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构建“三不”长效机制的路径
2015-08-15欧小蓉
欧小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纪委五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主要是在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上还没有取得压倒性胜利,腐败活动减少了但并没有绝迹。”当今,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型亟需消除滋生腐败的土壤,而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构建起有效的“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简称“三不”)的长效机制,才能从根本上防治腐败行为的发生,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为实现中国梦保驾护航。
一、构建“三不”长效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少数党员干部思想观念出问题,有“想腐败”的不良动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一些党员干部在物欲横流的社会生活中逐渐放松思想警惕。“温水煮青蛙”,上了腐败的“贼船”竟然没有察觉,直至东窗事发,才悔之晚矣,这样的悲剧并不少见。
(二)一些制度存在空白、不完善或者过时,使“能腐败”有机会。表现在:一是一些制度有空子可钻。近3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较快,与之比较起来,制度建设显得滞后。有些领域或环节没有法律或者规章制度,完全是一片空白。有的制度虽然有成文的条款,但不完善,缺乏相应的配套制度或实施细则,不具备可操作性,形同虚设。制度之间互相矛盾,无法遵循。不少制度是关于某个方面的规定,没有全局眼光,统筹协调不够,导致单个制度与制度整体之间有相互抵触的地方,让人不好把握。二是一些制度已经成过去式。当今发展日新月异,但不少无效制度与现在的形势不符,根本不管用。因此会影响它的权威性。
(三)监督乏力,让“敢腐败”成本低。
监督乏力表现为:一是监督模式多但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权力过于集中在个别人手中,让他们铤而走险。正如网友所说:上级监督太远,下级监督太险,同级监督太难,组织监督太短,纪委监督太软,法律监督太晚。二是监督乏力。纪检成案线索不多,检举渠道偏窄,使一些党员干部产生侥幸心理。他们认为事情小上级会忽略,或没精力来关注。即使被发现,处罚措施过轻,对自己也没什么实质性损失,所以胆大妄为,现实中过高的逃脱率和过低的落网率成为腐败产生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原因分析
(一)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一是拜金主义思想侵蚀。“一切向钱看”“有钱才是硬道理”主宰了他们的思想,有利益可图是他们干事的动力。二是投机心理滋生。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带来了更多就业机会和赚钱机会。老老实实做事赚钱来得太慢,靠投机可能赚的更多,使得一些人摈弃了诚实劳动的传统活法,投机主义流行。官场投机能获得更高的利润,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应运而生。三是灰色收入成为公开的秘密。一些人工作的目标不在于靠工资生活,而是攫取比工资高无数倍的隐形收入。这主要体现在一些重点行业、重点权力部门,腐败案件居高不下可以看出问题。这些人员收受贿赂成了习惯,麻木了,已经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了。
(二)现行反腐倡廉教育工作难以深入灵魂。一是空洞的说教不管用。从书本到书本、从文件到文件,千篇一律,单纯的说教,如隔靴搔痒。二是照搬别人经验。走捷径,没有结合单位和个人实际,理论与实际脱节,表里不一。三是表演性质的反思。有的党员干部在查找自己问题的大会上痛哭流涕,把自己说得不是人,但那只是假象,为了蒙混过关。其实他们思想上根本没有任何触动,下来依旧我行我素。四是“一阵风”似的搞法。上面要求严就搞,要求松就不搞,而不是一以贯之的经常性教育。五是方法和手段太少。因缺乏创新,流于传统形式,比较单一,没有吸引力和感召力,浪费时间和精力,引起大家的反感,一些党员干部并没有从中得到收获。
(三)惩治力度上大下小。党中央对惩治腐败的力度非常大,可到了省、县、乡镇三级及其三级部门,就是“雷声大雨点小”。在具体执行时,避实就虚,选择性执行:一是有的地方在实际操作中走过场,执行制度随意性大,对上级规定在执行中打折扣。碍于人情,影响过于巨大的,蜻蜓点水式的着手处理一下。因腐败成本过低,惩治起不到震慑胆大妄为者的作用。二是看人情选择性执行。和自己关系到位的,就不执行;而和自己关系不好的,就坚决执行。在反腐败合力上,形成不够。一些反腐机构职能分散,各自为政,劲不能往一处使,形不成合力。有些腐败案件难以一查到底,与反腐机构太弱关系重大。
三、形成有效的“三不”长效机制的重要举措
(一)形成自律机制,把好“三观”,薪廉挂钩,筑牢“不想腐”的防火墙。
1.增强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是根据不同对象量身定做教育内容。要结合他们的工作岗位特点,从工作中容易出现的薄弱环节入手确定宣传教育内容。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宗旨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二是形式要多样化。建立健全“三观”常态化宣传教育机制。比如可以充分利用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加强宣传教育,力争做到思想性、艺术性和趣味性三统一,竭力避免娱乐化和庸俗化。在宣传教育中,尽量融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城市精神、职业道德等,不断创新党风廉政建设的载体,争取宣传教育效应最大化。三是抓住重点宣传教育对象。进一步明确党风廉政教育的重点对象,增强他们的纪律意识,提高其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准。四是从小抓起。廉洁教育也要从小孩子抓起,使廉洁意识在幼小的心灵里播种、发芽。
2.探索退休廉洁保证金制度。将廉洁行为与工资收入挂钩,加以制度化,使腐败的成本显性化,从心灵深处促使公职人员不想腐败,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
3.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一是打通晋升通道。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和提拔任用制度,对有能力且廉洁务实者要优先提拔重用,给那些希望干点事、干好事的人留足空间。二是落实好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这样可以不用挤破脑袋去当官,让那些升职无望的人能安心工作。三是依法该正常晋级的,要正常晋级,不能拖着不办。对故意拖延的,实行责任追究。
(二)扎紧制度笼子,权力“瘦身”,廉政“强身”,划定“不能腐”红线。
1.在反腐制度建设上实行“废改建”。一是对已出台实施的制度进行集中清理。对那些与当今时代不符合的过时的制度,该废则废;而对那些有一定作用但实用性不是很大的制度,要进行完善。对弹性过大的要进行细化,配套具体的实施细则,使之具备可操作性。二是提高新建制度的科学化水平。对当今一些法律法规上的空白,要做好制度的新建工作。可以聘请专家学者等下到基层调研,听取各个阶层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初步方案。再把这个初步方案在近可能大的范围内公示,并进行听证会,进一步完善修改,最终形成定稿。新的制度一经形成就具有权威性,必须遵照执行。
2.抓重点领域重点人群,使其权力“瘦身”,规范权力运行。抓关键节点。特别是人事变换、换届选举、逢年过节等关键节点,是腐败高发的时节,要严加防范。抓关键领域与重点人群。积极探索提高重点领域重点岗位风险防控管理的能力。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推行重大决策、重大建设项目和社会公益事业信息全公开,压缩寻租空间。规范权力运行。健全权力事项公开制度,推进“四公开”(决策、管理、服务、结果),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达到廉政“强身”。
(三)强化监督,高悬利剑,提高成本,构筑“不敢腐”雷池。
1.落实常规监督责任。整合资源,建立独立的监督机构,层层实行“一把手”和纪委书记异地任职制度。一是充分发挥纪委的作用。首先,把纪委书记编制纳入独立的纪检系统。与现单位脱钩,不再受现单位的制约。他们能独立开展工作,不受影响。省、县、乡镇都实行“一把手”和纪委书记异地任职制度。这样能尽量减少人情因素,利于反腐工作的开展。二是重点强化民主、审计、社会、舆论的“四大监督”体系建设。实行审计全覆盖,把好“钱财关”是重点中的重点。三是实行纪委监察部门实行上级直管,不受地方(部门)同级的领导,确保监督与办案相对独立,不受同级的干涉和影响。
2.落实眼线,实时跟踪。纪委监察部门要对要害部门(重点乡镇)的中层干部以上干部、一般乡镇(部门)的党政一把手,设置权力监督的眼线,要把监督检查贯穿权力运行的全过程,在8小时内与外,对权力运行进行实时跟踪、全程监督,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并予以整改,确保各项权力正常运行。
3.建立举报有奖制度,形成惩治腐败的强大合力。纪委监察部门要发挥群策群力,建立举报有奖制度。在保证举报人生命安全的前提下,一经核实,发给举报人重金予以奖励,即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是也。形成强大的合力,使手握重权的干部们,随时提心吊胆,不敢腐败。
4.依法问责,加大惩处力度,铲除腐败的土壤。一是让权力与责任挂钩。二是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强化责任意识,使行使权力者更加谨慎。三是加大惩处力度。坚持抓大不放小,“大老虎”与“小苍蝇”一起打,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切实提高办案质量。通过依法问责,让他们对自己准确定位。该管的管,认真管好;不该管的放权,不乱作为。提高违法成本,对胆大妄为者和不作为者起到巨大的震慑作用。在依法惩治受贿人的同时,对行贿人也要一起惩治,当关者关,当杀者杀,彻底铲除腐败的土壤。纪委监察人员要提高自身素质和效能,对落实眼线、举报有奖、所办之案,不能搞里外通。否则,惩治腐败的有效机制会前功尽弃,辜负众望。
[1]郭舒、郭婧:关于构建“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有效机制的探索与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4(16)
[2]黄传英:南宁市构建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有效机制的路径分析[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15(01)
[3]周丽娟: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有效机制构建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S1)
[4]余文生、董娜:关于构建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反腐倡廉机制的探索与思考[J];人事天地;2015(02)
[5]张效廉: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J];奋斗;2015(03)
[6]于伟峰、张笑雅: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兼谈以习近平为总书记党中央的反腐思想与实践[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