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地区二本C 类院校学生英语语音现状及教学方法初探——以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为例
2015-08-15○张丽
○张 丽
(内蒙古师范大学 鸿德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10)
内蒙古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它横跨中国的东西部,幅员辽阔。这就形成了内蒙古地区蒙古语与多种方言并存的独特的语言现状。而二本C类院校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又有自身的独特性,因此与其他地区的高校相比,内蒙古地区二本C类院校英语语音教学存在极大的难度。为了探讨语音教学中的问题,提高语音教学质量,笔者以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为例,根据学生的语音现状及特点,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供同仁思考。
一、内蒙古地区二本C类院校学生英语语音现状
(一)语音基础参差不齐
二本C类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介于普通本科与专科之间,这一客观现实决定了二本C类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水平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在语音学习上体现得非常明显,部分学生语言学习能力较强,语音面貌良好,能够达到本科水平的要求。但大多数学生整体基础较差,英语发音不理想,与本科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二)英语语音受地方方言影响严重
内蒙古横跨中国东、西部,除蒙古语外,内蒙古东部地区方言具有东北方言特征,但也存在地区差异。中部方言具有河北地区语言特征,而西部方言则有山西、陕西方言特征。以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为例,生源主要来自内蒙古东、中、西部,学生的语言特点各不相同。汉语在英语语音学习中发挥着正负两方面作用,但地方方言在语音学习中的副作用影响较大,产生了所谓的“赤峰英语”、“巴盟英语”等具有东、西部方言特征的英语语音。
(三)对语音的重视不足,语音学习自主性欠佳
鸿德学院英语专业的学生对语音的重视程度仍然不足。大多数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注重读写及语法能力,在口语表达和听力方面投入精力不够。学生只根据习惯去练习英语发音,不重视对正规发音方法的学习和研究。不善于自主地积极地寻找正确的语音学习方法,从而导致语音面貌差,学习效果不明显。
二、根据以上情况可采取的方法
由于内蒙古地区二本C类院校学生英语语音具有独特性,在语音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影响语音发音的不同因素,采取有效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语音教学。
(一)可尝试分层教学,区别对待
以内师大鸿德学院为例,由于学生语音状况良莠不齐,两极分化现象严重,教师可通过语音测试对同一年级的学生进行分类或分层教学。对不同语音基础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不同的课时安排,选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在教材选用上,语音条件较好的学生可选用专业性、学术性较强的教材,在规范学生发音的同时,通过深入学习和实践,将所学知识自然、得体地运用在口语交流中。针对英语发音不理想的学生,教师可选用实践性强、简单、实用又具趣味性的教材。首先以规范音素发音为主,进而过渡到词、短语、句子,循序渐进,以使学生达到运用正确的语音进行交流的目的。但教师应使学生明白分层次教学并非是对语音差的学生的歧视,而是教师根据学习者的个人差异采取的有效教学手段。
(二)选用有针对性的语音练习材料,以克服地方方言对语音学习的影响
对来自不同方言区的学生,教师可根据各种方言的发音特点及对英语发音的影响,为学生选取有针对性的练习材料,着重练习受方言影响较大的音素,例如东北方言导致的英语音素中/ai/、/æ/、/e/音的混淆,赤峰方言对英语摩擦音/v/与延续音/w/的误读,及西部方言由于前后鼻音不分造成的英语中前鼻音发音不规范等现象。教师可针对具体情况,选用专门材料进行逐一练习和规范指导,必要时可用中英文绕口令、电影台词等趣味性练习材料,不但能有效地纠正发音错误,也避免学生因大量反复练习而产生的厌烦和疲惫感。通过此类有针对性的练习,降低各地区方言对语音的影响程度。
(三)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重视语音室教学的重要性
英语语音学习需要大量练习,若要使这种练习取得显著效果,就需要学校在语音教学方面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因此,语音室显得尤为重要。语音室教学在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发现自身发音问题方面有着普通课堂教学和操练等教学环境无法取代的作用。教师可充分利用语音室的各种功能,通过听力、模仿、录音、对比等方式,检测学生的语音水平,发现语音问题。学生也可通过录音、对比等自检方式,准确找出自身的语音弱点,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纠正和练习。因此,可以说语音室是英语专业教师提高语音教学质量必备的条件。
结语
语音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内蒙古地区二本C类院校学生的特点加大了语音教学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从实际出发,多方面、多角度对学生给予指导和引领。本文从多方面简要阐述了内蒙古地区二本C类院校学生的语音现状,并提出几点参考建议和教学方法,希望对语音教学有所帮助。
[1]许德华,屈爱平,魏丽英.论不同方言的语音特征对英语语音的影响[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2).
[2]胡壮麟,等.语言学简明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王桂珍.英语语音教程(第2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