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以学生感受为感受,方能教学相长——《孔乙己》给我留下的思考
2015-08-15刘勇
刘 勇
(河北省三河市第四中学)
小说的阅读一般要理解人物形象的塑造,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领会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孔乙己》是“文学作品的欣赏”单元的第一节语文课,因此,备课时我将重点放在“教会学生赏析小说的基本方法”和提高他们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能力上:(1)掌握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2)理解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感受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忧愤之情。
课堂教学是从提问开始的,我问的是:“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其中最重要的又是哪一个?”一个学生举手回答:“小说的三要素是:具体的环境描写、完整的故事情节、典型的人物形象。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物形象。”
我把这三点写在了黑板上。现在回想起来,这个环节很值得回味。课堂教学应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生成问题为原则,而我的提问恰恰是违背了它。我本应该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体验梳理出欣赏小说的三要素,或者引导学生自主提问阅读问题,从而引导到我的教学目标上来,这样学生才能真正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阅读欣赏的能力。
于是在后续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主要由学生提问,我从旁协助引导的方式进行教学。
同时,我主要提了以下两个问题:“你认为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认为那些地方较好的体现出了他的性格?举一些例子来说说理由。”
正当学生在互相启发提问、研讨问题、寻找答案的时候,我却又把早已制作好的教学幻灯片展示了出来,提示学生阅读小说,鉴赏人物的方法。
1.从行动、语言、肖像、心理描写中感悟人物鲜明个性
2.从典型细节描写中体会人物形象的生动
3.从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时令、气候等自然环境中去体验气氛
4.从人物活动、事件发展的时代特征中去辨别人物形象的典型性
当我展示幻灯片时,学生便被吸引过来了,被所谓的指引吸引了。我很后悔,学生积极的自主学习停止了,思维由主动变被动了。幻灯片的展示未能适时适机,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对学生不尊重、对学生能力不信任的一种表现。这些实际都是我不自觉地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未能考虑到学生的感受。既然展示了,又错了,我就不得不弥补一下,我说:“这里只是一种方向提示,同学们完全可以从自己的理解角度,用自己的方法去分析人物。那样会更好,因为那是你自己的东西。”
后来,学生果然有独出心裁的看法:“孔乙己的可悲命运主要是他自己造成的。封建王朝几千年,有许多读书人尽管没有考取功名,但仍然活得好好的,有的还能有许多创造发明。孔乙己为什么就非得过得悲惨的呢。”尽管偏激,却能看到学生对教师权威的挑战。我想,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法避免失误,但我们应当敢于承认错误,并及时调整方向,回到学生主体上来,从学生感受的角度进行弥补,这样也同样能起到积极的教学效果,教师也能增强应变能力,促进专业素质的提高。
接下来教学完成“感受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忧愤之情”的内容。我将问题变为了:“如果你是作者,面对孔乙己的现状,你对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有什么感受?”应该说,我是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对问题进行重设的,这样问题便关注到了学生的感受,尊重了学生主体,也让学生能够充分解放思想,活跃思维。结果,感受五花八门,学生确实发挥了积极主动的精神,并且在学习中得到了快乐。我再从理解孔乙己这个人物悲惨命运的根源这一角度出发引导,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辨伪存真,整理后回答。应该说,学生的回答不是很客观、很全面的,甚至个别学生只是从一些教学参考资料上搬过来成文的答案,但在前面的两次失误后,我的教学尤其小心。我把学生的这些答案作为课堂生成的问题留给了学生,让他们课后去查找资料,进一步解决这个问题。
这一节课后,我感到了自己的进步。同时,我也在思考一个问题:课堂教学以人为本,做到目中有人,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感受进行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教师只是一个引领者、促进者、合作者;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学生学习,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而非被动接受发展,促进学生的终身和谐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师生如何互动、问题如何生成、师生的知识和技能如何共同提高,需要我们在每一次的课堂教学中都能随机应变,既能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又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这是我们教师时时刻刻都要提醒自己的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