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语文教学中提升两年制少数民族预科生中华民族认同感

2015-08-15马占俊

语文学刊 2015年21期
关键词:预科认同感少数民族

○马占俊

(宁夏大学 民族预科教育学院;宁夏大学民族教育研究中心,宁夏 银川 750002)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层次,是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促进民族地区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其中,两年制预科教育主要面向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考生,是目前预科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加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对于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提高预科教育教学质量以及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作用。除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民族理论》等专门的思政类和民族学类的专门教育以外,作为预科基础性课程之一的语文教育,在提升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感方面的作用也不应忽视。

一、加强两年制少数民族预科生中华民族认同感的必要性

民族认同在学界有不同解读①,但总体说来不外乎两个层面,即对所属民族的认知、身份认可和心理归属,因此,中华民族认同即是华夏儿女对中华民族这一族属的身份肯定和心理皈依,是各民族在文化传统、道德观念、和制度层面认同上的最高层次。作为青少年的少数民族预科生,加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华民族认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阶段提出的社会发展愿景,包括物质的极大丰富,制度建设的科学和进步,以及民族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党在十六届六中全会就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政方针,充分意识到了在新时代构建主导价值观对于社会和谐、国家发展、民族繁荣富强的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是由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组成,“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的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1]1。五十六个民族在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中不断交汇、融合,才逐渐形成中华民族这个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形成团结友爱、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焕发出勃勃生机。同时也必须认识到,我国民族众多,文化差异巨大,共有“80 种以上语言,30 种左右文字”[2],不仅如此,在宗教信仰方面,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很多少数民族信奉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具有深厚的宗教信仰,有的民族甚至全民信教。文化的巨大差异,宗教信仰的坚定,再加上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现实,许多人固守一方水土,价值认同也只停留在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人情风俗的认同层面,从而带有浓重的民族主义情绪。

另一方面,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国际交流愈加频繁,文化趋于多元,价值观念的变化也愈加频繁。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不但提供了丰富的物质保障,但同时也促使了物质追求价值观的盛行,相伴随的是对自我认同的迷失和对道德批判标准的失衡。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价值观的混乱和物化导致整体思想的混乱和道德的失陷,进而对现有制度乃至文化的认同逐渐弱化。因此,形成一种健康、积极的主导价值观,形成一种适应社会发展和现实需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民族强盛的客观需要。只有加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国家制度、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才能形成统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和谐统一。

(二)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狭义的教育概念即学校教育,是指“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3]725。教育的本质决定了教育一方面是为了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而存在,另一方面教育又不仅是个人性的,它是根据社会的要求而设立的一种行为和组织方式,也因此,教育不仅是要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还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和功能。就一个国家或民族而言,“在文化教育系统中,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便是培养民族的凝聚力和人们的集体意识”[4]。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专门针对少数民族而开设的教育类型,是国家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现实而实行的一项照顾政策,从建国后开设的第一个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班开始,一直延续至今,规模不断扩大,管理更加科学,配套设施也更加完善,培养了大量少数民族人才,为促进民族地区人口素质、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体现了民族平等的社会主义民族观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因此,可以说,预科教育本身就是一份活生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让在读的预科生在学习的同时了解预科教育的宗旨和创办历史,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体会到国家的关心,加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是十分必要的。

(三)两年制预科教育的特殊性

两年制预科教育是目前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中的一种,专门针对母语非汉语类少数民族地区的考生。相对于一年制预科而言,两年制预科教育具有学制长、汉语水平整体较低的特点。他们一般来自祖国的偏远地区,以本民族语言为母语,小学到中学阶段接触的都是母语教育或双语教育。从文化层面上来说,两年制预科生从小生长在本民族的文化氛围里,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充分受到本民族文化气息以及宗教氛围的濡染。他们对于土生土长的本民族文化具有与生俱来的认同感,对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则相对隔膜,由此产生疏离感。不仅如此,在学习和生活中,由于不同少数民族间生活习惯差异较大,对汉语的掌握程度也有很大不同,面对来自发达地区的其他预科生,他们在进入预科阶段乃至本科阶段的学习后,通常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身份认同焦虑,或过度自傲和自我封闭,排斥其他民族;或过于自卑、产生厌学情绪,从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因此,对与两年制预科生来说,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加强他们对其他民族的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他们从思想意识上转变对本民族的单一认同,树立自信心,开放思想,接纳各民族的优秀物质和文化,从而上升到对国家和整个民族的认同。

二、语文教学在促进两年制预科生中华民族认同感方面的作用

中华民族认同感本质上是一种心理学范畴,只有从内心真正认同,才能达到身与心乃至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在目前的预科教育中,普遍配备专门的政工队伍进行学生的日常思政教育,这样健全的机构和人员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思政教育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但同时也形成了机构之间的差别和界限。就预科生而言,除了课余生活以外,更多时间是在接受课堂教育,如果能够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功能,那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则会事半功倍。在目前内地两年制预科教育五门必修课程(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理论、民族理论)当中,语文课作为人文性极强的课程,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和中华民族认同感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1.打破语言障碍,促进沟通和交流。众所周知,两年制预科之所以设置为两年学制,主要是因为学生入学时汉语言水平相对较低,无法经过短暂的预科培养进入普通高等学校进行本科阶段的专业学习,从而通过相对较长的预科时间来巩固和提高汉语和外语等科目水平。换句话说,对汉语言文字的认知和运用障碍是其学习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预科语文课程便针对这种现状,从字词句方面着手,通过语篇阅读和分析来不断提高其汉语阅读和运用水平。经过预科语文教育的系统学习,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大量汉语文本,进而更多地了解以汉文化为主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因此,学好语文等于掌握了进入一个民族文化深层的钥匙,对于了解文化传统,加强心理归属铺平道路。在实际运用中,学生也能够与其他民族学生良好沟通,促进民族团结。

2.传承文化,强化文化认同。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是使历史和文化能够得以世代流传的主要工具,而同时它也是一种鲜活的文化形态,尤其是表意文字,每一个组成部分都代表了先民在一定阶段的生活状况和思想认识水平。学者黄侃先生认为,一个字就代表一句话[5]230,形象地道出了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语言则是思维的工具,具有瞬时性的特点,虽然没有文字流传的时间久,但它代表了特定语境下说话人的思维特征,这是考察个体乃至一个民族思维方式和文化特征的重要渠道。此外,作为学科的语文,还包含文学这一层面。如果说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那么文学则是文化的结晶。文学以其精炼的语言,形象的传达,揭示了特定时间和环境中人们的生活状况和集体无意识。小说《白鹿原》开篇之语“小说就是一个民族的秘史”,道出了文学作品对于一个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深刻再现。因此,语文课程的学习不但使学生掌握了进入文化深层的钥匙,同时还成为这个文化的接受者和继承者,使用它们则理所当然地成为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者。

3.陶冶心灵,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语文特有的审美性质决定了学习语文不仅是对语言文字的良好运用,同时也是一种美的体验和心灵的陶冶。因此,汉语文的学习,对于预科生健全的心理人格的培养,审美素质的提高都具有其他科目所不具有的优势。学习汉语文,能够引导学生树立对真善美的人文追求,培养高尚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拥有理性的判断力,摒弃狭隘的民族主义,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

三、两年制少数民族预科语文教育现状分析

语文教育是两年制预科教育的重要内容,课时量教其他科目较多,还配有相关的等级考试,如MHK,HSK 等。但总体来看,现有的语文教育没有发挥出语文课程应有的人文性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认同感教育。

1.工具性有余,人文性不足。目前关于少数民族学生尤其是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汉语文教育较为权威的依据的是2006 年颁布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在这一标准中,明确规定“汉语是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二语言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汉语课程的首要性质是工具性,同时兼顾人文性。”[6]标准中特别强调了汉语非母语类少数民族预科生汉语文学习的地位和性质,即基础性和工具性。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汉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规定了汉语文教育的方向,即注重听说读写等工具性意义。标准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即处于全日制中小学阶段的母语非汉语少数民族学生,但是在现有的预科语文教育中也没有摆脱这一工具性倾向。目前通行的由教育部编写组编写的两年制《汉语精读》配套教材中就体现了明显的工具性。教材虽然在选文上注意到了人文性,比如选取一些关于建筑和饮食文化方面的文章,但总体上还是侧重工具性,例如课后设置了大量的词汇和语音方面的习题,大多是对具体语言点的分析和训练,缺乏发散性思维训练和人文性的培养。而大学预科阶段则是在完成了中小学阶段的初步知识积累之后向大学迈进的过渡阶段,因此继续强调工具性意义就显得落后于现实需要,并限制了语文人文性作用的发挥。

2.针对性不强,民族特色缺失。中华民族是由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组成,每个民族都有它们光辉灿烂的文化,共同成就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在文学领域,少数民族文学艺术一直是有待充分开掘的艺术瑰宝。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就是一个各民族学生汇聚的大家庭,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民族的符码,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尤其是两年制预科生,他们一般来自祖国的边疆地区,从小浸润在本民族文化气息里,家乡的、民族的原生态特征非常明显。有的学生在中小学阶段阅读了大量的本民族语言写作或翻译的书籍。他们或许不知道阿诗玛,没有读过《史记》,但是许多学生却读过《玛纳斯》《格萨尔王传》。进入预科阶段之后,从形式到内容,接触的都是以汉语和汉文化构筑的学科内容。这种陌生感导致他们往往对其他民族的文化表现出明显的排斥和疏离。

学者藤星认为,“一个多民族国家的教育,在担负人类共同文化成果传递功能的同时,不仅要担负传递本国主体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而且同时要担负起传递本国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7]245作为少数民族学生集中的预科教育,不能完全缺失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相反,如果在语文课中适当加入少数民族学生熟悉的人和事物,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感同身受,或许更能增加学生对汉语的亲切感和认同感,一方面,可以加强其对本民族的认同,提升其对本民族身份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能以客观的态度看待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身份,更好地融入多民族学生共同生活的校园生活中。另一方面,在教材中增加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可以更好地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并进一步增强各民族学生之间文化上的沟通和交流,促进民族团结,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3.教学方式模式化。目前,两年制预科语文教学仍然采用的是讲授式,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主体,要带领学生分析篇章,而学生则往往处在被动的听与记的状态。这种仍然拘囿于传统“授之以鱼”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减弱了语文课程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学生反映,经过了预科语文的学习,感觉到语文水平下降了。究其原因,不是真的下降了,而是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的疏离,课堂学习落后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需要。预科阶段的学生年龄与普通高校大一大二的学生相仿,大多数在十八九岁左右,有些来自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年龄在二十一二左右。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而语文教材中仍然局限在母爱、父爱以及励志等基本的情感教育中,课堂上教师仍然扮演一个说教者的角色,难免让学生感到乏味。《汉语精读》两年制一年级上册中,课文《露天教室》就以小学生的视角描写了“圈养”与“放生”的语文教学模式带给的新鲜体会,作为预科阶段的语文教学,也正在被这种“圈养”方式局限着,需要适当的“放生”。

四、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两年制预科生的中华民族认同感

民族认同归恨到底是一种文化认同,包括器物、制度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全方位认同。提升中华民族认同感就是要加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体悟。从这一角度来说,语文教育大有可为。

1.适当研习古典文学作品,增加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就目前两年制所用《汉语精读教程》教材,四册总共59 篇选文,全部为现代白话文作品。课后练习中选登了若干篇古代诗词,但由于课时所限,教师往往无法展开解读。这种侧重现代白话文的学习,一方面是由现实所决定,即学生的汉语言基础薄弱,学习古汉语有一定困难,但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汉语工具性作用过于强调的结果。而在现实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教材中这些古代诗词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可以在选文中增加一些耳熟能详的古典诗词或典故故事,让学生在审美活动中体认中华民族瑰丽的文化遗产,以此加强心理认同。

2.教材体现少数民族特色。相比较而言,预科生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认同程度要大于其他少数民族,但这种对本民族的认同感与对其他民族乃至整个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并不冲突。相反,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能够促进对其他民族和中华民族的认同。因此,在教材中适当增加一些汉语版的少数民族文学作品,或描写少数生活,或是少数民族作家写作的,既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心理距离,又可以增进各民族之间的认知与交流。在现有的两年制《汉语精读教程》中,维吾尔族题材的《哈提娅的第28个馅饼》和藏族题材的《离太阳最近的树》就非常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的学生主动在课堂上讲述相关民族知识,其被认知的欲求可见一斑。

3.语文教育生活化。作家兼教育家叶圣陶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8]722这是针对创作而言,对于语文教学也是如此。语文教学往往落实在文学作品的学习上,而文学作品则来源于生活,无论是纪实性的工具性写作还是以虚构为主的艺术类作品,要么来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要么来源于日常生活的感悟和思考。反过来,阅读文学作品又能引导读者培养审美眼光,感悟人间百态,提升修养情操。因此,语文与生活密切相关。在两年制语文教学实践中,可以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关注家乡的发展变化,感受国家建设的巨大成就和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氛围,在一点一滴中培养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4.体现时代性。时代发展日新月异,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国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在科技、军事领域等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10 年已经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在各项少数民族政策的作用下,原来较为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发展有目共睹,人民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这一切都是在祖国统一、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互助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体现了新时代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这为少数民族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活生生的教材,因此,两年制预科语文教育也可以结合时代的发展,在课程的学习中感受时代变化和民族前途,提升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综上所述,语文教育在两年制预科生对中华民族认同感的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和较大的发展空间。将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培养融入日常的教学中,发挥语文等人文社科类课程的人文优势,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将能够进一步提升预科教育质量,加强民族团结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注释】

①关于民族认同大体有两种解读,一种是以“族群”定义民族,另一种是以“国族”定义民族,参见《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述评》一文,作者袁娥,《民族研究》2011 年第5 期。本文取后一种范畴内的定义。

[1]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字概况[EB/OL].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 lfiles/moe/s5990/201111/126551.htm l,2013-10-23.

[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4]滕星.试论民族学校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

[5]许嘉璐.语言与文化[C]//许嘉璐.未惬集:许嘉璐论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7]藤星.20 世纪中国少数民族与教育[M].民族出版社,2002.

[8]叶圣陶.《文章例话》序[C]//刘国正,陶伯英.中国近现代名家作文论.文心出版社,1992.

猜你喜欢

预科认同感少数民族
专科学生专业认同感的现状调查与培养策略研究
——以某校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为例
高校艺术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研究
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感培育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跟踪导练(二)(6)
分部积分法在少数民族预科理工类高等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职业认同感对新入职护士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新疆高校“后预科时代”面临的挑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