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法的应用
2015-08-15熊萍
熊 萍
诗词作为我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语句凝练、节奏紧凑、表现内容丰富以及感情厚重等特点。意象作为一种诗人表达情感的手段,通过对诗词当中客观景象的描述来寻找发生在诗人身上的情感状态。高中是学生人生转折的重要阶段,在语文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意象的表现手法帮助学生寻找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通过创设意境体会诗词意象
古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化遗产中的精品,高中古诗词教学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内涵修养。其目的不仅在于对学生文学修养进行培养,同时还在于让学生感悟诗词中所蕴含的意象,感受作者的情感,从而对诗词主题思想进行准确把握。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相关手段来了解诗词的内涵,但由于古诗词形成的环境及构成的意象距离学生的生活时代久远,加之高中生阅历、学识有限,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体会到诗词中的意象所表达的情感,也就无法体会到诗词之美。而意境能够较好地表现诗词的情感和内涵特征,在具体的意象教学当中,教师根据诗词的内容创设合理的教学意境,而这一点对于整个意象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应该善于为学生创设情境,将情境和诗词所表达的情感结合起来,以激发学生情感体验。
比如,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两段呈现出诗人虽然漂泊在外却自由没有拘束的情景,当漂泊在外成为诗人一种内在的生活形式时,又表现出诗人流落在江湖世间,内心远大理想和报负不能施展,有才而不被重用的心理状态。李白的这首诗虽然被称作游仙诗,但是全篇内容却充满了曲折,在具体形象上散发出辉煌流利的外在氛围,给人一种压抑、抽象而又壮阔、挺拔的内心情境。
二、通过扩展思维感受诗词意象
在高中古诗词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诗词的作者信息、所处的政治和经济背景、思想状况以及创作风格等,让学生对作者的个人信息以及创作背景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扩展思维,帮助学生领会作者在诗词创作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信息。
如在柳永的《雨霖铃》中有这样几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此去经年……更与何人说。”学生根据教师对作者的介绍,知道柳永出生在一个书香之家,但其早年生活放荡不羁,多次考进士不中。在这种背景及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作者长期停留在青楼妓院当中,并且与歌妓的关系密切,所以其创作的诗词大都描写男女感情,反映当时歌妓等下层人的生活状态。《雨霖铃》这首词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来的,词的内容就是男女之间的离愁情感,但也间接抒发了作者不得志以及对所处政治环境的不满。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帮助学生不断扩展其内在的思维方式,通过对作者所处的环境状态进行联想和想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学生对该词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三、通过角色扮演领悟诗词意象
诗人通过意象来表达自身情感,在诗词的创作过程中,把客观物象和自身情感有效结合起来,从而创作出完美的艺术形象。意象在一定条件下也能通过客观的物象来表现作者所要传递的感情,由于所处自然和政治环境不同,诗人在意象的利用上也不尽相同,有欢喜也有忧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能够更好地将学生带入到诗境中,体会诗人的内心情感,更为深刻地理解诗词内容。那些适合以角色扮演形式进行朗读的诗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诗词当中的相关角色的扮演来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和认识,让学生在具体角色的扮演当中去领悟诗词意象的特征。
比如,李白的《送友人》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先对本诗的大概意思进行了解,然后在了解的基础上将其具体内容进行扩展,结合本诗的创作背景,将诗歌编成一个小故事,让学生分别扮演诗中的李白以及他的友人们。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要根据诗的具体内容感受不同角色的心理特征和情感状态,体会诗人面对离别却不忍离别的内心状态。通过对诗中相关角色的扮演,让学生以诗中角色的身份来感受其中意象的具体表现,领会诗歌中“浮云”“落日”“孤蓬”等意象所包含的情感,从而对诗词所要表达的情感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把握。
古诗词虽然看上去比较难理解,但是其存在的意象特征却比较明显。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要善于发挥自身的想象力,然后将各种意象进行有效串联,再对诗词的整体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解读,就会比较容易理解诗词的主旨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