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辨文言词类活用
2015-08-15赵夕丹
赵夕丹
在文言文阅读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名词、动词、形容词的词性临时发生变化的情况,这就是常说的文言的“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做句子的主语、宾语或定语,但是在古代汉语中,却可以做状语,或者后面带上宾语或是宾语怎么样,或者主语把宾语当做什么,即我们常说的名词做状语、名词活用为动词(包括一般动词、使动词、意动词)。
1.名词做状语
一般来说,凡是置于动词之前的名词如果不充任句子的主语,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作状语了。如《论语·学而》中的“吾日三省吾身”,这里的“三省”是谓语动词,前面有两个名词“吾”和“日”,很明显,主语是“吾”,那么,这里的名词“日”就是做状语,修饰“三省”。
2.名词做一般动词
如果一个句子中有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既不是并列关系、同位语关系,又不是偏正关系,句中也没有其他动词做谓语,那么其中的一个名词做动词用。如《论语·述而》中的“饭疏食”,这里有两个名词“饭”“疏食”,它们之间不存在并列等关系,而且这个句子也没有谓语动词,所以,这里的“饭”应该是活用为一般动词“吃”。
如果名词和代词连用,代词(通常为“之”“者”)前面的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如《孟子·滕文公上》中的“辅之翼之”。这里的“之”是代词,所以前面的名词“翼”肯定是活用为一般动词,可解释为“蔽护”。
紧接在否定副词“不”后面的名词一般也活用为动词,如《论语·卫灵公》中的“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这里的“病”原来是名词,因为紧跟在“不”后,所以活用为动词,作“怨恨”解释。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后一般不带宾语。但是在文言文中,有时候名词后带了宾语,如果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或者主语使宾语发出该名词活用成动词的动作行为,这就是名词的使动用法。
如《论语·卫灵公》中的“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这里的“后”就是使动用法,“使……在后”。再如《孟子·公孙丑下》中的“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这里的“臣”是“使……为臣”的意思。
4.名词的意动用法
在古代汉语中,如果名词带上宾语,那么主观上对宾语会有“感到它怎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思,这就是意动用法。如《论语·述而》中的“曲肱而枕之”,这里的“枕”是名词,后面带了一个“之”作宾语,意思是“把它看做(当做)枕头”,因而,这里的“枕”就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二、动词的活用
在现代汉语中,动词一般做谓语成分。但是,在古代汉语中,动词往往做句子的主语或宾语,这就是动词的活用。
1.动词活用为名词
如果动词处在宾语或主语的位置,且动词前有数词,此时的动词就活用为名词。如《论语·季氏》中的“君子有三戒”,这里的“戒”,本是动词,但是处在宾语的位置,而且前面有数词“三”,因而活用为名词“禁戒的事情”。
如果动词处在宾语的位置,此时的动词活用为名词。如《孟子·滕文公下》中的“君子陵,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这里的“闻”“见”作为名词,意为“听觉”“视觉”。
如果动词位于“所”字后,那么这个动词活用为名词。如《孟子·梁惠王上》中“将以求吾所大欲也”,这里的动词“欲”,位于“所”字后,构成所字结构,是“所想要的东西”,因而这里的“欲”是名词。
如果动词前面有“之”,那么,“之”后的动词一般活用为名词。如《捕蛇者说》中的“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这里的“出”“入”本是动词,但是用在“之”后,因而变为名词“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汉语中很常见,这是因为在上古汉语里,兼语结构没有完全发展成熟,需要用这种结构来表述。动词一般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后面可以带宾语,不及物动词本来是不带宾语的,但如果带了宾语,那么很有可能是使动用法。如《论语·先进》中的“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进”“退”,本是不及物动词,但是后面带了宾语“之”,所以,这里的“进”“退”是使动用法,是“使……前进”“使……谦退”之意。
动词除了活用为名词、使动外,还可以做状语,不过这种类型极其少见。如果两个动词连用,它们之间不存在连动的话,便知前一个动词做后一个动词的状语。
在词类活用中,数词的活用出现的频率较低,我们简单了解即可。如《孟子·梁惠王上》中的“孰能一之”,这里的“一”不再是数词,而是活用为动词“统一”,做句子谓语。
三、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古汉语中,如果某一形容词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形容词若处在主语、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之”等字或数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如《论语·为政》中的“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这里的“直”,就是指“正直的人”。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在现代汉语中,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但在古代汉语中,如果带了宾语(有时也不带),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活用为一般动词。如《孟子·尽心上》中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里的“亲”带上了宾语“亲”,“仁”带上了宾语“民”,因此,“亲”和“仁”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爱”“对……行仁义”。
3.形容词活用为意动
古汉语中,形容词后带宾语,并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某种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如《孟子·尽心上》中的“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里的“小”和“大”,原来是形容词,但理解时,我们可以将原句变为“孔子小鲁,小天下”,这时,首先可以确认这两个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然后再根据语境,可以推断出是意动用法,即“认为鲁国变小”,“认为泰山变小”。
4.形容词活用为使动
古汉语中,形容词后带宾语,并表示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状态。如《孟子·告子下》中的“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里的“苦”“劳”“饿”“空乏”,本来都是形容词,意思分别为“苦恼”“劳累”“饥饿”“缺乏”,但是在这里,它们使其宾语具有了它们本身的性质状态,因而,这是形容词的使动,分别翻译成“使……苦恼”,“使……劳累”,“使……忍饥挨饿”,“使……资财缺乏”。
以上便是常见的文言词类活用。在阅读文言文时,可以通过语法、语境等方法进行辨别,从而做到准确翻译、理解文本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