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言语美之拙见
2015-08-15方芳
方 芳
(吉林省长春市绿园小学)
在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怎样由教学中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组织者、引导者,这一过程的展开就离不开教师的言语。
那么,何为教师的言语呢?言语不同于语言。一般来说,语言是约定俗成的声音符号与意义相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一种静态的语言系统;而言语则是指人们的语言实践,即一个运用语言的过程,是一种动态的言说行为,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言说活动。
那么,什么是教师的言语美呢?教师言语美就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最佳工作效果而有效调动自身的语言素养,娴熟恰当地运用各种言语技能、技巧,从而使语言自身的审美属性得以充分体现。
对言语美的追求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具体说言语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美的言语是影响学生心灵的重要工具。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假如在言语旁边没有艺术的话,无论什么样的道德训诫也不能在年轻人的心灵里培养出良好的高尚情感来。”可见,教师美的语言必定会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下使情感得到陶冶、灵魂得到洗礼、精神境界得到不断地提升,从而逐步变成具有审美能力和美丽心灵的健全的人。(2)教师美的言语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教育专家说:“学生的信息接受和知识掌握与教师表述的清晰度有着显著的互动关系。”教师悦耳动听、抑扬顿挫的语言,给予学生听觉的舒适性,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能把学生顺利而迅速地送达知识的彼岸。(3)教师美的言语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的言语水平直接反映教师思维能力的高低。“口才好”的根源在于“脑才好”。所以,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谁想得清楚,谁就会说得清楚。”基于这个道理,学生透过教师高超的言语艺术,就可以探知到教师的思维过程,进而提高其自身的思维能力,去效仿教师的言之有物、言之有续、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这必将促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及审美能力。
任何一门学科,教师的教学言语美都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新课标强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下面就结合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及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谈谈我对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言语美的体会。
一、美在环节
语文课堂的教学无疑分为以下三大环节:情境导入、过渡衔接、总结升华。一个出色的语文教师的言语美在这几个环节上如何体现呢?下面我就一一谈谈我的感受。
1.美在情境导入
“导入语”是教师在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之前,为导入新课而讲述的一段简练而有吸引力的话语。
我校上学期举行过语文教师课堂导语大赛,当时引起全场教师雷鸣般掌声的是某老师对《桂林山水》一课的导语:“‘唱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同学们,老师刚才所唱的是广西壮族的民歌,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那里风光如画,民风淳朴、最负盛名的旅游景点是桂林。‘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寥寥七个字道出了人们对它由衷的赞叹。今天就让我们随同作者一起乘着木船,荡舟漓江之上,畅游山水之间,去尽情领略桂林这令人心驰神往的独特魅力吧!”
这个导语的设计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那“荡舟漓江之上,畅游山水之间”的情感,相信谁都按捺不住。
2.美在过渡衔接
“过渡语”又称课堂衔接语或转换语,它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一个知识点切入到另一个知识点、从一个教学环节转换到另一个教学环节时所使用的承接性语言。
去年在我校骨干教师示范课中,我教学的《秋天的怀念》,曾精心设计了如下的过渡语。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史铁生对母亲的怀念,我引入了作者在《合欢树》一文中的片段,当时是这样过渡的:“作者越是懂得母亲所说的‘好好活’的劝慰,就越是无比怀念,这怀念融入了作者的生命,化作了血液。”(然后出示《合欢树》一文)我想,这样的过渡,道出‘融入生命,化作血液’,可见作者对母亲怀念之深,即便引发了学生更深入地感受作者怀念母亲的心。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我又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史铁生很富有,母亲那‘要好好活’的劝慰照亮了他的后半生,使得他原本有缺憾的生命活得如此光亮。其实,富有的不仅仅是史铁生,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博大而无私的母爱,请同学们采撷生命中让你感动的母爱来说一说。”这个过渡语,既总结了母爱在作者生命中的重要性,又引发了学生诉说母爱的欲望。
3.美在总结升华
总结升华的环节即设计结束语的环节。“结束语”是指教师在一堂课将结束时对前面的教学进行巩固、强化和总结时所使用的教学语言形式。
在教学《秋天的怀念》时,在学生很好地感受全文之后,为了更好地起到总结、升华的作用,我是这样设计课堂结束语的。
“同学们,我们感谢作家史铁生,因为我们不仅从作者这苍凉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同时还引发了我们深深的思考——那就是不管生活中遇到怎样的困境,我们都要思索为什么要好好活、怎样好好活、要好好活出个什么样?最后,让我们带着对生命的敬重去理解母爱、诠释生命、感受生活!”这段结束语,既总结了全文,又升华了学生的情感,课堂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美在意境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尤其应该有文,否则就不能渗进学生的耳中、心中、脑中。而文即是美,只有美的教学语言才能入耳、入心、入脑。
著名特级教师王菘舟老师就是课堂诗意语言的代表。我曾经听过他教学的《小珊迪》。王老师在让学生充分感受着小珊迪的诚实、善良后,用充满悲痛、充满崇敬、充满怀念的语气诉说:小珊迪死了,为了那一盒小小的火柴,为了那四个需要找还的便士,他死了!除了他的弟弟小利比,除了故事中那个买火柴的人,谁也不知道小珊迪死了,谁也不知道小珊迪是因为什么死的。但是,故事中的那个人,却被小珊迪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他永远忘不了小珊迪那诚恳的面容,永远忘不了小珊迪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永远忘不了小珊迪那双充满乞求、充满善良、充满感激的眼睛。……真是字字都煽情,句句总关情啊!在这样的诗意语言中,学生获得的不仅是那熠熠发光的人文精神,更有那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
三、美在调控
新课程关注动态的教学过程,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信息传递瞬息万变,有许多情况是教师备课时始料不及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洞察学情,敏锐、准确地做出判断,机智巧妙地做出调控。
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学生在感悟句子“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时,思维停留在表面,学生说:“这个句子表现了邱少云顽强的意志和无私的牺牲精神。”理解是正确的,但不深刻。于是教师追问:我们学过的课文曾把董存瑞、黄继光比作威武无比的钢铁巨人,充分表现了他们的英雄气概,可是这篇课文为什么把邱少云比作石头?(学生沉思)想一想,烈火中的邱少云与石头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呢?学生甲说:“邱少云像石头一样一动不动。”学生乙说:“邱少云像石头一样没有声音。”学生丙说:“邱少云像石头一样顽强不屈。”教师说:“那么,又为什么把邱少云比作千斤巨石呢?”生:“强调邱少云在火堆里‘一动不动’。”师:隐蔽在草丛中的邱少云身体并不显眼,为什么把他比作格外醒目的“巨石”呢?生:“突出邱少云精神的伟大、崇高和永垂不朽。”到此为止,学生浅尝辄止的停留在事物表面的分析,在教师的诱导下,学生透过字面,走进了课文的生命,走进了作者的心灵,走进了邱少云崇高的精神中。
四、美在纯洁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语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这种敏感性,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因此,要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教师就要用醇美的语言去触动学生心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其形成纯洁、文明、健康的心灵世界。
总之,美的言语对教育教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语言专家邵守义所说:“好的言语实际上就是一种生产力。”不错,面对学生,教师的话讲得得体就是感染力、讲得精彩就是影响力、讲得智慧就是催生力、讲得深情就是冲击力。所有这些“力”加起来,就是一种强大的驱动力,它推动着教育教学活动顺利高效地向前展开,推动着学生向身心俱美的目标健康地成长。所以,语文教师应格外关注课堂教学言语美!
岳园.从问候语的变迁看社会的发展[J].语文建设,201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