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红日数“轮”情——在“同物异情”的对比中提高写景与抒情的创新能力
2015-08-15内蒙古丰镇市实验中学刘新华
内蒙古丰镇市实验中学 刘新华
写景之于文章恰如宝钻之于华衣,调味之于佳肴,彩漆之于良木;没有震慑灵魂般主旨的醒药,却能洗涤心灵畔误落的尘秽;没有条分缕析般叙事的分明,却有错落有致的情景交融。如一湾清溪,似一泓醴泉,沁心脾,润肺腑。成功的写景看起来是一幅画,绘的却是诗;也是一首歌,谱的又是韵,更是情!
回顾十几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曾多次被课本中古诗文中的写景所折服,享受其带来妙感的同时,总不忘摘录背诵几句、几段,细细品味、研习,偶有收获,即与全体学子共飨。
共飨一:同一座山,不同的情感及抒发方式。
如读杜甫《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时,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座高大而气势雄伟又神奇秀丽的泰山,其中诗人巧炼“割”字,运用了想象和夸张手法,赋予静止的山峰以鲜活的生命力。而杜甫写本诗时年仅25岁,是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兖州任司马的父亲那里游历名山,他正是年轻志远,意气风发之际,用此句表现出自己不怕困难攀登人生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与气概。
如果诗人直白地称自己有多么大的雄心与气概,那不免没有可读性,还失去了艺术性,而诗人巧用景暗示自己的雄心壮志,其艺术效果不言而喻。
同样写泰山,元代散曲家张养浩的《登泰山》:“……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三竿。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
此诗始写初登泰山的欢愉心情,在“一举到天关”后,泰山绝顶上望到了“齐烟九点”(即济南附近的华山、鹊山等九座孤山)的奇观和“泰山日出”的盛景后,被这吞吐日月酝涵山岳的宏伟壮丽美景而打动,进而发出了“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的喟叹,即以前居住狭窄,知识浅薄犹如井底之蛙,今后就算住到鸟巢好像也觉得海阔天空。以泰山的高大而反观自己的渺小,提出做人要有宽广的胸怀的哲理。
以上是两位诗人对一座泰山感受其高大之时发出的不同感想。我让学生自问:假如有一天你登上泰山会有怎样的独特感受呢?
共飨二:今古诗人对“雪”的异曲同工之感。
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散文《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先品“天与云与山与水”一句,看似连用三个“与”字,有繁琐拖沓之感,实则“与”字巧妙联珠,写出了天、云、山、水融为一体,难以分辨的苍茫浩大的景象。而“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分别修饰长堤、湖心亭、船、舟中人,量词的剧变,有如把一张实景照片变为一幅中国式写意山水画,形神兼备,浑然天成。“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更能表现作者的那种超凡脱俗、高洁避世的精神境界。
而同样的雪景在毛主席的《沁园春雪》中则流露的是一种伟人的豪迈情怀,“北国,万里,莽莽……”这些词句真可谓大气磅礴,气势雄浑,处处洋溢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而对当代风流人物的歌颂,早蕴含在景语之中。
共飨三:一轮红日数“轮”情。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天上红日,地上白雪,两种色调一交融,白雪从红日中获得了色彩,红日映照的不是白雪,其实是词人的一颗热爱山河之红心。
白居易的《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南胜景在他十二年后写来仍栩栩如生。初升红日把江花和江水烘染、映衬而形成了我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读罢,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日出引发了诗人们如此的情愫,而日落呢?唐代李商隐有一天傍晚时分,郁郁不乐地登上长安的乐游原,但见一轮红日西斜,情不自禁地唱出了《登乐游原》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其中寓有诗人多少既赞赏而又惋惜的感情!
综上所述,一轮红日数“轮”情,同物异情,各有创新。而创新之源来自作者能否做到:写自己所见之景,抒自己肺腑之情,自己的就是独特的,就是创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