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推开高中生海量阅读的一扇窗户
2015-08-15蓝坤宏
○蓝坤宏
(福建省上杭县明强中学,福建 龙岩 364217)
高尔基曾说,好书像长者,谆谆教诲;似导师,循循善诱;如朋友,心心相印。课程标准建议语文教学要培养高中生海量阅读、终生阅读的学习习惯,把高考压力下的三年学习变成充满乐趣的幸福之旅。为此,笔者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积极地实践与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营造氛围,以“导读”激发学生海量阅读的兴趣
名著“导”读,其重点在于教师的“导”的艺术。教学过程中,笔者依据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与名著积淀,在讲授必修五名著导读《三国演义》时,采取以下几种方式,营造浓郁的文学氛围,激发他们海量阅读的兴趣。
1.现身说法。课堂伊始,我就给学生们讲了自己阅读《三国演义》时印象颇深的几个人物故事,如司马徽言“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的庞统,他巧施连环计,是周瑜火烧赤壁大获成功的功臣之一,还有他急于贪功,终死于乱箭之下的悲惨结局,顺口吟了几句东南的童谣,“一凤并一龙,相将到蜀中。才到半路里,凤死落坡东”,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阅读兴趣,营造了良好的名著氛围,起到了良好的“导”的效果。
2.妙用多媒体。名著内容由于民族文化差异,时代背景久远,学生们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一时半会儿“钻”不进去,就会影响他们的阅读兴趣。多媒体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堂课上,我运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煮酒论英雄”“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官渡之战”等相关视频,营造了浓郁的名著氛围,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另外,最近有安顺歪寨村村民根据老人的回忆,复制了两副三国时大败蜀军的“藤甲兵”,令人惊奇不已,“藤甲”还被国家军事博物馆收藏。穿越时空隧道,当多媒体展示这些内容资料时,很多学生都表示要迫不及待地深入阅读《三国演义》,达到了课堂教学的目的。
3.成语俗语。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俗语流传至今。联系它们,既可以丰富高中生的文化积淀,还能够有效地营造名著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课堂上,除了耳熟能详的三顾茅庐、望梅止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徐庶进曹营—— 一言不发、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等之外,我还给他们补充了诸如“董卓进京——来者不善”“割须弃袍”“一亲芳泽”“巢毁卵破”“大器晚成”“出言不逊”等,让学生们听得如痴如醉,引导他们阅读名著便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二、阅读指导,以“导读”教给学生海量阅读的方法
一般来讲,高考对名著内容的涉猎较为简单,无非是内容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故事情节的赏析等几种类型。于是,一些教师在进行名著导读教学的时候,会简单地提炼一些具体题目,提供一个较为理想的答案,让学生们反复背诵,这种舍本逐末的方法完全背离了课程改革的初中,无益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笔者主张,在名著导读课堂上,我们要教给学生们一定的阅读方法,让他们在的海量阅读中恣意浮沉,尽享阅读的快乐。
1.精读、略读相结合。毕竟时间有限,高中生在课外阅读的时候必须做到精读、略读相结合,才可能最大限度地进行海量阅读。在讲授名著导读《大卫·科波菲尔》的时候,我就以教材为例,引导学生们要学会粗读与精读相结合。如“背景介绍”环节,我们要特别关注第一段的后半部分,了解狄更斯寒微的出身,以及童年不寻常的成长经历,重点了解这些,对我们深入了解这部著作的主题思想、艺术魅力、社会影响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而在“作品导读”部分,我要求学生们要精读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其中交代的人物形象构成了这部小说的主体,像保姆佩葛蒂,房东考伯夫妇,姨婆等等,至于详细的内容介绍,尽可以不求甚解,草草读过,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原著阅读中去。
课堂指导立竿见影,之后在阅读原著的过程中,不少学生都对海姆奋不顾身抢救诱骗他未婚妻的史蒂尔福斯的高潮部分进行了精细阅读,为笨拙、羞怯、木讷的渔民高尚的灵魂,金子般的心表示崇敬。
2.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的快乐就在于读者与作者、人物之间的心灵碰撞与精神火花,如果不及时记录这些美妙的瞬间,会徒留太多的阅读遗憾。于是,阅读过程中,我指导学生一定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从名著导读的课堂开始,我率先垂范,给学生做出了种种示范。以《论语》导读课堂为例,我不仅把《论语》中诸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名句摘录在黑板上,还对导读记叙过程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溢于言表”等词语进行了摘录,影响他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堂中,我还播放了《<论语>心得》部分视频,告诉同学们于丹的这本书估计就是阅读《论语》的时候,随时记录了自己的所思所想,便想当然地让一部高高在上的文学名著与普通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起来,创造了当代文化界的一大奇迹。所以,高中生在阅读名著的时候,也要随时记录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或摘录一些名词佳句,为今后的作文写作积累素材。受此影响,一名学生马上对“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做出了批注,说日常学习常抱怨老师、学校、同学、父母的学生,往往是极端自私、心理阴暗的人,而那些阳光、优秀的学生则往往心存感恩。看到这儿,我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
此外,阅读的时候,我们还可以指导学生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这样更容易快速地把握名著结构与精髓。还可以指导学生善于利用工具书和相关参考资料,以全面、准确地把握名著主题,对它的外延了解得更多、更广。
三、结合网络,以“导读”搭建学生海量阅读的平台
单纯地阅读行为,很难长时间地维持学生的阅读兴趣,提供源源不断地阅读动力。结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我们要结合网络,在名著导读教学中搭建丰富多彩的展示平台,让看似枯燥、乏味的海量阅读变得多姿多彩、美不胜收。
1.手抄报大赛。在名著导读《家》时,我要求学生在阅读了小说之后以小组为单元办一份手抄报,年级组范围内公开选拔后要在校园进行展览,评出一二三等奖。活动中,学生们精心制作,内容涉及“巴金生平”“内容梗概”“人物形象”“四个女性”“精彩推荐”等版块,还穿插了一些简笔画,阅读絮语等,看起来凝重而不乏灵动,充分彰显了高中生的匠心风采,得到了全体师生的一致赞叹。
后来,我把学生们的获奖作品制作成了电子版,上传到网络中的“巴金吧”中,博得了不少巴金粉丝的追捧与称赞,也有不少网友指出了其中的不足,提出了很多制作建议,这些都很好地激发了学生们在海量阅读的基础上深入阅读的兴趣与动力。
2.编排名著短剧。在素质教育的洪流中,很多中学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组织种种形式的文艺活动。结合名著导读的课型特点,我组织学生们积极开展名著短剧的编排活动,引导他们化“静”为“动”,在点燃他们阅读名著激情的基础上,升华他们的人文精神、综合能力。
名著导读《巴黎圣母院》时,我把这部篇幅较长的名著分成了若干个故事情节,并组织学生在阅读名著的基础上进行排练。从“愚人节选举愚人王”“爱斯梅拉达解救甘果瓦”到“加西莫多劫法场”“爱斯梅拉达与母亲重逢相认”,学生们表演得形象生动、声情并茂,可以看得出,他们对小说的主题了解的还是很到位的。结合网络中相关中学生的剧本视频,学生们在比较中看到了差距,也激发了他们的深入阅读小说原著的动力与欲望。
网络中有关名著的各种版本、赏析、资料非常丰富,学生们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我们教师也要给予必要的指导,以免他们在鱼龙混杂的虚拟世界里浪费光阴,迷失方向。当然,像各种主题贴吧、论坛、QQ群、博客圈子,我还是非常主张学生常去逛逛。这样,学生们在阅读的同时,还能接触到一些与时俱进的观点看法,让名著阅读散发出时代的光泽,和他们一起健康成长。
总之,作为语文教学改革的重大举措,名著导读版块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巨大的艺术魅力无疑会让学生们受益无穷。对于名著导读课堂的教学研究,以上几点只是笔者的拙见,但我相信在全体语文教师同仁的努力下,一定会使其推开高中生海量阅读的一扇窗户,让他们瞭望这个五彩缤纷的精彩世界。
[1]向联军.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名著导读“教学策略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10).
[2]李佩芬.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现状及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3(5).
[3]陈维贤.接触精神高端,享受高峰体验——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