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学生心灵成长的土壤——改变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实践与探索
2015-08-15李忠苏颖平
○李忠 苏颖平
(1.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南湖小学,甘肃 平凉 744603;2.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第四幼儿园,甘肃 平凉 744607)
“阅读,决定着一个民族思维的深度和高度,对文化的传承、国家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是温家宝总理对于阅读意义的评价。的确,阅读是打开学生梦想的另一扇窗,是学生心灵成长的土壤,其最大的好处在于:它让求知的人从中获知,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强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刊物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但是,事实是怎样的呢?有人说,现在的学生阅读的惰性越来越强,阅读的质量越来越低下,已经达到了惊人的程度。事实上,并非他们不爱读课外书,不喜欢读课外书,而是家长和老师不让读书,没有时间读书,甚至没有书可读。据调查,有不少家长甚至大多数老师都存在着一个认识上的误区,总觉得学生看课外书是看“闲书”。他们恨不得孩子每分每秒都在听写、背诵、写作文……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才能取得好的成绩。这种想法,其实还是应试教育衍生出来的怪胎。
再看看我们的各级各类学校,每年都会投入一定的经费来购书,学校图书室的藏书已经相当可观,生均占有量早已超过了国家二类标准,而这些图书只能整齐地躺在书架上,上面落满了尘土,外面看来有些发黄,打开里面则新如刚刚发行。它们最大的用途是欢迎来自各方面的检查。偶尔有一两名教师暑寒假借去让自己的孩子享受一番。
难道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真的很难吗?其实不然,我们学校经过几年的不断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学生课外阅读的成功之路。
一、建图书柜,丰富书源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学校里可能什么都足够多,但如果没有为人的全面发展及其丰富的精神生活所需要的书,或如果不热爱书和冷淡地对待书,这还不算是学校;相反,学校里可能许多东西都缺乏,许多方面可能是不足的,简陋的,但如果有永远为我们打开世界之窗的书,这就是学校了。”
2009 年10 月,由于学校改扩建后扩大了招生规模,在校学生由原来的377 人增加到1080 人,班级由原来的6 个班扩大到18 个班,原本只有20 间教室,安排18 个班之后,就只剩下2 间教室,要安排电教室、图书室、仪器室、会议室等非常困难。加之“两基”国检期间教育局为我校配备要建1 个微机室和1 个标准化实验室,这样一来储藏有18 400 余册的图书就无处安置。学校经过筹划和思考,最后决定给每个班购买一个铁皮书柜,按类型分年级将图书分发给班级,每班平均拥有1000 余册图书,变过去“学校统一管理”为“班级学生自主管理”。这一举措使我们的思维一下子打开了,从此开始探索适合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路子。经过几年的尝试与总结,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成功之路——班级图书学生自主管理。也许有人会担心出现管理混乱,丢失图书等问题,其实,这种担心本身是对我们学生的极大不信任。只要我们建立健全图书管理制度和诚信机制,小主人们会爱书有加的。
实行班级图书学生自主管理后,每个班的图书固定不变,学生逐年升级就会进入不同的班级,六年下来就会接触到6000 多册书籍,这样一来大大地丰富了书源。最重要的是能为学生提供开放的空间,创设良好的读书氛围,让学生拥有一种自由、惬意的读书情境。从而省却了图书室借阅手续的烦琐,避免了阅览室开放时间的局限性。孩子们在课间休息、课外活动、双休日、节假日可以随时借书阅读,通过潜移默化,慢慢地就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
二、自身影响,润物无声
教育就是影响,教育就是唤醒!教师的行动会成为无言的号召。
教育就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活动,其中最重要的习惯应该是读书的习惯。喜爱书籍,爱好阅读,应该是“学会学习”最主要的内容。一个教师,如果只关注学生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知识,执迷于让学生一味地抄写、做题、考试等缺乏真正内驱力的学习方式,却不善于引导学生去自我感悟,课外摄取,那么,教师就并没有也不可能达成良好教育的旨意。在某种意义上,课外阅读的作用并不亚于课内书本的学习。为了培养教师、学生读书的好习惯,从2010 年开始,学校每年要给教师赠送一些有价值的书籍。同时倡导“师生同读书,共读书”活动。通过教师自身的影响来推动学生的阅读活动。
“心中有盏灯,眼前就明亮。”经过几年时间的影响和促进,孩子们充满灵性而又善解人意的心,明白了老师号召他们读书的真正用意,渐渐地他们读书、爱书蔚然成风。
三、沟通家长,理解支持
任何一项尝试都要有各方面条件的支持。学校进行的这种开放式的课外阅读活动,除了要得到教师的理解和大力支持之外,还必须得到学生家长的广泛认可,否则,老师在学校里用力往前拉,家长却在家里使劲向后拽,形成的不是一股合力却是一种阻力,那么,我们的努力很可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因此,学校动员全体教师利用一切有利时机向家长们作必要的宣传,进行家访。同时,学校通过家长会、“中华家庭教育”报告会、“知心姐姐”心理健康教育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家长们明白孩子读的课外书不是“闲书”,而是可以帮助孩子获取知识的方式,让他们了解对于孩子来说,仅仅学会书本上的那点知识是不够的,必须靠大量阅读来丰富孩子的头脑,扩大孩子的视野。
慢慢地家长们就提高了认识,积极配合学校的这种课外阅读活动。他们不仅在财力上慷慨解囊,时间上予以大力支持,还有许多家长自愿陪同孩子在节假日或双休日到书店买书,极大地满足孩子们的要求;也能积极参与学校提倡的家长和孩子共同阅读的“亲子读书”活动,享受了亲子阅读的乐趣。
只有得到家长的理解、支持和认可,才能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才能保障和激励孩子们与课外阅读“零距离”。
四、开展活动,培养兴趣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光靠课堂学习语文,是不能真正学好语文的,从积累语言、发展思维的角度说,学好语文更多的还要依靠课外阅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爱读书。那么,如何让学生爱上读书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让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就能够自然而然地把心思转移到课外阅读上来。这样,即使再忙,学生也会挤出时间来读书,尽情享受阅读的愉悦。为此学校开展了“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系列活动。
1.开展师生经典诵读活动。学校每个学年要举办一次经典诵读活动,内容或诗词歌赋,或《弟子规》《三字经》等;形式或个人表演,或集体诵读。这样的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古今文化的辉煌,又能让其在美感体验中提升文化品位。
2.举办师生读书报告会。为了检验师生读书的成果,让师生们有机会展示自我,学校已经成功地举办了三届“师生读书报告会”活动。这样的活动既能促使教师和学生阅读学校规定书目,又能让他们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
3.假期亲子阅读活动。现在的孩子寒暑假期间,父母白天很忙无人监管,四处游荡,无所事事,还会滋生出许多事情来。考虑到这一点,学校要求各班把图书一本不留地全部借给学生,让他们在假期里尽情阅读;同时要求家长与孩子共同读书,既培养孩子读书的习惯,又能享受“亲子阅读”的快乐。
4.创办《百草园》校刊。人们读书的主要目的说到底就是为了交流与写作。没有了阅读,写作就如无源之水,终将枯竭;离开了写作,阅读就好比没有了航标的船,做毫无意义的航行。为了提高师生的写作兴趣,把阅读与写作有效的联系起来。学校创办了《百草园》校刊,为师生们提高一个交流、展示、创作的平台,让他们抒发情感,放飞自我。
“新教育”实验的发起者、当代教育家朱永新教授说过:“一个多读书的人,其视野必然开阔,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著。”真诚的期望我们的家长,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学校能够营造读书的氛围,让古今中外贤哲大师们的智慧灵光照耀孩子们的心田,以深化孩子们的思想和灵魂,增强孩子们的学识与本领,升华孩子们的人格与修养,打造他们的梦想与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