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地理分界线图形叠加教学浅谈

2015-08-15李宏斌

新课程(中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分界分界线区分

李宏斌

(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茅桥镇初级中学)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在学会读图、识图,学会用图、记图,学会析图与填绘图的同时,我认为还要学会各种地图叠加记忆与分析。

初二地理中国气候教学中,地理分界线教学体现得非常好。最早地理教学是教师口述学生直接记忆,有挂图后是几幅挂图分别演示或有的教师把几幅地图重叠展示。这种分散式的教学对这几个地理分界线学生的记忆与区分容易产生混淆,知识的散乱对知识点的串联以及承前启后也无法作出正确的引导作用,也不利于学生的记忆。

而现代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用一个小专题进行归纳与整理,在同一幅图中展示出这几个分界线的叠加就非常的轻松,并且很容易解决这个问题。同时结合学生的亲手操作与书写更易记牢,使学生能提高记忆的清晰度和辨别区分能力。

以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脉—冈底斯山脉分界为例,展示出的几点知识点如下:(注:这里可以复习中国的主要山脉)

1.这是中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注:这里可以巩固季风区的区域划分)

2.大致还是400毫米分界线。(表明季风强弱带来的雨水)

3.大致还是半干旱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降水带来的地域差异)

4.大致还是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分界线。

如果具体细化还不只这些知识点的分界。在以前是分开教学这四个知识点,学生在头脑中也没形成统一认知。在复习教学中只花上几分钟进行整合教学,用地图叠加方式就很容易把这四个知识点结合在一起。特别是用PPT教学更容易使学生理解。

再以秦岭—淮河线为例,在这里就有更多的知识点的重合。

1.地理分区中的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启:对民俗、居住等潜伏讲解有关。)

2.温带季风与亚热带季风。(启:对气候灾害、饮食等有关。)

3.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启:对农作物及作物种植特点讲解等有关。)

4.暖温带与亚热带。(启:对人们常年衣着、耕作等有关。)

5.800 毫米等水线。(启:降水丰沛区域分区明显,河流分区及水文特征明显,也是气候灾害不同的分界等。)

6.1 月0摄氏度等温线。

7.农林分布、农作物、耕作制度、旱地与水田等等的分界……太多太多。以及对以后教学我国人们的衣、食、住、行、气候、民俗习惯等都密切相关,这里就不一一说明。

叠加教学其实这是一种知识点的重树与区分,从而增加学生对知识的加深与知识点的串连记忆。其中地图中的分界线教学就是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如果运用地图叠加就能很好地解决知识点的区分与记忆。特别是在对知识点的复习时,也会对其他知识点起到引导作用。

这种方法在其他章节的教学中同样适用。此以初中地理第八册中的中国自然环境中的两条分界线为例谈一谈自己的教学感受。其实这叠式的教学方法在地理教学中还有很多知识点能够总结归纳,在此不一一列举。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形成自觉学习与归纳总结是很有帮助的,我通过十几年的教学,学生展示出来效果是十分显著的。

猜你喜欢

分界分界线区分
神回复
刑法与民法之间的分界问题研究
肖碧源
怎么区分天空中的“彩虹”
10kV用户分界开关在定陶电网的应用分析
教你区分功和功率
余有画说
余有画说
怎祥区分天空中的“彩虹”(一)
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分界、循环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