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舆论场的对峙与融合
2015-08-15王华峰
王华峰
(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哈尔滨 150080)
一、两个舆论场的客观存在——新闻的本质属性
新闻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两个舆论场的客观存在,面对同一个社会现象或热点话题,不同的阶级,视角不同,结论有异。主流媒体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往往“选择性”报道,歌功颂德,弘扬社会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相反,民间舆论更符合新闻价值规律——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及趣味性,反应现实。
从前,民间舆论场的话语权受到控制,并不能大范围的公开表达,利益受损;如今,随着新媒体技术跨越式的发展,尤其,在“我是麦克风”的数字时代,民间的话语权得到极大的解放,每一个“自媒体”的声音会瞬间传送至千家万户,形成一股强劲的力量,维护其利益。委实,传统媒体所承载的阶级的舆论工具,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例如:在“哈尔滨1.2大火”事件中,官方通稿几乎都是“领导重视”,一系列的领导名单按照级别的高低顺序排列,对于在救火中牺牲的消防战士,只是蜻蜓点水般一笔掠过。这一事件发生后,网民表示强烈不满,纷纷谴责官方媒体忽视群众生命利益,即便在死者面前,仍不忘“如法炮制”。主流媒体以其固有的特性,代表着“上级指示”,在火灾事件中更倾向“领导重视、亲临现场”,民间舆论场则更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可见,面对同一社会问题,两个舆论场是客观存在的。
二、两个舆论场客观存在的原因
近年来,尽管官方积极运用新媒体,展开思想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但主流媒体依然没有摆脱传统的说教方式,内容难理解,缺乏解读,主流媒体报道的内容及舆论倾向性,往往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脱离了群众,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关注对象单一、表达主题片面
“官方舆论场”在重大突发性事件面前,更多体现的是“领导重视,提高认识”,以正面宣传报道为主,追求政治和生活效益,重在“宣导”。作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媒体,报道政府部门的领导对事态的关注与看法,确实能引导受众,并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社会事件发生后,受众所关注的焦点远不止如此。
2.面对突发事件、反应速度迟缓
当突发事件发生后,公众渴望了解真相,主流媒体由于体制及技术方面的限制,或多或少表现出了一定的滞后性。反而民间舆论场反应迅速、猜测不断,甚至谣言充斥。如果官方新闻发布不及时,就易导致两个舆论场各说各的话,甚至对立。随着时间的滞后,公信力也随之丧失,失声也容易形成民间舆论场。
3.报道信息的全面、真实性欠缺
在“我是麦克风”的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人人具备新闻敏感的能力,主流媒体所报道的信息受社会各界人士的监督,在事发现场,一定有目击者的出现,当官方媒体报道的信息,过于片面,甚至不准确时,群众利益受损,势必导致“民间舆论场”的出现。由于,主流媒体作为阶级的舆论产物,缺乏考虑受众心理反应的情怀,在报道信息时,难免拉大与群众间的距离,群众的“呼声”顺应而起。
三、打通两个舆论场:保持各自特性
新闻的本质属性衍生了两个舆论场各自的特性:官方媒体的“主流属性”,民间媒体的“草根属性”。两个舆论场只能融合,并不能重合。“主流媒体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交集越大,表明社会舆论一致,环境和谐,积极向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整个社会协调发展。否则,官方舆论场“宣导”的有效性丧失,社会紊乱,阻碍社会的发展。
那么,如何打通两个舆论场?众所周知,我国的国体(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宗旨,“民间舆论场”的崛起,更是“民意”的体现。可见,“人民”是第一位,主流媒体切实加强“群众路线”是首要任务,也是打通两个舆论场的着力点。
1.密切联系群众、引发情感共鸣
反映人民群众心声,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的一个重要观点。②因此,统治阶级的“主流舆论场”同草根阶级的“民间舆论场”之间的立场也应该是一致的。主流媒体应自觉地遵循“三贴近”的新闻原则,用“接地气儿”的话语传达党和政府声音,不断增强宣传的有效性、感染力和针对性。遵循新闻价值规律,坚持开展“走转改”的新闻路线,并在实践中寻找“群众”的共鸣点。
2.密切关注群众、及时回应质疑
主流媒体需及时关注群众所反映的问题,面对公众质疑给予及时回应。民间舆论场利用新媒体的技术传播,可以广泛而随意的传递信息,并迅速蔓延。官方舆论场代表着“主流意识形态”,在应对中显得被动而弱势。尽管如此,主流媒体可以通过对民间舆论的收集与分析,密切关注民间舆论发展的动态,了解“民意”,从而有针对性地回应公众质疑,对民间舆论场实施重点有效地引导,消解群众的不满情绪,扭转僵局,化被动为主动。
3.以“共同利益”为先导
所谓“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尽管新闻事业掌握在阶级手中,但“共同利益”的契合,必然统一节拍,奏出时代的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各个阶层的利益诉求不均。“共同利益”为两个舆论场的整合提供了前提条件,在整个社会舆论场中,各种舆论不能否定或偏离这一根本利益。当主流媒体拿出“利为民所谋”的勇气,所谓的那些“民间舆论场”中的非理性、消极的部分自然会被纠正和淹没,而“官方舆论场”中正面的、高尚的部分自然会被民间话语推崇、认可。③
结语
前文述及,“两个舆论场”的对峙是问题,也不是问题,正因为如此,有着巨大的社会价值。“主流媒体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应在身份上保持各自的特性,在目标和行动上趋向一致。对于政府而言,广泛听取公众意见,改进管理和服务工作,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让“两个舆论场”在对峙中走向融合,才是打通“两个舆论场”的根本途径。■
注释:
①王浩《“走转改”为打通“两个舆论场”助力——自媒体时代党报提升舆论影响力的路径》[J].新闻世界,2014
②鲁兰洲《新闻报道要对公众舆论进行导航——关于把“两个舆论场”统一起来的思考》[J].新闻实践,2006,9
③孟建卞清《我国舆论引导的新视域——关于官方话语和民间话语互动、博弈的理论思考》[J].新闻传播,2011,2
[1]张征;陈海峰《简述两个舆论场的内涵与价值》[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3
[2]顾颖《场域理论视阈下解读两个舆论场之间的博弈》[J].
[3]王浩《走转改为打通两个舆论场助力自媒体时代党报提升舆论影响力的路径》[J].新闻世界,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