在平常的教学中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不能急于求成,要脚踏实地地训练。教师应作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去提问、去讨论、去探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样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从而达到“快乐地学”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