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培养的同向性
2015-08-15张萌
张 萌
(新乡学院 社会科学部,河南 新乡453003)
改革开放以来,国人的社会心态变得开放进取、理智成熟、多元包容,但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社会心态急剧变化,不良的社会心态不断蔓延。为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与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和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的社会心态关系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因而,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的培养。本文试图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出发,探究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的培育。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
社会心态是一种意识形态,它受社会存在的影响与制约,健康的社会心态源于丰富的物质财富、公平的社会制度、公正的法律环境、健全的保障体系等。每个社会都可能存在不良的社会心态,但科学引导、正确教育有助于形成健康的社会心态。
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认知心理。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内在需要,其目的是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之能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大学生的不良社会心理源于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认知的偏差,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纠正大学生的认知偏差,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心理,能够用理性的态度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用平和、包容的态度对待各种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价值心理。正确、科学的价值观不是自发形成的,是正确教育引导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传导主流社会价值,将正确的政治观点、理想信念、道德理念等内化为大学生的内在品质,促使大学生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政治素质的协调发展,使大学生形成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宣泄不良情绪。在利益矛盾突出、价值观念复杂、社会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大学生会产生一些不良的社会心理,如浮躁、冷漠、焦虑、颓废、偏激等,这些不良情绪如果长期得不到宣泄,就会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润滑剂”、“减压阀”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宣泄不良情绪,将学生的思想、行为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的基本特征
心态是人们认识或理解事物时表现出的思想状态与观点。拉鲁斯大百科辞典认为,心态是指某种精神状态,或某个群体的精神习俗、情感、信仰的总称。于汝信主编的《社会科学新词典》中有“心态是影响个人、群体或民族的思想、习俗、传统、信仰、舆论或价值体系”[1]。社会心态是与社会存在相关的心理活动与社会意识,是社会成员面对社会变迁而产生的社会情绪、价值态度、心理感受的总和。健康社会心态是正向的、主动的、积极的、建设性的社会心态,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是大学生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感受或精神状态,包括良好习惯、高尚道德、丰富情感、进步思想、远大理想等心理品质,以及谦虚谨慎、积极乐观、真诚友善、豁达平和、勇于进取等性格特征。
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有以下特点:一是积极性。积极性是大学生主动心态的外在表现,具体表现为坚定的政治态度、高度的政治认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较强的抗挫折能力、正确的人生态度等。二是独立性。独立主要指心理独立、生活独立、学习独立。独立性表现在大学生独立地思考、分析与判断问题,恰当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正确解决生活问题,自主支配安排时间等方面。三是适应性。适应性主要指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人际协调能力、自控能力等,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随着年龄增长与心理的成熟,大学生的适应性会不断增强,能够学会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四是创造性。创造性是现代人必备的优秀品质,具有创造性心理特质的人能锲而不舍地探索未知世界,会有意识接纳不同观点,能明确自己追求的人生目标。
三、大学生社会心态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心理的现状
从整体上看,我国大学生的社会心态是健康的,多数大学生都能以成熟自信、务实进取、乐观豁达的心态对待生活与学习,但也应看到当代大学生仍存在许多不良社会心态。
第一,浮躁心态。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发展进入快车道,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与强大的利益驱动下,许多大学生变得心浮气躁,产生了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的心理,总想以最少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这种浮躁心态危害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导致学术造假、论文抄袭等不良现象屡禁不止[2]。
第二,焦虑心态。随着社会就业形势的恶化,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不争的社会现实,甚至出现了毕业即失业的现象,这使许多大学生产生了焦虑心理。有的担心考试不及格,毕不了业;有的担心所学专业就业难,高投入得不到回报;有的担心工作收入低,买不起房,结不起婚,等等。这些都反映了大学生迷茫、无助、彷徨的心态。
第三,炫富与颓废心态。在金钱至上的文化氛围中,“高富帅”、“白富美”成了大学生追求的目标;有些大学生通过“炫富”、“显摆”来展示自我,这些影响了同学之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也使其他同学产生“仇富”、“仇官”心理。进入大学校门后,许多学生没有了奋斗激情和学习动力,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态度混日子;还有学生片面夸大社会的黑暗面,认为“理想是空的,前途是假的”,找工作、求发展完全靠关系和门路。这种颓废心理导致许多大学生浑浑噩噩、消极厌世,以抽烟、酗酒、上网聊天、打游戏等方式消磨时光。
第四,冷漠与泄愤心态。许多大学生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金钱万能”、“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视为人生准则,致使人际关系冷漠、生疏,缺少信任与友爱,如药家鑫事件就折射了当代大学生的冷漠、麻木心态。泄愤即发泄心中的愤恨。有些大学生对社会现实怀有不满情绪,将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归结于社会不公平,进而发展成愤世嫉俗的社会心态。
(二)大学生不良社会心理的原因分析
第一,经济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导致城乡、区域、行业差距的拉大。在大学校园里,这种贫富差距现象也非常明显,不同社会阶层的消费观念、人际交往、生活方式等有着明显差异,使大学生之间形成了无形的交往鸿沟,导致低收入家庭的学生产生了不平衡心理[3]。
第二,社会因素。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政治体制、社会管理等存在许多缺陷,社会腐败问题较为突出,各种社会问题被网络传播、热议、放大之后,强化了大学生的“仇富”、“仇官”心理。此外,屡屡发生的“拼爹”现象、“萝卜招聘”事件也使大学生对社会公平、机会均等等产生了质疑,使“无助感”、“焦虑感”、“被剥夺感”、“消极颓废”、“泄愤心理”等不良社会心态滋生蔓延。
第三,文化因素。改革开放以来,精神文明建设远远滞后于社会发展,从动车追尾、“楼歪歪”、“瘦肉精”、“毒奶粉”到学术剽窃、论文造假,可以看出道德滑坡、诚信缺失、信仰虚无已成为不争的社会现实。当前社会中,许多人将金钱、财富看成身份的象征、成功的标志,将唯利是图、金钱至上作为人生的价值准则,这使许多大学生陷入思想迷茫、困惑之中,陷入了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漩涡。当怀疑、不信任、好人难当、少管闲事、各扫自己门前雪等成为社会共识时,大学生产生颓废、堕落、消极、偏激等负面心态就在所难免。
四、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健康社会心态培养的措施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凸显,价值体系混乱。为此,应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利益关系,建立健康的社会心态,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一)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健康社会心态
理想信念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的前提条件。坚定的理想信念能使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前保持乐观、平静、理性的心态,勇敢面对种种困难与挑战;相反,若没有坚定的信仰,就会使人心灵空虚、生活无聊、精神颓废,失去努力进取、艰苦奋斗的精神。习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精神上“缺钙”就会得“软骨病”[4]。因而,应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大学生坚定的人生理想、积极进取的精神。开展社会道德实践活动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的重要手段。为此,可以在大学校园内开展形式多样的道德实践活动,如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推进文明班级、文明校园建设,等等,在实践活动中培育人、塑造人、鼓舞人,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
(二)依靠先进文化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
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引领社会心态建设的有力武器。在社会转型期,新、旧价值观冲突严重,令大学生无所适从、不知所措,这就需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规范、引导、调解、激励等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信仰、道德规范和自觉行动,使学生能够正确面对现实,恰当对待各种文化思潮。同时,还要加强国情省情、政策形势、方针路线教育,指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世情、国情、民情,分析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分析能力与认识水平,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培育学生积极自信、乐观向上的社会心态。
(三)坚持以人为本培育健康社会心态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在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更加活跃,个性差异不断增加,但高校教育并没有适应学生的个性需求,仍将实用性、功利性、技术化作为教育导向,导致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缺失。为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以平等的态度处理师生关系,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通过人性化、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化解学生的消极心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5]。
(四)通过心理疏导培育健康社会心态
人的心态决定着人的处世态度与精神状态,健康的心态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辩证看待成败,始终保持乐观进取的精神状态。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情感丰富、积极进取,但由于学习、生活、情感等原因,部分大学生产生了消极颓废、爱慕虚荣、盲目攀比、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为此,应做好大学生心理疏导工作,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深化认识,使学生的浮躁、焦虑、烦恼、不满、愤恨等不良情绪能得到合理宣泄。同时,应将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如贫困生、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等作为重点关注对象,教育他们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失意、挫折,正确对待社会中的不公平、不合理现象,提高其抗挫折能力。另外,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开设心理卫生课、心理咨询门诊等方式培养学生健康的社会心态[6]。
健康的社会心态是个人发展的精神手段,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心理基础,是促进国家发展的精神力量。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认知、价值引导、心理疏导等功能,通过多种方式培育大学生积极向上、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的健康社会心态。
[1]赵静.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社会心态培育[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27.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3]胡凯.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心理和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0):32.
[4]闻学良.谈培育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J].党建研究,2011(5).
[5]高云峰.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心态的嬗变过程[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28.
[6]杨胜玲,赵云芬.论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