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表达与交流模块

2015-08-15徐晨静

语文学刊 2015年24期
关键词:编写者记叙文课程标准

○徐晨静

(延安大学,陕西 延安 716000)

翻开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我们会发现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名著导读,这四部分组成语文教材的整体脉络。而就表达与交流部分来说,它主要想教会学生如何写作、如何表达,说到底写作是一种思维活动,文章是思维的产物,表达与交流部分可以充分让学生自由思考,自由想象。如果没有表达与交流模块,那么高中语文学习将停留在阅读的基础上,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得不到提高,语文学习将会如一潭死水,千篇一律,学生的个性化无处施展,而这并不是我们语文教育的初衷。语文教学目的是教会学生与人沟通,善于表达思想感情,由此可见表达与交流是语文教学重要一步,表达与交流板块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的必修板块。因此,我在认真研读高中语文必修一至五册人教版语文课本之后,提出对表达与交流板块重要性的认识。

一、依据课程标准和考纲

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教学指导性文件。研究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概念,与课程标准进行高质量的对话,是我们确定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

教育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表达与交流有明确的要求,笔者主要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要求加以分析:

1.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多方面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

2.作文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通过写作实践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分析和综合等基本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3.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提倡自主拟题,多些自由作文。必修五中注重创新,学习写得新颖就符合这一要求。

4.根据表达的需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恰当运用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必修五中锤炼思想,学习写得有文采,就是对写作语言的要求[1]。

根据教育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可以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找到契合点,如必修一、必修二两册书中的表达与交流部分主要从如何写好记叙文这方面进行训练,如何心灵共鸣,如何抒写园丁赞歌,如何抒写人性光辉等这些写作方法符合课标一的要求,必修三、四关于议论文的写作符合课标三的要求。或者说必修一到五册关于表达交流板块的编写符合课标对高中生应具有的写作才能的要求。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教材编写者在认真研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后进行了现行教材体例的编写。

基于这样的目标要求,我们可见表达与交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在学习表达交流这一模块时,必须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思维能力放在第一位,克服学生写作态度悖逆、写作作风不正的问题,使学生真切感受和实在思考。高中语文学习应不仅停留在读的基础上,也要注重写的层面,要使学生会写,爱写,善于表达情感。品味阅读与写作带给人的精神层面的提升。

二、进行文本解读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材将原来的“写作”和“口语交际”整合为“表达交流”与“阅读鉴赏”并存,将其以专题训练的形式纳入语文学习计划,可见教材编写者对语文应用性的认识在不断提高。对教材编写者来说,一个主要的任务就是在充分考虑学生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使教材内容尽量传授起来更趋合理、有效,使其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层次性,从而促进学生稳定、清晰的认识结构的发展[2]。例如,写作专题的编写顺序以记叙、抒情、议论这样纵深的次序展开,由感性的记叙、描写、抒情向理性的议论逐渐展开。既有对人物的记叙、对情感的抒发、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又教会学生进行理性的思辨。又如高中必修五册中,必修一和必修二主要训练记叙文的写作,必修三是训练一般议论文的写作,必修四是训练议论文的写作,必修五对写作有更高的要求,具体化为写作应写得深刻、写得充实、写得有文采、写得新颖。这种由浅入深的编排顺序符合高中生认知思维的发展。

而就这五本教材中的某一册书来讲,教学目标也是非常明确的。如在必修一“表达与交流”中的写作部分主要从写作内容的角度训练记叙文的写作,这一专题主要教会同学们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记叙要选好角度,写人要凸显个性,写事要有点波澜。而在必修三的写作部分主要从写作方法的角度进行记叙文的训练,这一专题分别是写景要抓住特征,学习描写,学习抒情,学习虚构。由此可见,仅仅就记叙文的写作而言,编者在两册书中有不同要求,教学目标又是具体化的。从一个角度的写作到各种手法的融合,这样的编排体例是值得肯定的,符合高中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西方教育家奥苏贝尔提出,学习变化的实质是新旧知识在学习中头脑的相互作用。通俗一点讲,他们都强调回顾旧知识对学习新知识是大有裨益的。而就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册的编写来看,编写者也通过对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分析,得出了与“表达与交流”教材编写的契合点。教材编写者不仅注意到了单篇内部、单元、单册的联系,也重视跨篇、跨单元、跨册的联系。“表达与交流”部分就体现出这种联系。就写作专题部分而言,“话题探讨”“写法借鉴”这两部分内容起到了点拨知识、提供范文、给予提示的作用,其中有大量引导、参考作用的例子,使学生可以更直观地吸收写作知识与技能,理解写作目标,而且这些例子多是初、高中语文课本中所学的篇目,学生容易理解,有一种熟悉感,可以在温故的同时知新。如在必修二的“美的发现、学习抒情”这一专题中,为了说明抒情与记叙、议论、说明等表达方式的不同和抒情的特点,教材在“写法借鉴”中安排了周敦颐的《爱莲说》、茅盾的《白杨礼赞》、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和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等文章。又如在必修一中选取魏巍《我的老师》一文,必修三中选取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的一段独白。必修四写法借鉴中选取了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必修五中选取了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一个细节。这些耳熟能详的文章正是教材编写者注重语文学科的系统性、连贯性,采用的跨篇、跨单元、跨册的联系,由此可见他们的良苦用心。

学习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的,学习情境对学习者来说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3]。语文的实践性也决定了语文学习必须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这要求语文教材的编写应有一定的情境性,也就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一种真实而复杂的情境中达到语文学习的目的。在高中语文必修五“表达与交流”板块,编者可谓匠心独运。如在写作练习环节,编写者选取了不同的片段,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同学们展开合理的想象。如在必修一的写作练习中的一道题目,“母亲下岗,家境贫寒的xx,谎称要交资料费,向母亲要了钱,同好友去吃麦当劳。想不到却遇到来麦当劳打工的母亲……”(《巧遇》)这道题目就给同学们创设了一种情境,让学生可以有直观的感受,有话可说,有泪可落。这样的例子在必修五册书中不胜枚举。可见编者有意识地努力为学生设计情境性的学习任务,注重教材的生活化。

三、注重学情分析

教学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过程,教师在“教”的同时应该关注学生的“学”。所以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一定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基于学生的实际,做到学情分析,教师首先应该确定自己怎么教、教什么、教学目的。我认为就其功利性的角度来讲,高中语文或者说表达交流是为高考服务的,我们不能否认语文学习对个体发展的作用,但高中语文学习的直接目的便是获得高分,作文是高分语文的关键环节。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表达与交流模块在必修五本教材中的分量。正如前面分析的,表达与交流在必修五本教材中的编排是合理的,毋庸置疑,它是完全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4]。在必修一、二册书中主要就记叙文的写作进行训练,必修三、四册书中主要训练议论文写作,必修五中对学生写作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讴歌亲情,学习写得充实;锤炼思想,学习写得有文采;注重创新,学习写得新颖。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种分层次教学,是完全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由此学情分析,作为老师明白了高中语文教材中“表达与交流”部分与高考语文的密切联系,这样才能在进行教学时,有选择地确定教学内容,制定适当的教学策略,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笔者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册“表达与交流”部分的浅显分析,通过课标解读、文本解读、学情分析对教材编写者的编写体例得以感知,明确教材内容有规定性,从而获知编者的真正意图,以解决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这一两难命题,使语文教学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守。

[1]《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韦志成.语文教育心理学[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编写者记叙文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记叙文阅读专练
潜心“三读” 精准发力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论情报编写中的情报观点表达
如何写好记叙文
让记叙文赢在构思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
记叙文写作重在“有我”