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

2015-08-15

语文天地 2015年31期
关键词:译作文言文文章

王 帅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偏偏就是这出重头戏又是最让学生头疼的。文言文教学要落实复杂的文言知识,排除文言文阅读中遇到的障碍,这又是文言文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然而死记硬背,强化知识灌输的课堂,常常又是有“言”无“文”,文章本身的内涵常常无法真正到达学生的心灵。那么,教学中“文”“言”如何互相渗透达到“文”“言”合一的真正融合呢?

一、以情动人,消除隔阂

大多数文言文都有丰富的历史背景和人文情怀,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挖掘其背后的故事和作者写作时的情感,从而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执教《项脊轩志》时,可以从对项脊轩初建时的欣喜,回忆祖母、母亲时的悲泣,对亡妻的怀念与悲伤,逐层解开归有光的情感世界,让学生感受到古人和今人是一样的,古人也是满含深情地面对生活与家人。消除古今的情感隔阂,学生就能在学习时饱含深情地接受这篇课文。

再如执教《陈情表》时,教师可以简单叙述李密坎坷的身世以及他是如何孝顺他的祖母的,向学生介绍晋武帝读完这篇表后被深深感动,不但准许了李密的请求,而且“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让学生从孝道出发,重新审视李密当时的处境。推己及人,让学生更加易于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以情动人,以情带文,以文带言,文言文才不会那么遥远、冰冷。

二、将错就错,反弹琵琶

文言文阅读中会遇到一些难以翻译的词句,与其按部就班一一讲明白,不如故意设置障碍,让学生自己发现其中的破绽和悖谬。比如为了让学生在翻译时有“古今异义”的意识,故意设错。

在翻译《殽之战》“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时,笔者故意将“吾子”翻译为“我的儿子”,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后来又窃窃议论,激发了他们探索的积极性。此时,笔者提出“‘吾子’的古义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大胆猜测,有根有据,最后确定为“我们这些人”。对此,笔者予以了高度表扬,然后提出质疑:联系文章的内容,郑穆公派皇武子去下逐客令,在这里他称“作为敌军的秦军将领”为“吾子”,显然翻译为“我们”讲不通,那应该怎样译才合理?这时向学生呈现郑玄诠释《礼记》时作的注解,“吾子,相亲之词”,原来是对别人“亲爱的”的称呼。接着,笔者再次追问:对敌军(秦军)的将领,怎么会有“相亲”之意呢?这个时候学生联系《左传》中的文章特点及具体的情景得出结论:这是外交辞令,有嘲讽的意味,也可以理解为“反语”。与其循规蹈矩,机械授课,不如反弹琵琶,来得更有吸引力。

三、立足文本,灵活变通

文言文最忌讳的就是知识点机械记忆,每个汉字都有丰富的历史变迁,在不同时期的文章当中,它有着不同的含义。即使含义相同,不同的语境又有不同的意味。因此,在学习文言字词时,我们要尽可能切合文本进行理解。

比如执教《季氏将伐颛臾》时,有这样一段话:“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学生参照注释将“不患寡而患不均”译作“不怕人口少而怕分配不均”。笔者当场提出疑义:如此翻译,孔子的意思应该是“均贫富”了,孔子果真是一个绝对平均主义者吗?你们怎么看?学生默然不语。于是笔者继续引导:孔子这篇文章主要是针对什么问题展开的呢?学生说是批评冉有和子路的,针对的是季孙氏要吞并颛臾,冉有和子路没有阻止。可见孔子是反对不安于自己的领地和财富,而对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有非分之想,企图据为己有的。季孙氏就是这样的人。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寡”译作“人口少”,“均”则译作“各得其分”,“贫”译作“缺乏”,“安”译作“安贫、守贫”。

文言字词教学,绝不能就字词而论字词,要从文字所在文章内容的角度去灵活理解,不能只认教条,迷信固定的注解。

四、设计活动,丰富课堂

文言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采用“教师讲、学生背”的注入式教学。这种课堂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缺乏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也造成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厌学心理。在教学中其实可以设置一些活动,将原本死气沉沉的课堂调动起来。

比如讲授《兰亭集序》,在引导学生探讨“文章中作者为何由乐而痛,由痛而悲”这个问题时,先通过比较阅读帮助学生理解由乐而悲的情感,同样的情感在苏轼的《赤壁赋》中也曾有过。让学生去思考讨论,学生很容易发现,无论是苏轼在月夜游赤壁时的由喜转悲,还是王羲之在群贤毕至的兰亭聚会时由乐而痛,他们都是在情感上有着共同之处的,都是“乐极生悲”。

接着让学生联系创作的背景去课外搜索资料,联系《赤壁赋》和《兰亭集序》背景,让每个学生写一篇300字的调查报告。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得出:苏轼赤壁夜游时正值被贬黄州,眼前的美景与自己困境相比较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因此由喜而悲,随后又转为对人生哲理的深层次的思考。王羲之身处于最混乱的魏晋时期,很多士族文人被卷入政治斗争,惨遭杀身之祸。在这样残酷的环境之下,士人们深深感到生命的脆弱,很容易产生人生无常的感慨,流露出对生命的伤逝。教师应让课堂活动深入课文内部,深入学生的心灵,从而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刻。

五、精编习题,“文”“言”合一

文言文配套练习应该立足文本,适当外延,题量适中。大部分题目应该是掌握学习要点便可独立完成的。除了文言文的字词解释、语法练习之外,也可以选择一些有趣味有文化气息的课外文言文作为练习题。如讲授《兰亭集序》后,便可选《世说新语》中“东床坦腹”的故事。文章不长,作为课外文言文,既学习了文言新知,又让学生了解了王羲之的洒脱不羁,还明白了“东床坦腹”典故的出处和含义。如果动辄一大段高考题对“上场”,不顾学情,只怕会适得其反,让学生养成心浮气躁的坏习惯,越发生厌。

这种外延还可以与语用题结合,更是一举多得。比如,根据你所了解的历史人物,补写两副对联。

1.上联:楚霸王鸿门设宴,纵刘失范,是非今难断;

下联:烛之武深夜出城,退秦存赵,功名古已传。

2.上联:荆轲刺秦王,倚柱一笑傲群伦,舞阳何在;

下联:相如归美璧,引车三避服英杰,廉颇负荆。

这样的练习既考查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又考查了学生的语言使用,可谓“文”“言”合一,不失趣味。

总之,文言文既承载了自古而来的语言体系,又承载了中国五千年深厚的历史文化。文言文教学,我们不能只侧重其中的一个方面,而是既要消除学生文言文枯燥乏味的思维定势,又要让“文”与“言”都深入学生的思维深处。这就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文言文的底蕴与内涵,以“文”带“言”,以“言”促“文”,使文言文课堂生动起来。

猜你喜欢

译作文言文文章
what用法大搜索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关于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创新问题的思考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会背与会默写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