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幼儿发展的视角解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价值意蕴
2015-08-15苏媛媛
苏媛媛
(吉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教育是人类发展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它的目的具有两重性,即生理上帮助儿童个体的自然发展,社会上使其为适应环境做好充分准备。由此可见,科学的学前教育是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其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的保障。为突显学前教育的重要地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规定了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同时为贯彻落实《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全面提高学前教育质量、保障教育公平,国家研究制定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的出台,是学前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新篇章,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空前的成就。《指南》严格遵循科学保教的理念,对公众的错误观念进行有效合理的转变,提高了广大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增强了家长的科学育儿能力,使家园形成合力。①
《指南》有着独特的特质,虽然它细化描述了幼儿在五大领域的学习与发展,具有指向性和现实可操作性,可是它并不是简单的“说明书”,《指南》同时蕴含着十分深刻的教育理念。正确理解教育理念是幼儿教师和家长学习和运用《指南》的前提,是有效填补教师专业空白、开启家长固化思维的工具。学习《指南》对教师和家长而言均是一次全新的历程,他们与“心智初开”的孩童一起,共同经历一场蜕变和成长。
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意蕴研究
(一)快乐的玩,有效的学
《指南》需要遵循的原则中将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放在首位,是经过多方论证和考量的。爱玩是孩子的天性,高尔基曾说过:“儿童通过游戏,非常简单、非常容易地去认识周围的世界。”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自然地形成自我决策的能力并实现自我价值,游戏会使儿童体验成就感、充实感、满足感、挫折感和自我冲突感。游戏不仅有其独特的价值,同时也有着强有力的法律支撑,《儿童权利公约》中明确规定:缔约国确认儿童有权从事与儿童年龄相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规定了“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准则。②这些文件充分显示了游戏在儿童成长中的重要地位。
幼儿受其年龄特点的限制,学习方式以无意注意与无意记忆为主,要将儿童的发展特征与发展目标有机进行组合的方式就是游戏,所以游戏是儿童身心发展必须的条件,《指南》详细规定了儿童在各领域发展的阶段目标,游戏是达到这些目标的唯一途径。教师和家长将《指南》简单理解为给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设置的相应标准,这种观念是把幼儿期当作成人的准备期的错误偏见,重结果而轻游戏。《指南》试图改变成人旧有“儿童游戏观”,并根据社会需求和儿童自身发展做出尝试和努力,以游戏为引领,兼顾目标和发展,平衡“沉浸当下”与“准备未来”之间的冲突,把游戏“回归”给儿童,让儿童在玩中学,游戏中成长。
(二)放缓脚步,慢慢成长
“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无论是杜威还是蒙台梭利,都道出了教育的本质,即教育是让儿童在健康状态下自然成长。而现今社会充斥着“童年无价值”的错误观念,打破儿童成长秩序,擅自加快儿童成长的脚步,驱赶孩子快快成长。《指南》为杜绝这一现象,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不仅是对幼儿园教育的规范,同时也是给家长敲响了警钟。卢梭曾说过这么一句话:“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依据儿童自身成长规律的教育不是虚度时间,而是尽可能地让儿童在充裕的时间自由的发展,成长虽缓却发展彻底。希腊文中“学校”的意思就是闲暇,儿童需要“虚度”光阴,满足其天性,放缓脚步慢慢成长。
《指南》对教育的要求更细致、更具体、更规范,比如5-6岁儿童数学学习不只是10以内加减运算,还包括理解加减的实际意义,能发现生活中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来解决等。《指南》对儿童数学学习的内涵是让儿童初步理解数学,有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现在很多家长盲目让儿童在幼儿园阶段学习小学的内容,远超出儿童能够接受并理解的水平。苏格拉底曾说“强迫将知识灌进灵魂,好像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眼睛里似的”,幼儿园应该是全人教育,3-6岁最重要的并不是学知识,而是让儿童形成受益终生的品质、态度、情感、能力、生活习惯等。教师和家长应该做的不是逼迫孩子尽早成长,而是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慢成长”不是落后,让儿童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才能完成质的飞跃。
(三)扬其所长,补其所短
《指南》中强调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许多人认为是“老生常谈”,在走中小学的老路,其实是没有理解《指南》的内涵。《指南》并不是在喊口号,而是对当下教育现实的纠正。现今“特长训练”和“智力检测”等词汇常常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许多家长急于找出孩子的优势并进行强化训练,这其实是用成人眼光看幼儿的一种偏见,是对儿童发展的片面理解。③
加德纳多元智能指出,儿童存在八种智能,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智能不等同于智商,儿童是一个有着无限可能的“潜能库”,每一个儿童都是潜在的“天才儿童”。所以,不断发展、变化和全面的教育才是科学的教育。只有完整的教育,才能成就完整的儿童,《指南》从五大领域引领儿童成长的方向,每个领域不分伯仲、各有要点,却又能有机的进行融合,使儿童在身心积极健康的基础上,同时发展他的语言表现力、逻辑思维、社交能力以及审美认知。
每一个儿童有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智能所长各不相同,所以传统的教育理念是发挥其擅长的部分,规避其薄弱的环节。《指南》的教育理念打破传统教育观,充分发挥学前儿童无限的潜力和许多可能性。幼儿教育的取向是实现其已具有的可能性,并进一步创造更丰富的可能性,引导幼儿教师和家长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改“扬长避短”为“扬长补短”,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并最终实现面向全体、全面的和谐发展。
(四)多把尺子,因材施教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身心发展在各个年龄阶段,既具有共同的特征,又存在着差异性。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不同儿童身心发展的速度可能不同;不同儿童身心发展的质量可能不同。同时,儿童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也各不相同,在各种学习与发展领域的表现存在着明显差异,可以说,儿童年龄越小,个体差异可能就越明显。衡量儿童是否发展需要一定的标准,但不一定是同一把标尺,应根据每个儿童的发展特点与个体差异,使用多种判断标准进行恰当评价与衡量。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其含义是说每个儿童都是活生生的具体可以感知的人,我们在引导儿童时,必须因材施教。多元智能理论也认为,每个儿童都有其优势的智能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说,受教育的群体无差别而言。《指南》充分考虑到了儿童发展的差异性,尊重儿童的不同,科学求实地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其内容是儿童阶段性发展水平的一个参考指标,并不是硬性标准。家长和幼儿教师应充分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成人应理解儿童在统一的时间阶段无法达到相同的水平,所以应允许儿童按照自身发展的速度和方式达到《指南》所呈现的“阶梯”,因材施教,不以模板要求儿童,不用一把标尺衡量所有儿童。④
(五)主动学习,终身发展
《指南》最基本的目标是为儿童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所以定稿较征求意见稿增加了“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这重要的一点。学习品质是指学生在对待学习的思想、认识及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品性本质。幼儿学习品质包含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行等层次。⑤学习品质对人一生的学习与发展是极为宝贵的,它们是儿童终身持续发展的推动力,而学习品质恰恰在幼儿期便开始萌发并逐渐形成雏形。
皮亚杰说得好:“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幼儿学习品质之一是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要想让儿童主动学习,兴趣的培养是重中之重。从生理学角度来说,兴趣的产生刺激中枢神经,分泌的内啡肽引发脑神经高度兴奋,使幼儿产生愉快的情绪,有效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在《指南》五大领域的描述中,能够看到强调保护儿童的学习兴趣的教育建议,这正呼应爱因斯坦的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指南》不是引导幼儿教师与家长如何培养儿童达到相应的知识技能目标,而是要求他们在充分了解儿童、掌握宏观教育目标以及教育活动可能出现多维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尊重和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及时抓住师幼互动过程中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为儿童创造机会和条件促进其学习与发展,鼓励、支持和引导儿童去主动探究和学习,让幼儿积极地、自由地、愉快地去探索问题,并最终形成学习品质。①主动学习与终身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幼儿期培养的主动学习的品质会对其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主动学习成就终身发展的可能。在《指南》的引领下,儿童自身不仅得到成长,而且获得了学习能力和渴望学习的品质,在其不断的自主探索中促进当下发展并形成终身发展的能力。
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前行之路
(一)调整教育视角与姿态,诠释全新教育者角色
“教育者”,简而言之就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如果将“教育”理解为“学校教育”,那么这里的“教育者”主要就是指教师。⑥唐代学者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古往今来的教育者被指定“教”的使命。《指南》打破传统意义上教师的作用,赋予幼儿教师全新的内涵。幼儿教师是自主学习环境的创设者,是学习动机的激发者,是自主学习过程的观察者支持者。《指南》中的教育建议为幼儿教师指明了方向,教师根据“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因材施教,根据儿童的个别差异和具体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辅助儿童达到他的可能水平,搭建教育支架,挑战有效教学。
根据“教育”的广义定义,家长也具有教育者的身份。《指南》的出台对家长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教育建议”部分不仅针对幼教工作者,同时也为家长提供了教育契机。模仿是儿童的天性,父母是儿童的重要学习榜样,有了教育建议的引领,家长的角色功能由“养育”向“教养”转变。家长如果能正确领会《指南》的价值蕴含,树立科学的育儿观,用心观察孩子,多与孩子做有效、积极的游戏与沟通,时刻掌握自己的孩子身心发展的水平,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有利于儿童终身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多元评价系统
要了解儿童是否得到发展、怎样发展或为什么没有发展,教育评价至关重要。鉴于儿童发展水平的差异,评价方式也应该考虑到每一个儿童的情感、兴趣、习惯与学习方式的不同,呈现多元化的评价形态。幼儿教师与家长应调整心态,制定适合儿童发展的培养目标和期望值,了解幼儿之间的差异,尊重其差异,掌握幼儿发展的需求,满足其需求。
在评价儿童时不适宜采用单一、统一的方法,应以《指南》中各领域目标为参考,教育建议为佐引,对每个儿童进行动态评估,帮助儿童制定并实施个体化教育方案或团队训练方案,从一刀切的测评模式转变为个人的成长档案袋,从单一的美术作品袋到涉及健康、语言、科学、社会、艺术五大领域的多元评价采样系统。
儿童的发展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评价系统应一改静态简单的模式,发展为横向五大领域全面评价、纵向各阶段跟踪记录的多元化综合评价系统。
(三)需形成政府、幼儿园、小学、家庭四位一体合力,探索幼小无缝衔接新出路
防止和克服“小学化”倾向,是全面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重中之重。而“小学化”倾向形成的原因之一在于幼小衔接工作存在纰漏。《指南》就家园共育方面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提高教师与家长科学施教的能力与意识,而且让教师与家长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达成了基本的共识,增强了“家园共育”的合力。⑦然而《指南》在解决幼小衔接问题上还没有明确结论,比如《指南》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识字这一方面存在衔接漏洞,小学需认识1600个汉字的前提在《指南》中并没有提到,该类目标可能无法达成,如果这种类似问题不解决,那么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幼儿园小学化。
完善《指南》内容,与小学课程接轨是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关键之一,政府应加强监管力度,督促相关部门加强对幼小衔接的关注,出台与《指南》配套的幼小衔接指南。政府不仅需要对学制的衔接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同时更要为学前教育法规的建立提供支持和保障。要实现幼小无缝衔接,同时需要幼儿园、小学、家庭的努力,一方面增进家园共育和幼小双向合作,另一方面也要开辟小学与家长对话的平台,三方互相沟通交流,彼此理解支持,保证幼、小、家三方合作的顺利开展。以政府为主导,将影响幼小衔接的其他三大因素有机的进行整合,只有凝结政府、幼儿园、小学、家庭的智慧,形成四位一体合力,才能开创幼小衔接新局面。
《指南》是一本成长手册,它不仅浸润了儿童这棵“小苗”,同时也驱散了教育者心头的“迷雾”,不仅是儿童的成长手册,也是我们如何进行教育的成长手册。在它的带领下,我们与孩子共同成长,还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生活。
注释:
①焦新.尊重儿童发展规律,提高学前教育质量[N].中国教育报,2012-10-16(002).
②王小英.探寻儿童游戏意义的新视野[J].学前教育研究,2006(10).
③关桂峰.幼儿教育莫入误区[N].中国消费者报,2012-10-24(C03).
④邓晖.教育部发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N].光明日报,2012-10-16(006).
⑤何姮霞.谈学习品质对学习效果的影响[J].中国农村教育,2008(06).
⑥石中英等.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⑦王小英.学前教育发展史册的崭新篇章[N].中国教育报,2012-10-16(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