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哲学的“神”逻辑

2015-08-15

新课程(下) 2015年8期
关键词:本体论本体上帝

杜 杰

(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一、有一种流行的说法: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从思维学来说,也可以这么说:实证的尽头是思辨,思辨的尽头是信仰。这个信仰,也可以叫做“神”逻辑。

那么,哲学有什么神逻辑呢?

我们知道,在赫拉克利特的哲学中,就揭示了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的两个世界图式:一个是以火为本原的生灭变化的现象世界,另一个则是不变不动无生无灭的本质世界,即“逻各斯”。这个逻各斯,就是本体,同时又是作为理性(思想)和语言而存在。到了巴门尼德那里,则提出了“思和在是同一者”的命题,确立了本体—思想—语言三者的同一性。所谓本体论,就是本体—思想—语言之关系的思辨理论。

按照黑格尔的理解,真正的哲学是从巴门尼德开始的,因为“在这里面可以看见哲学被提高到思想的领域。一个人使得他自己从一切的表象和意见里解放出来,否认它们有任何真理,并且宣称,只有必然性,只有‘有’才是真的东西”。在巴门尼德看来,思想和感觉是不等同甚至完全对立的,思想和存在则是同一的,这是真理之路,关于真理的哲学就是运用理性思维去思考“存在”的哲学。然而,巴门尼德的“思和在是同一者”的结论,并没有一个推理的逻辑显示,所以它表达的只是一种信念和信仰,是一种“神”逻辑。

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是本体,也是理性和语言,可谓是一个三位一体的存在。后来基督教的圣父圣子圣灵的三位一体教义,可以看做是逻各斯理论的一个模本。这同样的逻辑结构表明,逻各斯的思辨逻辑也是一个神逻辑,是一种信仰,是比基督教信仰逻辑更早的神逻辑。

二、在古希腊,这种本体论的哲学思辨的极点是神逻辑的信仰,表明了本体论不可能建立在哲学思辨的理性逻辑之上。在完成的意义上说,本体论是一种信仰的理论,是理性的信仰理论,哲学思辨只是说明这个信仰是如何确立起来的。也所以说,科学是说明现象的,哲学是说明本体的;科学是实证的,哲学是思辨的。

终极上说,本体论是一种信念信仰,哲学思辨对于本体的证明是有漏洞的。怀疑论者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提出了他们的理论诘难,指出了本体论的思辨理论与实在经验的相悖。芝诺的飞矢不动、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等命题,正是对思辨理性的驳难。高尔吉亚明确反驳巴门尼德的存在论,而且是层层反驳。(1)无物存在;(2)即使有物存在,我们也不可能认识;(3)即使我们认识存在,也无法说明。高尔吉亚的反驳是一个哲学经典,是本体论的基本理论模型,以否定的命题重构了本体—思想—语言的关系模型。怀疑论哲学家告诉我们,从理性思辨推论,本体论会产生两个互反的命题,相互反对又各自成立。后来德国哲学家康德叫做二律背反(先验矛盾命题),并提出了四对矛盾命题,其理论源头就是高尔吉亚对巴门尼德存在论的反驳。

三、在哲学本体论中,理性原则与感性原则分离了。柏拉图的理念论把巴门尼德的存在“一”演变为精神性的“单一”。物质世界是无限可分的,这种不可分的“单一”就只能是超离物质世界的非物质性的纯粹观念(理念)。由此,柏拉图理念论把“理念”这个理性范畴与感性的世界对立起来,成为独立的实在,并且使理念成为感性世界存在的依据。巴门尼德的存在演变为柏拉图的理念,理念及其逻辑体系成为真正真实的世界。

在柏拉图的时候,“是”(在)首次被当作一个理念,“所是”(在者)因分有“是”才是其所是,它们之间被规定为一种逻辑关系。柏拉图认为可知的理念是可感的事物的根据和原因,可感的事物是可知的理念的摹本和分有。为了更好地把握理念,柏拉图构建了他的纯概念运动的辩证法,认为理性是灵魂中的最高部分,逻辑力量是灵魂的最高属性。柏拉图在《巴门尼德篇》中明确提到,由理念表示的知识是神所具有的知识,是最精确的知识,这样的知识与关于我们所在的世界里的事物的知识是不同的。作为本体的理念之所以被认识,乃是由于我们的灵魂在神性的理念世界居住过,有了可以回忆的印记。毫不奇怪,肯定了灵魂和理念世界真实存在的柏拉图理念论,能够成为后来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因为,理念论的说明就是一个由信仰支撑的神逻辑。

四、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都力图证明上帝的真实存在,其中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是最为著名的。通过分析后我们会知道,这个本体论的证明的终极逻辑,不是哲学的思辨逻辑,而正是神学的信念逻辑,最终的结论,是靠信仰完成的。也就是说,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是神逻辑的证明。托马斯·阿奎那就上帝存在这个命题从五个方面作出论证,统称“五条道路”(见其所著《神学大全》一书)。这五个方面的论证是——

1.从事物的运动即变化方面论证。凡事物运动总是受其他事物推动,一个事物的运动为另一事物所推动,以此类推,但又不能推到无限。因此,必有一个不受其他事物推动的第一推动者,这就是上帝。

2.从动力因来论证。在现象世界中,我们发现一系列的因果关系,甲作用于乙,乙作用于丙等等。总之,有果必有因,但又不能推到无限。因此,必须有一个最初的动力因,这就是上帝。

3.从可能性和必然性来论证。每一必然的事物,其必然性有的是由其他事物引起,有的则不是。不能不承认有某一物,他本身就具有自己存在的必然性,并使其他事物得到它们的必然性,这就是上帝。

4.从事物的真实性等级来论证。一切事物的真、善、高贵都有由低到高的不同等级。在最高处必定有一至真至善至高贵的存在,使世上一切事物得以存在并具有不同等级的真实性,这个至高的存在就是上帝。

5.从世界的秩序(即目的因)来论证。任何事物都为某一目标而活动,它们谋求自己的目标,是有计划的,必定有一个智慧在指向它们的目的。这个智慧就是上帝。

托马斯·阿奎那的五个证明,显然是非连续的跳跃性的推论,从形式逻辑看,正是陷入了后来休谟指出的归纳问题的问题之中。当然,托马斯·阿奎那并没有深陷于形式逻辑的困顿中不能自拔,而是借助对于上帝力量的想象完成了这个逻辑推演。应该说,这个演绎是真正的演义,是用上帝力量的故事来完成的逻辑推论,是神逻辑的直接演示。

五、哲学思辨演绎的是概念间的抽象关系,神学信仰则是借助想象完成的,两者循着不同的逻辑。传统的本体论对于本体—思想—语言的同一关系的思辨演绎,是需要借助于神逻辑的。近代哲学的开创造者笛卡儿以“我思故我在”的新命题扭转了本体论的逻辑指向,思维着的思想确证了自我的存在,思想与我在达到了同一。然而,思想与我在同一,并不能导出思想与存在是同一的,因为我在与存在依然存在着主客体的鸿沟。所以,笛卡儿认为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是两个不同的实体,两者本体都来自于上帝。

笛卡儿试图证明出上帝的存在,他认为,我们都具有对完美实体的概念,由于我们不可能从不完美的实体上得到完美的概念,因此有一个完美实体——上帝——必定存在。在这里,近代理性主义者笛卡儿似乎同样回到了中世纪基督教经院哲学的上帝存在本体论证明的神逻辑。

六、与古代和近代哲学不同,现代逻辑实证主义明确提出了“拒斥形而上学”的口号。逻辑实证主义从语言的意义理论入手,以可证实性原则为立论基础,把传统哲学研究的本体论问题作为无认识意义的、不可用经验证实的形而上学加以拒斥,把哲学的使命和目标归结为对科学问题的逻辑分析与语义分析。“哲学就是那种确定和发现命题意义的活动。哲学使命题得到澄清,科学使命题得到证实。”于是,我们看到,拒斥形而上学使得哲学思辨流变成一种语言分析技术,本体论的意义(信仰)建构被解构了。哲学失去了神逻辑,失去了本体论,从而哲学的意义也随之消解了。

哲学家奎因提出来挽留本体论的“本体论承诺”的新诠释。奎因指出:“为了使一个理论所作的断定是真的,这个理论的约束变项必须能够指称那些东西,而且只有那些东西才是这个理论所许诺的。”语言对我们能够说什么和怎样说的限定作用就是“本体论承诺”。本体论承诺与实际上有什么东西存在无关,而只与我们说什么东西存在关联。有什么东西存在是一个事实问题,而本体论承诺是一个语言问题,在奎因看来,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问题。究其实,可以说,所谓“本体论承诺”说的这个语言问题,还是个信仰问题。而这个信仰,就是神逻辑。

[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 卷)[M].商务印书馆,1959.

[2]柏拉图.巴门尼德篇[M].商务出版社,1992.

[3]吴晓明.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4]W.V.奎因.从逻辑的观点看[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猜你喜欢

本体论本体上帝
Abstracts and Key Words
对姜夔自度曲音乐本体的现代解读
120秒的“上帝”
CP论题能为本体论论证提供辩护吗?
张栻的本体论建构及其体用逻辑探析
张载哲学的本体论结构与归宿
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请你为自己打开一扇窗
当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请你自己打开一扇窗
是否气人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本体性教学内容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