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整合”优化高中作文教学
2015-08-15冯华
冯 华
青海师范大学2013 级在职教育硕士(810008)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作文课是不可或缺的课型。但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将阅读与写作割裂了,且忽略了学生主体性,并侧重课堂主线,忽视课外补充,学生整体写作水平不高,对写作文缺乏兴趣,甚至厌烦或害怕写作。为提高学生写作热情与能力,教师要注意“三整合”,即阅读与写作整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整合、课内与课外整合,从而优化作文教学。
一、阅读与写作整合,以读促写
在以往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写作与阅读往往是分开授课的,割裂了两者的联系,无法发挥教材范文的作用,于是单纯的写作教学出现“高耗低效”现象,学生也害怕写作文。实际上,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当学生读的范文多了,不同表达方式熟悉了,积累的语言丰富了,写作文时就会下笔如有神。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所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
所以,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借助语文教材这个例子,渗透写作方法与技巧指导,让学生结合阅读展开“小练笔”,用妙笔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独特体验与感受,深化文本感悟,让阅读服务于写作,训练学生写作技巧,使其学会举一反三,促进写作与阅读的双丰收。
如学习苏教版高中语文《荷塘月色》后,引导学生再次进行鉴赏活动,梳理文本脉络与结构,品味文中独特的语言技巧与表现手法,进行课堂练笔,激起学生创作欲望。比如选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句子仿写,以读促写;或者从生活中探寻相似点,写一篇描写小区景色或者校园夜色等内容的文章,融入个人情感。这样,将阅读与写作巧妙结合,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灵活运用所学语言与方法技巧,更促使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蕴含的美,并用语言个性化地表达出来,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锻炼与提升。
二、师导与自主整合,不教为教
在语文作文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命题,学生依题写作,而后教师批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常处于被动状态,甚少选择性与自主性,个性与潜能被压制了,写出的文章是千篇一律,不少学生对写作还出现畏难与厌烦情绪。而在新课程教学中,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教师要遵循新课标要求,尝试主体性、过程性的作文教学,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融合起来,让学生在自主的氛围下产生写作热情,主动发展,提高写作教学质量。
如在作文命题上,师生可一起商定,互动命题,让学生参与选题过程,把握话语权,选出比较感兴趣的话题,不要总是机械地依照教材规定统一写作题目。在写作文体方面,可适当开放,鼓励学生个性化表达,抒发真情实感。在作文批阅方面,注意教师批改与学生批改的结合。如批改话题作文时,教师可根据异质原则,引导学生四人一组,组员每人评改一篇习作,标出错字,找出病句等,再写上总评语与眉批。而后交换批阅(纠正评改中的疏漏或错误,无法统一认识的,则留至集体讨论),并展开小组评议,选出优秀文章,向全班推荐,师生共同评议。同时,教师结合学生批改情况与习作,有针对性地点评,提出建议,再让学生自主修改,并写写评后感。这样,发挥了学生主动性,可提高学生口头表达与自改习作的能力。
三、课内与课外整合,延伸补充
在语文学习中,写作是综合性较强的智力活动,既需要学生“读万卷书”,积累语言与方法,又需要“行万里路”,走出课堂,走入生活世界,学会观察与发现,多方位、多角度认识与思考生活,丰富阅历,创新思维。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利用好课堂的主阵地,以教材“例子”点拨相关方法与技巧,也不能忽视课外延伸与拓展,注意课内课外的结合,以课内为主线,课外为延展,促使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生活观察等途径积累作文素材,拓宽视野,延伸思维,增强写作能力。
首先,发掘课内文章的“生活点”,合理拓展与延伸,让学生读生活,并试着写生活,活化语文写作教学,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其次,开展多样的课后实践活动,积累、丰富写作素材。如指导学生摘抄课本中的优美语句,或者多看一些课外书籍,如学习《我的四季》后,课后赏读类文冰心的《谈生命》等;或者看一些高考优秀作文,并写写读书笔记或读后感,可以运用自己喜欢与擅长的文体进行自由发挥,个性化地表达不同感受与想法;关注生活细节,探寻生活中的作文素材,写写日记,表达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教师则定期抽查学生的课后作文或日记,挑选优秀的习作,在班上朗读,或者推荐给校园文学编辑部,激励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总之,在高中写作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是一个渐进过程,既要充分利用阅读教学辅助写作训练,以读促写,也要尊重学生在作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其参与命题与批改,发挥主体性,表达个性化,还要注意课堂与课外的结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