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借文言文激发学生议论文写作兴趣

2015-08-15王先林

语文天地 2015年31期
关键词:梁惠王廉颇蔺相如

王先林

按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安排,学生在高一下学期基本完成议论文写作的立意、论据使用、论证结构、论证方法的学习任务。可是,高一阶段的学生,心智相对不够成熟,他们更喜欢感性的记叙文,对偏理性的议论文兴趣较淡。作为教师,既要完成议论文写作的教学计划,又要激发学生对议论文写作的兴趣,于是笔者想到借助教材中的文言文。

议论文写作首先要学会选取立论的角度,面对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思考,作者自己要有理有据,也就是说在写作前要考虑从什么角度才有准确性、针对性、说服力,而不能随意地不加斟酌就定角度成文。

如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文章阐述孟子关于以王道治国的主张,梁惠王主张以霸道治国,两种主张是矛盾的,孟子如何说服梁惠王,这就需要找到恰当的切入点。孟子在与梁惠王的对话中发现,梁惠王迫切希望魏国的人口可以增加,于是孟子就以梁惠王治理国家采取移民移粟却“民不加多”的角度为突破口,这既符合魏国现有国情,更切合梁惠王的治国愿望。梁惠王本想通过移民移粟的措施来应对灾荒增加人口,可是在孟子看来,梁惠王的移民移粟措施是没有深入调查百姓需要提出的,而自己的王道主张从农业、渔业、教育等方面深入地解决一个国家的现实问题与长远问题,符合百姓的物质需求,更是强调对百姓的教化,这样魏国才能生息繁衍。从而与后文批判梁惠王的好战造成百姓饿殍遍野的惨象形成对比,进而直指梁惠王实行的霸道才是“民不加多”的根本原因。所以说,孟子从梁惠王治理国家采取移民移粟却“民不加多”的角度入手,准确把握梁惠王的心理,吸引梁惠王听取仁政的实效,一针见血地指出霸道的弊病。

在确立角度后,就需要考虑议论文的结构,议论文的结构是支撑文章的支架,结构没有搭好,文章必然散架。议论文常见的结构有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样)和提出中心论点两种——分析中心论点两种。高中生对这两种结构是要掌握的。

下面以韩愈的《师说》来分析第二种结构。面对唐代士大夫从师不重学问技艺而重地位、年纪的风气,韩愈开篇就由从师的必要性、作用、原因归结出关于从师的标准(观点):从师只注重懂得的道理,摒弃地位、年龄。接着批判当时流传的不从师的风气,通过三组对比(古圣人从师而问——今众人耻师而问、众人于子择师而教——众人于己耻学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三正三反,确立了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反驳了当时流行的以地位、年龄作为择师标准的谬论。最后颂扬圣人无常师的美德,作者正面分析“至圣先师”孔子择师的标准是看懂得的道理和学问技艺,再次论述了自己的观点。结构搭得好,就见出文章的精神了。

灵活多样的论证方法会给一篇优秀的议论文带来活力,弥补议论文看似刻板的结构。常见的论证方法有比喻、对比、引用,但是最见功力的还是喻证法和正反对比论证法。

喻证法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最典型的是荀子《劝学》一文,作者在分析学习的作用贵在弥补自身不足时,用了四组比喻:登上高处才能看得远,借助风呼喊才能听得更清楚,借助车马才能走得更远,借助船桨才能横渡江河。这四组比喻,很形象地告诉读者,君子的禀赋和一般人没有差别,而他们的智慧和品行却能成为一流,原因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来完善自我。

正反对比论证,能够使读者从正面、反面理解中心论点。《过秦论》最后一段指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建立秦朝时实施仁义而统一六国后采取暴政。在得出观点前,作者选择了两组事实论据进行正反对比。一组是陈涉与九国:陈涉地位卑微——九国地位尊贵、陈涉武器简陋——九国武器精锐、陈涉军队力量弱小——九国军队力量雄厚、陈涉军事谋略缺乏——九国军事谋略众多。第一组正反对比一分析,就让读者清晰地知道陈涉能够领导农民起义推翻秦王朝统治,不是陈涉有多么厉害,而是秦王朝的暴政激怒百姓,不实施仁义的结果是百姓齐聚反抗。第二组正反对比是秦国与秦朝:秦国为了战胜诸侯国,夺取土地,增加人口,曾想尽一切办法用尽谋略治理国家,历经春秋战国的血雨腥风,才统一六国;可是到了秦朝建立以后,秦王放弃原有的治国策略,以暴政取而代之,结局就是农民起义推翻统治。

论据是议论文的骨肉,道理论据是筋骨,事实论据应该是肌肉。一谈到论据,在写作实践中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第一,事实论据需要典型有说服力,尽量避免使用名不见经传的事例。道理论据需要紧扣观点,不能偏离观点。

第二,学会向课本搜索事实论据,特别是向教材中的文言文搜索,学会一材多用,比如必修四涉及三篇人物传记,可以巧借传记中重要人物的事例。《廉颇蔺相如列传》从廉颇的角度适用于“勇气”“敢于承认错误”等观点,从蔺相如的角度适用于“勇气”“担当”“爱国”“宽容”等观点,从赵王的角度适用于“善于听取意见”“重用贤臣”“处事沉稳谨慎”等观点,从缪贤的角度适用于“举荐贤能”“为人坦诚”等观点。

第三,事实论据与道理论据的文字比例要协调。在学生的写作中,容易出现以叙代议或以议代叙的通病,怎样才能在一篇议论文中做到叙述和议论配合得当呢?整体上道理论据占全文的三分之一或五分之二,剩下的三分之二或五分之三的文字应该是事实论据的天下;从局部到主体段落来看,也是应该参照上面的比例。如以蔺相如的事例,选择以“宽容”为观点,写一个200 字左右的议论主体段。

雨果说:“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蔺相如就有这样的胸怀。在历经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后,蔺相如的地位超过廉颇,战功赫赫的廉颇不明白凭借口才出名的蔺相如怎么就能超过自己,他发誓要当面羞辱蔺相如,可是相如却极力回避与廉颇的见面,就连相如的舍人都看不下去,觉得脸上无光,相如却告诉他们自己不是惧怕廉颇将军,只是为了顾全大局、团结一致,防止秦国的别有用心。可见,蔺相如处处都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而面对个人的羞辱可以不顾,这就是为人臣的大度,是世人的楷模。

论据的使用若能关注到以上三方面,就能够最合理地配合议论文的结构,最恰当地分配事实论据与道理论据的比例。

议论文写作是能检测出学生的逻辑性、思辨性的。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吃透教材体系,认真研讨教学模块间的联系,让自己的教学不生搬硬套,能够把深奥的或枯燥的理论知识化解为浅显的或有趣味的实践操作。从教材编排体系看,教师试着结合文言文来完成议论文写作教学任务,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也能够激发学生议论文写作的兴趣。

猜你喜欢

梁惠王廉颇蔺相如
不能“五十步笑百步”
将相和
不计个人恩怨
—— 蔺相如
负荆请罪
大粮积雪 谁解老将廉颇心
淳于髡发声看时机
负荆请罪
廉颇并非真英雄
廉颇并非真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