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5-08-15张玉萍
张玉萍
(南京邮电大学 江苏·南京 210000)
一、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科技事业的发展得到了高度重视,而高校作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和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科研活动中占有独特的重要地位和强大的科研优势,其科研的发展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高校科研经费的投入。作为高校,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不仅能促进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科建设的提高,而且对学校综合实力的提高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国家和学校积极的投入和努力下,高校的科研得到了蓬勃发展,科研成果颇丰。但随着科研的不断发展,科研经费的管理却跟不上科研的快速发展,科研经费使用中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经费使用效率低下,很多高校经费使用混乱、违规现象突出。2012 年以来,国家查处了多起有关高校科研经费的违法违纪案件,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中问题凸显,阻碍着高校科研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完善高校内部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和国家科研政策制度尤为迫切和重要。
二、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科研预算编制不科学,执行随意性大,缺乏预算评价机制
科研项目预算是科研项目实施的基础,是科研项目管理的重要环节,同时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科研项目研究通常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有些情况事先无法预料,特别是难以精确估算有些探索性较强的科研项目的成本,加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价格也会发生很大的波动。而目前高校大部分科研人员的主要精力放在科学研究及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的攥写上,对科研经费预算的严肃性和重要性重视不够,预算编制常识匮乏,而仅凭经验估算。高校相关管理部门参与项目预算编制工作有待加强,缺乏相关专家对预算进行科学、客观、合理地分析和评估,在审批项目的过程中更多地从学术角度对其可行性、前瞻性等研究进行评估,而对其成本费用通常在项目负责人申报的基础上按比例简单缩减,对预算的执行也缺乏科学的评价。从国家政策角度来看,目前科研经费预算科目与高校会计核算科目不匹配,科研经费的预算科目是按照自定的项目进行分类的,而高校会计核算科目是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编制的,导致预算内容与会计核算科目无法做到完全一致。
高校科研经费预算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一是预算比较笼统,内容不具体、不够详细,如对实验材料费的预算,没有列明材料的类型,估计用量,当前的市场价格等信息。二是超预算、超范围开支,支出串项现象普遍。对同一个课题负责人有多个科研项目的情况下,混淆不同经费的支出,违背了专款专用的原则。三是预算执行过程中,随意调整预算结构。很多科研项目的经费实际执行情况和预算编制不一致,导致有些科研经费过早花完,而有些项目在结题前突击花钱。四是高校内部对预算执行中的考核评价相对较薄弱,使有些在预算执行中产生的问题堆积到项目结题的时候。
(二)科研经费间接成本补偿机制不合理
首先,高校为课题研究提供的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水、电、气、暖消耗,绝大部分都从教育事业支出中列支。高校所提取的项目管理费远远不够承担科研项目的间接成本,高校只能依靠教育事业经费来支付难以计入科研项目成本的科研间接成本,造成了高校教育事业经费紧张。而我国高校的科研资助政策习惯于对高校科研直接成本的管理,给间接成本很小的补偿。
其次,缺乏有效的科研激励机制。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师在从事着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承担着科研任务,理应获取合理的科研报酬。而一直以来,我国高校的科研政策却认为科研经费中不允许列支课题组成员中有固定工资收入(无论工资来源渠道如何)的科研人员的劳务费用。高校科研项目研究大多是老师的超工作量工作,而科研政策缺乏对在职科研人员从事科研工作的收入补偿,使科研人员的智力付出未能合理体现在人员经费中,不利于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得部分科研人员为了弥补自己的超工作量付出,通过虚假票据及虚假合同等手段来获取部分补偿,虚增成本费用支出,套取国家科研经费。
(三)科研经费中资产管理不合理,资产利用率低
目前,高校科研经费中需要购置的科研仪器设备没有统筹安排,资源共享管理欠缺,各课题组都按照自身项目研制需要来购置仪器设备,甚至同一个项目负责人名下的不同项目组都分别采购仪器设备,造成有些科研仪器设备重复购置,而有些设备却长期闲置不用。发达国家设备更新周期一般为3 年,而国内课题一般而言从立项到结题的时间为三年,有些设备还没投入使用就已经要被淘汰,造成科研经费和国有资产的巨大浪费。同时,大部分高校缺乏相应的科研设备实物管理,所购置的科研设备大多由科研人员自行保管使用。除科研仪器设备外,高校对科研材料的管理也非常宽松,大都只有材料采购记录,却缺乏材料的使用和库存记录,没有库存材料的实物管理制度。这种“零库存”的现象造成了科研材料的管理失控,加剧了科研经费的流失。
(四)科研经费结题不结账现象普遍
目前,高校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的现象普遍。高校对科研项目重申报立项,轻结题验收,再加上科研项目预算的不严谨,为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提供了可能,从而导致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脱节。结题后继续从项目中列支费用,使科研成本核算不准确,也难以形成有效的科研项目绩效评价体制。
三、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科研经费预算管理
1.高校应重点关注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是否科学、合理
首先要提高科研人员对预算重要性的认识,根据科研项目的实际情况,契合相关政策,科学、合理、真实地编制预算,各项经费不得简单按比例填制;其次高校应联合财务、科研、审计等部门以及校内外专家,对项目负责人的预算进行预审,项目负责人根据预审意见对预算进行修正,把预算编详细,实行全额预算、细化预算,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2.加强预算的执行管理
科研经费在使用时严格对照相关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和预算书等进行经费支出,对同一项目负责人所负责的不同课题之间的经费不得混用,做到专款专用。高校相关部门应加强预算执行的管理,对科研项目预算执行情况定期进行检查梳理,进行综合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和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项目负责人,要求其有针对性地整改。
3.规范预算调整程序
对于纵向科研项目,预算已经批复的,如无特殊情况不可以调整预算,在规定范围内确实需要调整预算的,按规定调整;对于横向科研项目,已经签订合同的,需要变更的应按照合同法与当事人协调进行调整。
4.建立科研经费预算绩效评价机制
高校应设立科学的科研项目预算综合评价指标,结合实际情况,对项目预算的编制、执行、结题结账全程进行合理评价,合理运用评价结果,进行绩效管理,从而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二)规范间接成本核算,完善人员激励机制
近几年,国家相继出台了一些政策,对间接成本进行了明确的定义,从制度层面改善科研间接成本补偿机制,表明我国高校科研管理正趋向科学化、精确化。高校应契合国家政策和目前高校科研管理的现状加强间接成本管理。
1.合理归集、分摊房屋占用费等间接费用
根据国家最新出台的政策适时建立高校内部的间接费用管理办法,改变以往简单按比例计提管理费,再由学校统一安排使用的状态,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间接成本分摊办法和核算方法。如房屋占用费、水电费等采用作业成本法,把费用归集到相应的科研项目中,确定间接成本补偿比例,纳入预算,统筹管理。项目主管部门将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分开拨付,发挥间接费用对高校教育事业支出的补充作用,使得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保证教学科研协调发展。
2.完善科研绩效激励制度
科学的科研绩效制度可以激励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使高校教师能安心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促进科研事业的发展。现提出如下建议:第一,适当扩大课题经费中劳务费列支的范围,其列支的范围不仅局限于课题组成员中无固定性工资收入人员和临时聘用人员,允许课题组成员中有固定工资收入的人员适当从项目经费中领取一定额度的劳务费,弥补其为科研项目的劳动付出。第二,参照国外的一些方法,对项目经费实行包干,项目结题后,考核项目研究的质量,如考核验收合格,达到预期要求,课题组可以在绩效额度范围内自由支配和使用经费。第三、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科学的科研绩效工资考评体系,使科研人员的收入和其岗位职责、工作表现和工作业绩相匹配。
(三)实行资源共享,提高资产利用率
首先加强识别用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建立资产项目数据库,对高校的科研设备进行动态管理。在保证资产国有的前提下,适当提高课题组对其所购置设备的主体地位,在保证设备购置项目组使用的前提下,新的科研项目研究可以租用设备,高校和设备购买项目组按比例分成设备租金,既避免资产重复购置,节约了科研经费,又避免了资产闲置和资源浪费。其次,要加强对科研材料使用和库存的管理。
(四)加强已结题项目结余经费的管理
加强项目结题结账的管理。首先,要加强预算执行的管理,严格按预算执行科研经费支出;其次,实行绩效管理,对因勤俭节约形成的结余经费,项目结题通过验收后,建议可按一定比例奖励项目负责人,或转入项目负责人的其他关联课题研究,以激励科研团队提高经费使用率。
四、结语
随着国家对科研经费的投入不断加大和科研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科研事业的发展既有很多机遇又充满挑战,高校应顺应国家政策,运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不断创新和完善管理模式,使高校科研工作再创辉煌。
[1]黄永林,李茂峰.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政策与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建议[J].教育经济,2013,(3).
[2]李雅菊.浅析高校科研经费间接成本补偿机制管理改革[J].现代营销,2015,(9).
[3]宋玮.浅议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