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备未必无患——《找骆驼》教学反思
2015-08-15王秀妍
王秀妍
(吉林省柳河县驼腰岭学校)
《找骆驼》一课改编自阿拉伯民间故事。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情节简单,内容浅显,易于理解。由于是组内教研,我准备得相当充分。认真阅读了参考书、上网查阅了资料、让孩子们一遍又一遍地预习,自己的教案也是改了一次又一次,最后敲定的时候觉得比较满意。
课堂上,从导入到检查预习,一切都在我的引导下顺利进行,孩子们积极配合,踊跃答疑。当我们按照阅读提示解决前两个问题(即:(1)老人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请用“——”画出来。(2)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请用“~~”画出来)时,问题出现了。我看了几个孩子勾画的情况,全然不符合要求。我指导了几个孩子,他们开始明白了,然后到组内去讨论,明白的孩子多了起来。课堂时间有限,我没等他们小组合作结束,就接着讲课了。集体交流时,我适时引导,这两个问题一一解决了。在这一环节浪费了不少时间,分角色朗读的时间不够了,只读了一遍,指导的也不是很到位。另外,安排的拓展题,有写一写和说一说,由于时间关系,写一写只能一语带过,留作家庭作业了。做足了准备,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基本上也达到了学习目标,但却打了一场近乎于狼狈的仗。
课下,我静坐反思,发现自己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以下几个问题:(1)课前预设缺乏深度。明明在我们成年人看起来极其简单的问题,小孩子却觉得很难。当我加以引导,他们便恍然大悟。内容不难,而是问的方法不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如果我能按课文顺序提问,先问骆驼有哪些特点?再问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身上有这些特点的?相信孩子们会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同样的结果,因为不同的提问方式,让过程变得崎岖,原因就在于我是站着想问题,没有蹲下来在孩子的高度去思考。(2)重点段落的朗读时间不足.没有朗朗读书声的语文课堂很难说是精彩的。读中思,读中品,读中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深刻透彻。有一些已经准备好了的教学内容,因为时间的限制,可以作为选学内容。我的课堂教学还不够灵活,收放还做不到自如。
精心备课,为上好课做准备,为的就是有备无患。上了这节课后,我对有备无患一词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备,不但要备应该准备的,还应备防患于未然的。教师备课要思路开阔,不能拘泥于一纸教案,要有实案,还要有心案。这样才能让课堂灵活、生动、有实效,才能让自己的教学更上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