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牧《秋夕》中“银烛”词义小考

2015-08-15○陈

语文学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辞源画屏杜牧

○陈 媛

(华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东 广州510006)

训诂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但它与当今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注释及教学关系尤为密切。杭州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曾有几期文章是关于训诂学与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第一篇就用训诂学知识“匡正”了中学语文教材的几个文言词注释,其中被“匡正”的第一个词便是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中的“银烛”。文章这样写道:

我认为“银烛”不是指白色的蜡烛,而是譬代天上的月亮。为什么?看一看诗的意境就可以得到印证了。宫女们既然是在室外“轻罗小扇扑流萤”、“卧看牵牛织女星”,那又何必点上白蜡烛?看双星,必然看到月亮。再从“银烛秋光冷画屏”一句看:白蜡烛根本没有春光、秋光之分,只有月亮才有春光、秋光之分,也只有秋月的月光才有寒冷之感。

乍一看到这篇旧文,便觉不妥。古有“月明星稀”之句,杜诗中的宫人真的有可能一边赏月,一边观星吗?对天象的好奇倒激发了我用去探究该句“银烛”原义的兴趣。

译解古词,必用训诂。训诂方法有形训、声训、义训和文训。从义训上讲,《辞源》中对“银烛”有两个解释:一是“银泥”,一是“喻明亮之灯光”,并不见有“明月”之意。然古人写诗填词,不乏喜用替代字者,“月亮”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就有“桂华”、“婵娟”、“蟾宫”等若干替代词,至于“银烛”是不是指“月亮”,还需用文训的方法讨论之。

根据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以推求词语准确解释,叫做文训,亦称观境为训。之所以认为“银烛”指的是月光,是因为诗的二、四句写宫女们在室外“轻罗小扇扑流萤”、“卧看牵牛织女星”,因而不必银烛高照。但事实上,诗的首句写的是室内环境,何解?请看“画屏”一词,《辞源》对其解释是:“屏风之饰以彩画者。”而“屏风”是古时建筑物内部挡风用的一种家具,可见,《秋夕》首句描写的是室内环境,如此,室内有烛光也就不奇怪了。若要说“烛光”原无春秋之异,那“画屏”本岂有冷暖之别呢?盖王国维之“有我之境,以我观物,则物皆著我之色彩”,此之谓也。

此外,“银烛”指的是“蜡烛”还有异文可作佐证。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选编的《唐诗选》和中华书局出版胡可先先生选注的《杜牧诗选》中,“银烛”一词皆作“红烛”,根据这条异文,可以推断“银烛”在诗中并没有代指“明月”的意思,它指的就是“蜡烛”。

非但《秋夕》中的“银烛”没有指代“明月”之意,陆游《花时遍游诸家园》中“常恐夜寒花索寞,锦茵银烛按凉州”之“银烛”亦无此意。“银烛”一词也见于陆游其他诗作中,但皆不作“明月”解释。如《小园竹间得梅一枝》中的“荒山野水终自得,银烛金壶亦何有”——还是用文训:此诗中有“枝横澹月影在地”之句,诗人却又感叹“银烛何有”,可见此“银烛”非指“明月”。类似的诗句还有其《看梅归马上戏作》:“江路疏篱已过清,月中霜冷若为情。不如折向金壶贮,画烛银灯看到明”,只不过这里将“银烛”写作“画烛”和“银灯”——这实际上是一种互文,“画烛银灯”指的是一个事物,即“有画饰的明亮的蜡烛”。

那么应该如何理解《花时遍游诸家园》中的“银烛”呢?诗人明明是在室外赏花弹琴,为什么要点蜡烛呢?君不见苏轼《海棠》诗有“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之句?陆诗大概是对苏诗的化用,这在陆游《雪后寻梅偶得绝句十首》亦有体现:“银烛檀槽醉海棠”(“檀槽”指琵琶等乐器)。可见,陆游也不曾把“银烛”用作“明月”的替代词。

而“银烛”作“蜡烛”解,在古诗中却有众多旁证,如:梁元帝诗:“银烛含朱火,金炉对宝笙”,李白《夜别张五》:“听歌舞银烛,把酒轻罗霜”,王维《早朝》:“银烛已成行,金门俨驺驭”。能“含朱火”,能“舞”动,能“成行”的,只能是“蜡烛”或“烛光”。综上看来,“银烛”一词应与“月亮”无关,杜牧《秋夕》中的“银烛”还是解释为“蜡烛”比较合适。

[1]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M].商务印书馆,1983.

[2]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3]胡可先.杜牧诗选[M].中华书局,2005.

猜你喜欢

辞源画屏杜牧
拒绝二手学问
杜牧
以画屏连接古今 “ 画屏:传统与未来”在苏州博物馆开幕
画屏:传统与未来
观海有感
山行
《辞源》第三版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赠郑征君
《辞源》注音中存在的问题探析——以肉部字为例
赤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