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媒介环境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2015-08-15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媒介受众素养

王 刚

(贵阳学院 文化传媒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0)

进入21世纪以来,从门户网站到微博、微信,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不仅使大众传播媒介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而且改变着人类的信息传播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人类从未像今天一样生活在无处不在的媒介之中。大学生文化层次较高,是国家未来发展的生力军,也是接触和使用新媒体最为频繁的群体之一。在新媒介环境下,如何更加科学有效地实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出具有较高媒介素养的大学毕业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媒体带来了媒介环境的巨变

(1)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带来了海量的信息,让社会进入“信息饱和”状态。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有别于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在人类很长一段时间的历史中,人们都在为获取和制造更多的信息努力。而新媒体的出现,一方面,各类没有通过“把关人”环节的信息通过新媒体汹涌而来,各种媒体每时每刻都在推送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通过各种传播渠道到达受众处;而另一方面,面对海量的信息,如何辨识、选择、判断、利用信息却困扰着诸多受众。怎样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怎样让掌握的信息发挥价值,怎样不迷失在信息的海洋里,成了受众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2)新媒体的迅速发展,让受众进入了媒介“高度接触”状态。在广播电视还没有出现之前,报纸对很多人特别是地处偏僻地区的人来说还是奢侈品,广播电视的出现让大众媒体“飞入寻常百姓家”,而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受众与媒体更是可以随时“在一起”。据对贵阳市大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贵阳市大学生每天和媒体接触7小时以上的占到75%,其中和新媒体每天接触时间5小时以上的占到60%。大学生利用新媒体进行学习、网购、交友、娱乐等,新媒体还占用了大学生大量的碎片化时间。显而易见,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3)新媒体的迅速发展,让社会进入“人人都有麦克风”时代,受众前所未有地参与到了信息的制作与传播中。在传统媒体时代,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的参与度较低,能在大众媒体上发表自己的言论和作品的人属于极少数。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不仅让受众可以自由地发表言论,还成了受众传播自制信息的平台。现在一些关注度较高的个人微博,甚至有几百万的粉丝,其传播信息的广度和速度丝毫不亚于传统媒体。大学生作为新媒体使用的活跃人群,利用新媒体搜索和发表信息已经成为大学生一种重要的媒介行为。

二、新媒介环境给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1]媒介素养教育在20世纪30年代由英国学者李维斯和汤普森提出了系统的教学建议,此后陆续在一些欧美国家纳入学校教育的课程范畴,并成了公民素质培养课程之一。在我国自1997年卜卫发表论文《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以来,我国研究者开始对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进行关注。[2]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开展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更关乎社会整体的进步。2004年开始,国内一些院校如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云南大学等陆续开设了“媒介素养”课程,媒介素养教育在国内高校越来越被关注和重视。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同样具有时代性,其内容和方式要根据媒介环境的变化与时俱进地更新。近年来,新媒体的发展在改变媒介环境的同时,也改变着大学生的媒介接触行为,对当今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1)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要更加注重培养其对媒介信息的解析能力。新媒体带来的海量信息在丰富了信息来源的同时,也对受众提出了更高的媒介素养要求。一方面,媒介发布的信息铺天盖地,而有效信息往往却需要受众自己去寻找。在此时,受众媒介素养的高低将对获取信息质量的高低产生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任何媒体都是人类意识的载体。由于“把关人”的缺失,新媒体发布的信息往往鱼龙混杂、个人化倾向明显,媒介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受众是否能够透过庞杂信息的迷雾,更好地通过媒介信息来把握真实的世界,让信息更好地为个人发展服务。在新媒介环境下,媒介素养教育要把着力培养大学生的信息解析能力作为重要的内容。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解析能力,才能在面对信息时处于相对主动的状态,而不是填鸭式的接收信息。

(2)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要更加注重培养其面对媒介时的“主体意识”。在大学生和新媒体“高度接触”状态之下,出现了一些让人必须警惕的现象。例如,一些大学生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不能自拔,对新媒体所营造的“媒介真实”和现实世界的“客观真实”出现认知障碍;一些大学生使用的最多的是新媒体的娱乐功能,因为娱乐时间过多,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有日本学者就担忧,在“计算机前长大的一代”,可能成为“甲壳虫”或“胶囊式”的人。在比传统媒体更适合娱乐的新媒体面前,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所担忧的是人类在媒体面前可能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是否有更大的可能性。因此,如何保持“人”的独立性,保持“人”的主动的思辨能力,让人不迷失在媒介中,让人和媒介处于和谐“共栖”的状态,是媒介素养教育必须关注的一个问题。着力培养大学生面对媒介时的“主体意识”,是新的媒介环境下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

(3)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要更加注重培养其信息的制作和发布能力。新媒体交互性、参与性的特征,让受众能够自主地提供和分享信息。根据在贵阳市大学生中的调查显示,91.5%的大学生会利用新媒体来发布自己的生活状态信息,25%的大学生会利用新媒体来发表自己对公共事务的看法,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实现个人话语权的重要载体。大学生在新媒体的使用过程中,如何制作和发布高质量的信息,发布信息的道德和法律界限是什么,怎样通过新媒体来关注公共事务,这些都是当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必须关注的内容。

三、新媒介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策略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是一项需要多方协作进行的系统工程,在大学生与新媒体黏度极高的情况下,更应该与时俱进地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来实施。

(1)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开设。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纷纷在小学、中学、大学各个层次都开设了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而目前在国内,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在高校的课堂教育中还处于边缘地位,如贵阳市的很多高校都还未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从国内已经开设该课程的学校来看,大多是由校内的新闻传播学院在推动该课程的建设和发展,缺乏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层面的强力推动。因此,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还处于公共选修课的地位,这与媒介化社会中媒介素养的重要性是不相匹配的。在信息时代,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成为普遍的公民教育。教育主管部门应进一步重视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在课程性质上予以公共必修课的地位,在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建设上予以重视。

(2)媒介素养教育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模式走向参与启发型模式。在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知识传授型模式一直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在广泛使用,“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成了课堂教学的标配。但新媒体语境下的媒介素养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使用参与启发型教学模式。特别是在媒介使用技能、媒介信息制作与发布、媒介信息资源使用等方面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通过参与媒介信息的制作和传播,提高学生利用新媒体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通过参与启发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

(3)媒介素养教育要及时加入新媒介素养的内容。在智能手机普及之后,新媒体与大学生的黏度较高。在媒介素养教育中,要针对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状况,及时地更新相关教学内容,帮助大学生调整好自己与新媒体的关系,让大学生能够科学、有效、健康地使用新媒体。新媒介素养的教学内容应包括:新媒体技术、新媒体信息处理与运用、大数据新闻、新媒体伦理与法规、新媒体批评等。通过教学,要让大学生能够拥有解读、辨析、质疑、发布信息的能力,能够有效地使用话语权,能够对“媒介世界”和“客观世界”有辨别能力,能够对“刻板成见”有自我纠正的意识。通过提高大学生的新媒介素养,让大学生能够通过使用新媒体来达到自己的目标,而不是成为被新媒体所控制的人。

(4)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媒体资源,为媒介素养教育提供实践平台。国内高校一般拥有校报、校园广播电视台、学校官方网站、学校官方微博等,媒介素养课程的实践教学可以就近利用学校的媒体资源进行。通过组织学生走进校园媒体,让学生了解媒体运作的程序,了解媒介信息的制作过程,鼓励学生参与媒介信息的制作与传播,鼓励学生以质疑的精神来审视媒介信息。高校媒体还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如视频制作比赛、博客比赛、新闻稿件写作比赛等,来吸引更多的学生走进和感受媒体。

在媒介化社会中,媒介素养已经成为公民的必备素养之一。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高校要重视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出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1] 张玲.媒介素养教育——一个亟待解决和发展的领域[J].现代传播,2004(4).

[2] 陈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综述[J].北方文学,2012(5).

猜你喜欢

媒介受众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浅析新闻炒作下受众逆反心理
书,最优雅的媒介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