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真文 诉真情——由教《咬文嚼字》想到的

2015-08-15王文静

新课程(下) 2015年10期
关键词:咬文嚼字朱光潜品味

王文静

(江苏省宜兴中等专业学校)

有一个爱好文学的学生,经常写些小文章、小诗给我看,希望我能给一些意见。看得出这些作品都是经过他再三锤炼、反复斟酌而成的。我不想打击他的积极性,会给予肯定和鼓励。但从他的习作中也反映出一部分同学作文的误区。比如,有一段描写夕阳的片段,“晚风总是首先吹开落日的序幕,接着是一道金黄的残光,零散地撒在不远处凸起的小丘陵上,那树叶点着一些露珠,透着薄薄的光彩却没有灵动的感觉,是沉寂,是宁谧。”他想要描绘出日落时宁静和谐的景象,用词优美,似乎意境也很深远,显然是经过推敲琢磨了一番。但当我想随着这些文字进入其中感受时,才发现根本找不到这样的场景。日落时怎会有“一道”“残光”,而且是“零散”的,“凸起的小丘陵”在“不远处”,小作者却看得到树叶上的露珠,且傍晚时又何来的露珠。

这并不是一位学生会犯的错误,他们想写好作文,平时很注意借鉴作家的文章以及学生的优秀作文,对其中的妙语珠联、旁征博引甚是羡慕崇拜,认为好文章语言优美是第一要义,于是就喜欢堆砌辞藻,不注重真实表达,往往使文章华而不实,甚至矫揉造作。近日,教到高一语文第二册中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这篇课文,得到一些启示,也得到一次作文教学的契机。

“咬文嚼字”本是一个贬义的成语,形容过分推敲字句,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但朱先生所强调的“咬文嚼字”却恰恰相反,正是要准确表达实质、表达情感,所以“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感情……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哦,原来注重语言文字的表达并不错,关键是所用语词文句是否与思想感情相吻合。

朱光潜先生举了许多生动的例子来说明写作时文字运用和情感表达的密切关系。比如,贾岛的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韩愈改为“僧敲月下门”,作者分析“推”“敲”两字意味不同,前者显得鲁莽一些,后者显得拘礼一些,用哪个字要看当时诗人的心境如何。我又向学生指出,这两个字不存在哪个字更优美,意韵更深,而是要符合实际、贴合生活。同学们作文时同样如此,以我手写我口、写我心,先确定事件是真实的、场景是清晰的、感情是诚挚的,再去“咬文嚼字”,提炼最精确妥帖的文句,当然不一定是华丽的,只要是真实的,就算是最平实朴素的语言也会打动读者。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就是最大的明证。

《咬文嚼字》中还举到一个反例,指出许多人写作时,由于习惯、惰性,喜欢用一些陈词滥调,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作者称之为“套板反应”。我们的学生在写作时又何尝没有这样的现象呢?不管是在语言表达还是选用题材上,大多千人一面,万文一腔。在老师的高压政策下,学生发挥他们极富“想象力”的天赋,绞尽脑汁地“创设”悲惨的交通事故、无情的火灾、百年不遇的洪水,有的甚至不惜让自己的父母双亡,让自己在车祸中断胳膊少腿……学生为自己的“杰作”沾沾自喜,可老师们却忧心忡忡。面对一个话题,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作文,但他们却会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毫无个性可言。比如,写到对亲情的感悟,大多数学生都会提到相同的题材:自己生病,父母无微不至地照顾,最后父母却病倒了。似乎每个家庭都是一样的,每个父母都是千篇一律的。实际上,父母与儿女的关系是如此亲密,发生在他们之间的故事也是纷繁的,如果学生能用心体会,作文就能寻找到独特的心灵体会。我们的学生脑子里早就有了一个个准备好的精神套路,他们习惯于“拷贝”前人的思想,顺从定势,放弃思考。正如朱先生所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引不起新鲜的真切的情趣。”长此以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会逐渐消磨,而创新是作文的生命源泉。

生活是日新月异、变化万千的,要让作文充满活力,唯一诀窍就是如实反映异彩纷呈的生活。所以要对读者真实,首先要对自己真实。生活永远是蕴含在人的独特的情感之中的,只有用心灵思索,眼中的世界才能更加清晰地归于本真。所以,愈是濡染了“感情色素”的东西,就愈是鲜活、深刻的;愈是真实贴合生活的,就愈是有生命力的。

五彩缤纷的生活如调色板,又如调味剂,只有用心品味,我们才会尝到其中的酸甜苦辣,学生的作文只有能表现这种酸甜苦辣,才能真正做到“真情告白”。还记得那次讲授“在作文中学会运用联想和想象”的作文课,我让学生讨论“爱是什么?”的话题,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指导学生把“爱”这个抽象的话题具体化。经过交流讨论,最后他们把“爱”表达为“爱是临出门时妈妈的一句叮咛”“爱是考试失败后好友给我的安慰”“爱是鸟妈妈衔来小虫喂入小鸟的口”“爱是做错事后爸爸严厉的责备和正确的引导”……如果不是用心品味,“妈妈的叮咛”或许只能成为“唠叨”,“鸟妈妈的喂食”只是一种“义务”,更别说“爸爸的严厉责备”了,可是学生却从中品味到了爱,或许这种爱是微不足道的,甚至是被人们忽略的。正是这种品味,大大丰富了写作内容,正如有句话说:“人是生来就怀着情感的核,如果能好好培养,白会抽芽舒叶,开出貌美的花,结出丰硕的果实。只有用心去品味,我们才能尝到生活的滋味。我在结束这篇课文时,把朱光潜先生在文末所提的希望和同学们共勉,“我希望读者从粗枝大叶的讨论中,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本着这个精神,你随处留心,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需的好习惯。你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时兴奋被产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从事文学创作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互相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我相信,我的学生在学完《咬文嚼字》这篇课文后,对作文会有更好的认识。所以,作文教学并非局限在每周的两节作文课上,每一节语文课都是听说读写的机会,把握诸如此类的每一次机会。世界是真实的,生活是真实的,孩子们的笑容也是真实的,表达出来吧,让我们每个人都能作真文、诉真情。

邢睿.个性化作文教学的研究与实践[D].天津师范大学,2013.

猜你喜欢

咬文嚼字朱光潜品味
品味年画
挚友可贵
朱光潜三立座右铭
论诗歌评价的标准:从柏拉图到朱光潜
与美同行——读朱光潜《厚积落叶听雨声》有感
品味桂峰
此声彼声来品味 仔细聆听有不同
不因人文失语言 要因语言悟人文
拒绝撞包的好品味
试论历史教学中的咬文嚼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