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探究环节“巧设问题”的重要性
2015-08-15山东省广饶县第一中学马玉珍
山东省广饶县第一中学 马玉珍
“学贵有思,思源于疑”。“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究,有究才能知其理”。“疑”是启动学生思维活动的“钥匙”,没有问题情境,就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设置疑问,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通过巧设问题,可以达到解困惑、引深思、调气氛、提效率、促合作之目的。
一、“解”困惑
许多生物知识存在一般和特例,而学生对特例总是特别关注,记忆深刻,做题时最先从记忆中搜索出来的解题信息是特例,导致做题出错。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分析问题,准确把握题意,在做题时避免此类错误出现呢?在日常教学中精心设疑解难,引导学生排除思维障碍,加深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则至关重要。例如,在学习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结构时,可通过设问“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是原核细胞吗?为什么?哺乳动物是原核生物吗?”以帮助学生抓住核心内容,全面理解相关知识。
二、“引”深思
设疑如果直来直去,答案一目了然,缺乏思考价值和启发性,则不利于学生深刻理解知识,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疑要确实有“疑”,要能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例如“精子形成过程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细胞质分裂均等吗?”这是没有“疑”的设问,变换一下形式“如何通过减数分裂过程中的细胞图像判别动物的性别?”换一种方式,换一个角度,问题新,疑问妙,对学生具有更强的吸引力,更能引导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加大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三、“导”争论
如果一个问题的提出,能引起两种或多种不同见解的争论,学生对此类问题最感兴趣,他们总会翻教材查资料,引经据典,据理思辨。此类有破有立的问题最富有“轰动效应”,通过争论,也最有收获。
四、“提”效率
高中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疑问,如果处理不得当将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如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时,有的学生提出“消费者能通过呼吸作用把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为什么还说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如果平铺直叙的讲解,学生无激情、无兴趣,理解不透,记忆不深。但如果反过来设问“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成分的功能是什么?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范围是什么?”从而使学生理解消费者最主要的功能是实现以物质作为载体使能量在生物群落内部单向流动,而生产者和分解者则架起了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物质循环的桥梁。
五、“促”合作
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是当今时代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素养和品质,新课程的生成性、建构性,也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学会合作。
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中添加的糖类是蔗糖为什么不是葡萄糖呢?”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后再与小组内同学的讨论,让小组内同学取得同一认知,然后每个小组推出代表参与班级辩论,通过合作与争辩,最后全班同学达成共识:①蔗糖较葡萄糖能更好的调节培养基内的渗透压;②采用蔗糖作为培养基的碳源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微生物的污染(微生物最常用的碳源是葡萄糖)。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在日常教学中,通过设疑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为达到一样的目标共同努力。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设疑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设疑是传授知识的开始,是沟通师生情感的过程,师生情感在一问一答中得到交流和升华。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巧妙设疑,科学设疑,创建思维的圣堂,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动力,使学生积极学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