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知识分享研究述评

2015-08-15周晶晶

现代教育科学 2015年8期
关键词:人际因素研究

周晶晶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佛山 528137)

教师知识分享是教育界知识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教师个体的一项关键活动。教师进行高效知识分享,是促进学校竞争力提升、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如果教师群体成员的知识得不到共享,将导致已有知识的贬值和浪费,阻碍学校组织知识的更新和增值,失去学校发展的生机和活力。①鉴于此,本文就国内外对教师知识分享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期明细教师知识分享研究现状,并提出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的方向。

一、教师知识分享概念的内涵

Senge从“学习”的视角解读知识分享不仅包含分享的意愿,还包含愿意帮助对方了解知识的内涵及从中学习,进而转化为他人的知识,并发展成个人新的行动能力。②Davenport从“市场”角度认为,知识分享不合乎个人常理,当个体认为自身的知识有价值而且是重要的竞争资源时,就不会轻易愿意分享,以免丧失自身的竞争优势。③Hendriks从“沟通”的观点来描述知识分享,是知识拥有者和知识接受者通过沟通,以共享事实、观念和态度的过程。④国内对教师知识分享的研究大多是立足于Senge的“学习”视角。邓志伟认为教师的知识分享是指知识传播者的教师与知识重建者借助知识传播的媒介或人群间的直接互动推动彼此间知识的流通、转移、交流、沟通、协商,达成知识的分享。⑤周成海、王江涛等人认为教师知识分享是一个教师专业知识外显、传递、吸收和重构的互动过程。⑥⑦

国内研究者对于教师知识分享的界定都从过程导向出发,强调知识分享的“互动性”,重视教师知识分享后对知识的吸收转化和重建能力,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是现有研究很少有从知识分享的内容导向出发的,未提及教师应从哪些方面进行分享。此外,概念界定多从知识分享行为入手,目前研究缺乏从知识分享意愿角度引申界定知识分享行为。

二、教师知识分享的测量

现有研究中对知识分享的测量开发大多集中在企业组织中,而以教师为对象的知识分享量表的开发,台湾学者的研究贡献较大。

徐杨顺将组织中知识分享行为划分为三个维度:分享个人知识、分享学习机会、鼓励他人学习,分量表信度分别为0.89,0.86,0.72,总量表信度为0.93。⑧李应宗按知识分享行为的内容将教师知识分享行为划分为四个维度,分别是分享个人知识、学习机会、促进学习动机和分享教学知识,信度系数分别为0.77,0.86,0.88,0.71,总量表信度为0.92。⑨江满堂将教师知识分享行为划分为五个维度,分别是扩大共有知识、应用资讯科技、建立知识档案、参与专业互动、追求专业成长。⑩林钲棽等人按照分享内容将知识分享行为划分为系统结构知识分享行为、人际关系知识分享行为和工作任务知识分享行为三个维度,信度均大于0.7。相比台湾地区,内地在教师知识分享的测量方面研究较少,仅检索出两篇相关研究,周明洁、张建新对298名中学教师的测量显示,教师知识分享行为为四维度:离线接受、离线转移、在线接受、在线转移。周晶晶、蒋松贵将教师知识分享划分为四个维度:促进学习机会、分享教学知识、参与专业互动、利用校园网络,信度系数分别是0.94,0.82,0.85,0.80,总量表信度是0.92。

可见,理论界对于知识分享的测量尚未达成共识,测量问卷缺乏聚焦。而立足企业员开发的知识分享问卷是否可以直接引用到教师领域,还有待检验。

三、教师知识分享行为的相关研究

(一)教师知识分享的前因变量

影响教师知识分享的前因变量主要包括个体特征因素、内在动机因素、人际因素、组织因素和技术因素等五个方面。

1.个体特征因素。黄势民对54所公立小学300位教师的调查显示:性别对教师知识分享具有显著预测预测力;女性教师在知识分享的表现较男性教师为佳;年龄、教育程度与任教年限对知识分享则无显著差异。但江满堂和赵淑美的研究结果恰好相反。江满堂的研究表明教师知识分享因性别、年龄、学历、教龄、职务和学校规模的不同有显著差异;其中男教师及主任职务的教师分享意愿较高。赵淑美的研究也认同学历和教龄在知识分享上有显著差异,其中最高学历位研究生以上的教师有较高的知识分享表现;教龄在26年以上的资深教师,分享个人内在知识的意愿及行为较高;男性及兼行政职务的教师知识分享表现更为积极,且对组织创新气氛知觉较正向。王江涛对9所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252名教师调查表明:女教师对知识分享的认同感觉和主动性要高于男教师,出于竞争和自我利益保护意识,男教师的知识分享显得更为保守。⑦

2.内在动机因素。Sirkka发现个体知识产权的观念、分享的倾向性等因素对知识分享有影响。Lin和Lee研究表明,个体对知识分享行为的态度、主观准则和感知行为控制会对其知识分享行为的促进意图产生显著影响,而分享意图进而会对知识享行为产生显著影响。曹科岩对高校教师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影响知识分享意愿和知识分享行为的重要因素是知识分享动机,分享意愿在知识分享动机和知识分享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不同知识分享动机(自我效能感、乐于助人、组织报酬、互惠)与知识分享意愿和知识分享行为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高冬东等人对400名中小学教师的测试研究显示:职业认同对教师知识分享行为之间具有中介作用,并收到组织支持感的调节。调节作用表现在教师的组织支持感越高,职业认同感对知识分享的影响作用就越大。宫延军对高中教师知识分享的调查显示教师的惰性、独享垄断、认知结构差异是知识共享的主要障碍。王江涛的研究还显示教师个人的成就感、个人心血结晶、嫉妒因素对知识分享影响程度非常显著。

3.人际因素。彭飞霞通过对215名幼儿教师的人际信任与知识分享关系研究表明:人际信任中的情感信任和认知信任和知识分享意愿与动机呈正相关。马华维等人的研究表明,教师上级信任与知识分享质量正相关,上级信任的公开维度与知识分享的努力维度正相关。王江涛的研究也证实人际信任因素对知识分享状况程度具有显著的预测力。台湾学者江满堂、陈淑、余炎和等在研究中也证实人际关系与知识分享呈正相关性。

4.组织因素。李应宗的研究表明组织文化中的支持型文化和创新型文化对知识分享具有显著正相关。江满堂的研究指出,校长领导策略对教师知识分享有解释作用,影响教师知识分享因素包含领导策略、学校气氛、人际互动和人格特质等,其中以校长领导策略影响最大。黄势民、石启宏的研究都指出组织气氛对教师知识分享的显著影响。赵淑美研究指出,组织创新气氛中的工作自主性与团队支持对教师知识分享影响最大。杨红玲对223位高职教师的研究显示学校氛围对教师隐性知识分享行为有正向影响。赵娟对中学教师的研究证实组织信任与知识分享动有显著正相关。宫延军研究还指出,领导管理包括组织结构、激励机制、投入产出合理性是影响教师知识分享的主要障碍。但他的研究仅对数据做了描述分析,未对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展开深入研究。谭玉红通过个案进行案例研究指出,领导者支持、激励机制和学校文化是学校知识分享的主要推动因素。

5.技术因素。技术视角主要关注信息与通讯技术(ICT)等沟通技术对知识分享的激励影响。如Hendriks研究表明ICT对员工知识分享行为既有保健效应,也有激励效应。④Soonhee Kim,Hyangsoo Lee研究发现IT技术设备对知识分享能力有非常显著的影响。余炎和研究指出资讯科技对小学教师知识分享有较大影响作用。Yuen&Ma在对94名教师的调查中发现,教师的网络知识和网上学习能力影响个体的知识接受,进而影响个体在知识分享行为中的进程。

综上,我们可以把学术界目前为止探索的教师知识分享前因概括为个体特征、内在动机、人际因素、组织因素和技术因素等五个方面。其中个体质特征因对不同的研究对象,采用的量表不同而各有差异;人际因素主要是人际信任和人际互动;组织因素可划分为组织文化、学校气氛、领导风格、组织结构、激励机制等。

(二)教师知识分享的结果变量

1.教师专业成长。石启宏通过对462小学教师的调查显示:教师知识分享对整体教师专业成长有显著的预测力。教师知识分享在组织气氛与教师专业成长间具有显著的中介效果。国内学者周成海⑤、邓志伟⑥等从理论研究角度对知识分享与教师专业成长做出评价。

2.教师职业倦怠。周明洁、张建新对298名中学教师的测量显示,教师的知识分享行为对职业倦怠具有负向预测作用,即教师的知识分享行为越多,其职业倦怠的可能性就越小。

3.教师工作绩效。马华维等人(2012)从知识分享的两个维度:分享质量、分享努力来研究与工作绩效的关系,对168名教师的研究表明:教师自身知识分享努力水平与工作绩效呈显著正相关;但知识分享质量与工作绩效的相关不显著。这说明组织层面的心理变量(知识分享质量)不如个体层面的心理变量(知识分享努力)对个体行为结果(工作绩效)的影响大。

可见,目前涉及由教师知识分享引发的结果变量的探索还很有限,这也预示着将知识分享作为前置变量,研究由此引发的结果变量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知识分享理论还需要更多针对知识共享的结果的研究结论来丰富和充实。

四、研究展望

虽然目前知识分享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丰硕,但从国内研究成果开看,其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等方面都还有很大突破空间。

(一)改进研究方法

目前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实证研究为数不多,仅有的实证研究中的测量量表都改自企业量表,缺乏公认的权威测量量表。国内研究应参考台湾地区在教师知识分享方面的研究方法,开发科学有效的测量工具,实现测量方法的聚焦和各种研究成果相互融合。

(二)扩大研究对象

目前教师知识分享的研究对象相对局限在一个较狭隘的范围,主要集中在幼儿、小学教师群体。今后研究应涉及到更广泛的教师群体:如中学教师、职业学校教师、高校教师等。

(三)丰富研究内容

其一,对教师知识分享概念的界定。迄今为止,对知识分享行为的定义和结构等还没有同意的说法,导致研究呈现多样化、多维度。因此,对教师知识分享的界定问题有待深入研究探讨,早日达成共识。

其二,对教师知识分享的前因变量研究。目前的研究集中于从人际因素和组织因素来探究。对个体动机因素、社会文化及技术因素的研究有限,这些因素对知识分享的影响关系还有待论证。

其三,对教师知识分享的结果变量研究。目前的实证研究中有极少一部分提及教师知识分享与专业成长、教师工作绩效和职业倦怠的关系,但更多的研究是从理论角度分析其结果,缺乏经验研究的支持。如,教师知识分享会增强其对组织的价值强感知,进而增强教师的组织自尊;成功的知识分享经历会促进教师的相互信任;教师知识分享行为还会很大程度地促进组织绩效的提升等,在现有的研究中还未有涉及。深化现有教师知识分享的结果变量研究并挖掘其他结果变量,势必会极大地丰富教师知识分享理论和实证研究。

注释:

①李春玲,肖远军.教师群体知识共享的障碍与管理对策[J].当代教育与科学,2005,(22):29~30.

②Senge,P.M.Sharing Knowledge.Execultive Excellence[J].1997,14(11):17~30.

③Davenport,T.H,Prusak L.Working knowledge,[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8:97.

④Harris,D.B,Creating a Knowledge Centr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vironment,1999,9(15),http://www.htcs.com/ckc.htm.

⑤邓志伟.知识分享行为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科学,2006,8(4):47.

⑥周成海.教师知识分享:困境与出路[J].中国教育学刊,2006,11:63~65.

⑦王江涛.中职教师知识分享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市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为例[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8.

⑧徐杨顺.知识分享意愿,组织公平与信任关系之研究[D].台北:淡江大学教育政策与领导研究所,2001.

⑨李应宗.组织文化与知识分享之研究——以台北市国民小学为例[D].台北:国立台北师范研究所,2002.

⑩江满堂.国民小学校长领导策略与学校气氛对教师知识分享行为意愿影响之研究[D].屏东:国立屏东师范学院,2004.

猜你喜欢

人际因素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解石三大因素
搞好人际『弱』关系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
由人际代词与非人际代词的对立看语体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