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悬疑电视剧的收视心理
2015-08-15康美龄
○康美龄
(文山学院 人文学院,云南 文山663099)
悬疑电视剧融涉案推理、惊悚、爱情等题材于一体满足了观众多元的心理需求,逐渐热播。根据传播学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分析,对受传者的研究是必要的,尤其在媒介将娱乐化、商业化、平民化看成发展的重要目标的情况下,受传者在大众媒介传播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显得更为重要。
目前关于悬疑电视剧虽还没有比较恰当的解释,但是从电视剧叙事特征和风格特质来划分,可以认为是一种以描写案件的发生和侦破经过为主的悬念迭起的剧作,或者是围绕某一阴谋而展开的智慧较量的电视剧。悬疑剧运用影视语言建构剧本描绘的世界是叙事的重点,如何使用视听元素才能彰显剧情的扑朔迷离、疑窦丛生,也就是常说的设置悬念。“悬念”在《电影艺术词典》里的定义是:处理情节结构的手法之一,是电影剧作术语。我们可以引申为一种修辞手段,在影视剧中设置悬念的技巧和方法。“是利用观众关切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期待心理,在剧作中设置的悬而未决的矛盾现象。其作用是能够集中观众的注意力,引导观众进入剧情发展,从而达到饱和状态的欣赏效果。”[1]
因此,悬疑剧最重要的叙述方式是运用视听语言这一素材,通过不同镜头的拍摄和剪接、影调的设置及听觉语言等要素相互配合形成悬念的构成机制,这些非语言符号的大量使用(如摄影、剪辑、镜头移动、照明、音响等)发挥了电影符号强大的相似和指示功能,呈现动态多变的符号世界。如运用时值较长的长镜头可以保持焦虑的长度和强度;还有插入镜头,一般不在正面交代某人做某事,而是以侧面或反面的特写镜头拍摄主体以突然的插入形成惊悚、焦虑的情绪;影调的使用有时也能唤起观众的情绪,如侧逆、前后脚光、侧光的夸张效果可以表现人物的恐惧和焦虑,运用光影的摇晃、楼梯阴影等营造出紧张的氛围。在听觉元素中,场景同步音乐可以为悬疑剧营造惊悚的氛围;静则可以唤起观众高度的注意,保持紧张的情绪。正因为电视剧能够将这些语言、图像、音乐、声音和颜色等多种相关意义的资源整合,进行多维话语分析,模拟出真实状态下的情景,所以它能更好地诠释悬疑故事。难怪悬念大师希区柯克就曾说过他不在乎主题、表演,可特别在乎电影的一段段拍摄下来的胶片、声音和一切使观众惊叫的技巧元素。
如今影像叙事已经成为不可忽略的叙事形式,而悬疑剧依托电视视听语言叙事的剧型日益成熟,不仅形成了独特的叙事特质,而且满足了观众多元的收视心理。
一、张弛相间的情节节奏
在叙事学中,杰里米·霍桑对“情节”一词作出了相对明确的解释,“一系列按某种逻辑或时间先后顺序串连起来的涉及某种行动者的真实或虚构的事件(events)”[2]。经过前人的研究和总结,故事是按照时间、因果关系等逻辑排列的事件,而情节是对素材的组合和艺术加工。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其实情节是经过加工和艺术处理的故事。
情节张弛获得的强烈的节奏感可以给观众形成独特的审美愉悦,这也是悬疑剧的魅力所在。“节奏”最先是音乐艺术中的专用术语,后来由于各学科的相互融合,使“节奏”一词的运用比较广泛。音乐节奏由强弱、长短组成,绘画的节奏是点、线、色彩,建筑的节奏表现在结构上是线、面、体的平衡、对比,而影视剧的节奏则往往与镜头的长短、声音的强弱、影调、色彩的变化等元素的运用有关。节奏是宇宙万物固有的运动、扩张、收缩等活动的表现形式,经过艺术家的创造和再现,被反映在各种艺术形式中,从而转换为艺术节奏。作为影视艺术的节奏,它是“艺术家(由于客观外界的引发或触发)的思想感情通过加工方法(文字的、机械的、化学的或其他的方法,产生出声、光、色、线条及人体、物体的运动变化),在艺术作品中反映出的在一定时间流程和空间范围中运动变化的、有一定律动规律的强弱长短现象作为标记的人的思想感情”。[3]
如悬疑剧《潜伏》受到观众的青睐,除了故事情节编得精妙,还在于它张弛相间的节奏感把观众的注意力深深地凝聚在屏幕上。从整体看,《潜伏》有两条故事线:余则成与敌人斗争、智取情报和他的爱情故事,这两条线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它们各自独立,却又交叉发展,互相推动,这就突破了特情剧中以工作为主、情感为辅的叙事方式。《潜伏》也正是通过主角与敌人斗争的紧张、刺激的情绪强度和与翠平家庭生活的柔和、舒缓情绪的一强一弱地不断交错,产生了节奏。另外,它是由几个前后相连又相对独立的故事组成,刺杀李海丰、查找“佛龛”、设计除马奎等,使故事在“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模式下循环,并形成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效果。在了解了《潜伏》的内部节奏后,有必要对它的外部节奏进行简单的分析。因为外部节奏由内部节奏决定,它是内部节奏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内部节奏是设置外部节奏的依据,依赖外部节奏而存在。所以,电视剧的内、外节奏是相互依存的。《潜伏》画面中的光效、影调、色调大多灰暗,但镜头的轻微晃动、根据视线的移动以及镜头间组接产生的快速变化进行的运动,营造出了紧张、惊险的现场感。比较经典的是余则成趁特派员打电话的时候偷拍黄雀行动中特务名单的场面。这场戏有29个镜头,却只有1"25",除了表现特派员的3个镜头,其余的26个都是表现余则成偷拍的过程。虽然在不到2分钟的时间里有那么多镜头,但每个都短得精辟,运用与人物行动相符的运动镜头、变焦镜头的组接,充分展示了余则成机智敏捷的行动。由此不难得出,正常的情节冲突的节奏应是有张有弛、波澜起伏,适应观众生理节奏和心理节奏的。
另外,情节的设置并不是各种事件简单的相加,而是始终以设置悬念为主的理念贯穿全剧。所以在悬疑剧中非常注重采用叙事技巧造成紧张的节奏,如典型情节预叙、延宕、巧合等技法,在此不再展开。
二、对现代人智者崇拜的精神补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解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后,人们开始追求生活质量,正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基本需求层次理论”,在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将成为新的激励因素。然而,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道德等领域里出现了许多失范的社会现象,与人们追寻美好生活的理想背道而驰,由此导致了社会群体的心理病态。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社会道德和责任感缺失,娱乐戏耍的元素增多,整个社会表现出浮躁不安。显然,人们从过去相处融洽的美好时光步入现今到处充满竞争压力的深渊,心情是何等的失落和不平衡。这些不平衡可以实物补偿,也可以心理调节来,“但在实际生活中,来自现实的物质性补偿毕竟有限,所以精神性补偿就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调剂身心的手段”。[4]可以说,现代人心里的苦闷和失衡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一般而言,电视被认为是这个时代人们用以放松娱乐、宣泄情绪的方式之一,殊不知它也是一个治疗精神和思想的药方。
悬疑剧大多选择了智慧型的主角作为贯穿故事的核心,这不仅是剧情的需要,也是对老百姓失衡心理的关照。《神探狄仁杰》、《大宋提刑官》等古装悬疑剧均延续了清官母题的元素,清官的公正不阿、铁面无私、不畏强权、仁者爱人等诸多优秀品质贴近了普通百姓的心理,具有很强的号召力。《神探狄仁杰》中梁冠华饰演的狄仁杰举手投足间充满大家的智慧和风度,大气稳重、慈祥和蔼,尤其是他推理时的神态和话语相得益彰,精彩不断,使观众对狄仁杰的形象印象深刻,以至于对现在刚推出的《少年神探狄仁杰》狄仁杰的扮演者微词颇多。还有《大宋提刑官》中宋慈的人格弥补了观众心理的缺失,他为人处事秉承的传统道德忠、义、礼、信,以及破案的机智和勘验技术的高超以具象的方式让“智者”再现。
智者历来是人类崇尚的对象。智者不一定是名人或学者,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大都具有理性和丰富的智慧,能够参悟、看穿常人难以理解的问题,激起普通人对其崇拜。其实,这也可以追溯到我国千百年来对侠义精神的歌颂和期待,它包含了惩恶扬善、信守承诺、万死不辞的精神品质,重点不在于光怪陆离的绝世武功,而在于它的精神魅力。这种精神在悬疑剧中具体体现为为正义和信仰宁愿牺牲自我、劫富济贫、除暴安良的勇敢作为。在复杂纷纭的现实生活中,人们时刻面临着突如其来的变化和不适,因此渴望自己拥有超凡的智慧和谋略可以迎刃而解各种矛盾,同时也希望正义之士占社会多数且为民服务。
三、满足揭秘、探究历史真相的心理
人类对宇宙万物的认识是一个漫长而无限的过程,古今中外许多谜题至今尚未得到合理的解答,古埃及金字塔如何建造及塔内神秘能量之谜,是否存在外星人、UFO,还有大西洋海底神秘的建筑怎么解释等都是未知数,关于宇宙、关于地球、关于我们自身都有太多的未解之谜。人类自古就有求奇求新的心理,正是这样的天性推动着人类不断探索自然和人的发展。所以,人类注定了要在不断的探索和发现中生存,形成一种本能。正是由于人们具有了揭秘的本能,在政治经济制度相对宽松的环境下,人的探索、求知欲才显得活跃。上个世纪80年代之初曾有一次揭秘性质的文艺热潮,主角多为大人物,新世纪的文艺创作试图还原历史真相中的人物,符合今人渴求真相的细节的心理。
《大宋提刑官》中宋慈这个具有特殊地位的历史人物便是该剧的看点之一,宋慈一生在地方任职,并不具有狄仁杰、包拯等历史人物极高的政治地位,从剧中我们认识到的是经常以平民装束出现,以创新的勘验技术和注重实证断案的原则为百姓分忧解愁的形象。通过电视剧的讲述,不仅加深了我们对历史人物的了解,也领略到了我国在南宋时期先进的医学检验法的风采,利用苍蝇嗜血闻腥的习性断案、泼醋验尸、红油伞下检验尸骨等在影像叙事中将多数不为人知晓的法医学技术介绍出来,增强了民族的自信心。
《暗算》给我们揭开了特殊战场上特殊手段的秘密,他们的工作分别是无线电侦听、密码破译和地下工作的潜伏,他们的工作环境无论是西南一隅的深宅大院、抑或沙漠里围墙的神秘之地都足以让人展开无限的想象。正是由于电视剧揭开了历史中的这些细节,满足了观众对历史真相知晓的心理。
人类不仅天生具有探知外界的好奇心,而且能够借助好奇心这一动力消除不确定信息达到认识世界的目的,也可以说正是在这样的心理下人们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尤其是对历史的回望和理解不应摒弃,虽然很多情况下人们无法做到还原历史,但经过艺术加工的内容是按照原型叙述的,能吸引更多的观众。
[1]尹家美.希区柯克的奥秘——论悬念[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
[2]王增宝.情节与真实[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03).
[3]郝朴宁,李丽芳.影像叙事论[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4]陈启权.心理缺失和精神补偿——历史题材电视剧勃兴的社会文化心理分析[J].电影评介,2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