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文言文课堂教学构建策略
2015-08-15李峰
○李峰
(江苏省张家港市教师进修学校,江苏 张家港 215600)
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文言文学习颇感费心费力。究竟有哪些因素困扰着文言文教学,致使其教学效率低下呢?教师又该怎样调整,以解决现实问题、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教学方法规律性探索,可以逐步构建文言文教学的高效课堂。
一、不容乐观的文言文教学现状
1.学习兴趣的缺失。文言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分量,也是考试的重点,但却鲜有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感兴趣。笔者就有这样的教学感受:每到文言文教学,学生个个无精打采,情绪低迷,学习兴趣远远不足。究其主要原因有二:其一,这是由文言文本身的特点所决定。文言文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作品中相应的文化背景、社会形态距今太过久远,作品遵循的是当时的语言表达习惯、语义用法以及篇章结构,这让生活于现代、早就习惯了白话文的学生感到非常不适应。在学生眼里,文言文显得特别复杂,晦涩难懂。对于他们来说,能弄懂基本的词语含义都困难重重,更不要说整体理解了。面对如此困难,学生自然会对文言文的学习望而却步,兴趣全无。其二,这是由单一的教学方法所致。化解困难、引导学习思路本应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但在文言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却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方法的选择和改进,只是一味地采用说教的方式进行讲解,只求传达重点、知识点,教学方式枯燥单一只能进一步消磨学生的学习兴趣,致使他们不愿意参与文言文的学习,而选择被动接受,死记硬背,草草应付,致使那些文质兼美的文言文典范之作遭到了生吞活剥。学生体会不到文言文的美,又怎么会有学习兴趣?
2.教学目标的错位。对于重点字、词的解释以及重点段落的翻译,一直以来都是传统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大部分教师甚至将这些视为文言文教学的全部目标,或者将所有的教学重点都放在对词、语、句的反复斟酌和解析上,而忽略了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挖掘和思想情感的感悟,文言文教学只剩下零碎的知识点。尽管随着学习面的扩大,知识点在增加,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却没能得到提升。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知识的习得已经不再是教学唯一的重点,学习能力的提高、认知方法的习得以及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在语文教学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亦是如此。许多文言文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教师要以一种发现美和探索美的心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引导和启发,让他们感受作品的人文思想,理解作者的苦心孤诣,全方位地理解文本内涵,在文学美熏陶下提升学习兴趣和能力。
二、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基于以上文言文教学现状,笔者结合个人教学经验,探索出了“导入—自读—循路—归纳”四步阅读教学方法,以期解决文言文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
1.导入,诱发兴趣。教学是一门艺术,导课环节的设计更是艺术的精髓所在。精彩的课堂导入,能够营造一个活泼、有趣的开场,让学生首先在心理上对知识产生亲切感和好奇心,以此奠定充分的情感基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精彩的导入不仅要有趣,更要有料,这是教师个人智慧和教学素质的集中体现。它需要教师课前做足准备,只用短短的几句话却要传递出大量的信息,融合趣味性、启发性、引导性,而采用悬念式的导入恰恰能够符合这些标准。
例如:在学习《阿房宫赋》时,笔者这样进行导入:大家还记得贾谊的《过秦论》么?“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是西汉贾谊对秦亡原因的总结,主张施行仁义方能长治久安。而在杜牧生存的年代,唐敬宗广造宫室,致使天怒人怨,大诗人杜牧为了讽刺时事,作《阿房宫赋》,在这篇赋中,他对秦的灭亡提出了什么看法呢?与贾谊的论点有何异同?他又怎样起到警醒的作用?通过这样的导入,不仅联系了旧知识提出了新问题,不仅让学生对知识产生一定亲切感,还创设了悬念,勾起了他们的好奇心,为本节课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自读,发现难点。高中文言文具有一定难度,实词、虚词的运用复杂、方法多样,给学生理解造成了困难,学习文言文必须首先扫除语言障碍。基于以前的学习经验,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足以解决部分语言难点,笔者建议,首先请学生自读,鼓励他们调用已有知识、借助工具书或相互讨论,克服语言难点。当然,学生不可能解决全部难点,必定有一些问题是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在自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将这些问题进行标注,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再进行探讨,这样能够帮助学生确定真正的学习难点,有效发挥学习积极性,课堂学习也会更有针对性,学习效果会大大优于教师直接讲解。
例如:在学习《劝学》这一课时,通过自读,学生找到了学习难点:(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这句话要怎么理解?(2)“吾尝趾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趾”的用法是什么呢?(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引黄泉,用心一也”,“一”是专一的意思么?这是什么用法?这些问题就像是课堂学习的地图,让学生能够有重点地学习。
3.循路,推进理解。对文言文的理解不是对照着译文逐字逐句地疏通全篇,而是在不破坏整体框架结构的基础之上,帮助学生梳理文章脉络,把握学习重点,深化理解。
在学习《兰亭集序》时,笔者带领学生纵观全篇,不难发现,游玩之“乐”促使作者想到了生命短暂、韶光易逝,深深有了“痛”感,紧接着联想到对“死生”的感慨,由此生“悲”。这种由乐到痛再到悲的情感主线就是写作思路,把握了情感发展历程在进行深入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4.归纳,把握规律。为了帮助学生积累词类活用,更加透彻地了解文言文的语言表达习惯,笔者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词类活用进行总结归纳,将词类活用分类整理,并尽量从以往的学习经验中找到更多相似的实例,最后总结出规律。要完成这项独立的任务,学生就要不断思考、分析,还要进行联想、比较,梳理知识脉络,将知识点进行归类,并统一给出解释。教师总是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学习,鼓励他们归纳知识点、总结规律,学习就由单纯的知识点积累上升到了把握规律的高度,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廉颇蔺相如传》时,笔者请学生总结本文的动词使动用法,学生找到了“宁许以负秦曲”中的“负”的含义是“使……承担”,“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中的“归”则是“使……归”的意思,笔者进一步请学生联系以前曾经学过的使动用法,很快学生便回忆起了《勾践灭吴》中的“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中的“退”,“夫差与之成而去之”中的“去”,《六国论》中的“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中的“却”,《时钟山记》中“近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中的“鸣”,等等,进而笔者带领学生找寻规律,认真分析后,学生发现所谓使动用法就是主语并不执行动词所表达的动作,而是由宾语来执行,而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较为常见。这样的总结归纳让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了使动用法。
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当前文言文教学的主要问题在于学习兴趣的缺失和教学目标的错位,针对这两个方面,笔者提出了四步教学法,建议教师通过“导入—自读—循路—归纳”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克服难点,深入理解文言文精髓,把握学习规律,以提高教学效率。
[1]李靖.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激趣导入艺术[J].学周刊,2011(12).
[2]梁旭.关于文言文教学的一点反思[J].中学语文,20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